蔡京是何等的人物,他对于此次东南数路响檄靖难一事,早就经有了自己的盘算推演,决计不会像高俅等人如此地乐观,而且对于他们还想借着这个机会去捞取军功的想法嗤之以鼻。
不过,他更明白的是,所有一切的最终服务对象,便就是眼前的这位官家。这也是他与在场所有人的最大共同点,基于这个共同点,他并不想在具体表现上与他们有太大的分歧。
“陛下,老臣以为,高都司挟西北大胜青唐人之余威,如能统帅三军,剑指东南,必能震慑群宵,以儆效尤。但是,关于出兵一事,却宜统筹规划,待情观便,临事制宜。这样一来,方能临危不乱,以作万全之策!”
不得不说,蔡京这番话,明面上没有一句反对高俅他们的想法,能让赵佶听得连连点头:“要的,要的,是要有个万全之策,还是得请蔡相好好谋划一番。”
“高都司掌帅印,副帅可从西军中选择良将领军,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不过,大军行动,掌管粮草军资转运一职,却是尤为重要,甚至有时更能决定大战胜败。说起当年首次青唐之战,转运兵站之策,便就是出自于胡直阁之手。此时东南用兵,还要涉及到对江南各路的转运调度,看来看去,却是缺其不可。因此,老臣提议,可由胡直阁担任随军转运使,并兼管江南东西路转运副使,以保障大军用度。”
蔡京的这个推荐,胡衍却并不认为他是好心。因为大军南下,钱粮消耗、军械用度,极难计数,却是一个吃力未必讨好的活。只是高俅听了之后,却是心中欢喜,他倒是希望胡衍在这时能够帮他一把,便立即附议赞同。
这样一来,胡衍倒也不好推辞。
“老臣还以为,接下来的首要之事,应是发布讨贼诏书,严明君臣大义,更兼训诫劝免,以防其他各路生出异心。此事,老臣得向陛下讨一个手谕,再令政事堂拟诏,今日便就连夜发往天下各路,晓谕将臣,以正视听!更是为了能够稳定大局!”
赵佶继续点头,还是蔡首相考虑清晰、行事靠谱!
“高都司自即日起,在京城整训京营、遴选将官,胡直阁计划用度、调配粮秣,这些都需要耗用一定时日。眼下东南虽有六路躁动,但其相互间隔甚远,未必就上下同心。正好利用此机派员前往分离劝降,如有幡然悔悟者,都可既往不咎。如此对其分而化之,这样不动一兵一卒,便可断其臂膀,岂不更显从容?”蔡京侃侃而谈,众人听得都在点头。
不过杨戬却琢磨了一下问道:“既有劝降,假如这吕惠卿及秦刚最后畏于平叛大军之威势而愿意投降的话,是否也可算在这‘既往不咎’之列呢?”
是啊,别人不提,就这两个人,现在可都是赵佶绝不愿原谅的人!
“陛下乃仁德之君,自然可以答应他们。无论如何,此举可以避免战火荼毒,化兵祸于无形,实是造福于苍生的义举。而在他们投降之后,便可交付有司,对其相关罪行,进行审断。至于之后再审出些新的罪行,那时的惩戒便就算不得违诺!”蔡京这番说辞,实在过于厚黑。他的意思便就是可以先答应,之后再随便找个新罪行秋后算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么?
更进一步,好人可以让赵佶做,尽显天子的宽厚与仁德;而违诺之事,完全可以由宰辅们操作,那是代表苍生去维持正义嘛!这本就符合赵佶自恃小聪明、实质却毫无底线的性格。
赵佶在那里连连点头,众人自然不会去点破。
“眼下与东南六路接壤的各路,皆有地方守军,可以同时诏令他们尽募本土丁壮,分屯缘边城寨,相互救赴、保守要害。有了这样一定的时间,要想一举平定东南之患,西军精锐便需要调动数营,从陕西抵达京师附近后,正好就可以与整训后的京营合兵,共同开赴东南前线,这样才可以对叛贼形成雷霆一击!”
不知不说,从政治智慧来说,蔡京还是赵佶身边的不可替代之人。
高俅就算是忠诚无比,但内在不过还是草包一个,而杨戬的所有智力都花了如何伺候赵佶的吃喝玩乐,而最有心机的胡衍,一直也只能算是赵佶信赖的管家理财好手。真正涉及军国大事,的确只有蔡京能够面面俱到。
而且,自从赵佶准许了赵挺之的右相辞呈后,便就是明确恢复了蔡京的独相地位,完全放任了他对于政事堂加枢密院的完全把控。
看了看周围之人这时也都没有了异议,赵佶感觉今天实在是精力耗用极大,此时便有气无力地对蔡京说道:“蔡相思虑周全,又极有道理。朕现在实在是困乏得很,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这里,就劳烦蔡相前去安排吧!手谕之事,朕马上就写给你。”
蔡京躬身道:“臣遵旨!”
这件事情终于还是完全回到了蔡京的掌控之下。虽然平叛主帅是高俅,但是接下来关于安排将领、排布出兵、安置粮饷等事,皆还是要通过蔡京及其控制下的党羽来具体安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蔡京出殿时,依旧还是稳稳地迈着他的四方步,丝毫看不上身后三个人之间的面面相觑。
不过高俅却不甘寂寞,他已经尝到了领军出战的甜头,光是西北这一战,就让他半年之内连升十几资,并且实职上还坐到了如今的副都指挥使。也就是青唐人败得实在是快,然后西夏人又求和得那么快,这才让他一下子无仗可打,只能悻悻然地回京。
这回可是大宋立朝以来百年难遇的内部叛乱,如果他能顺利地平叛成功,这样的资历却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比过此时同样因军功还出风头的童贯,甚至更可以比肩之前的王韶、郭逵、甚至是狄青那样的名将名帅。
所以高俅还是雄心勃勃地前往京营中开始点兵遣将,大作准备。
只是,当高大帅一旦开始操作起来后,便立即遇上了与西北绝不一样的情况:京营的这帮老爷官兵,一听到是要出京去平叛,便一个个地如畏虎狼一般,毫无斗志,甚至还会用各种理由与借口来躲避这次行动,气得高俅在他的大帅行营中连骂了好几天的娘。
不过,小心谨慎的高俅,更明白京营里的禁军背后都有着各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生完了气之后,也不会有什么过分的举动。想来想去,无非也就是提高赏格与封功承诺,“重赏之正是,必有勇夫”——京城禁军八十万,既多惜命怕死之人,却不会缺少有血性、想立功的军汉。
就在他发布通告的次日,来了一位自愿报名的步军都头,姓王名禀,字正臣,算是让他面上多了几分颜色。高俅当场考察了他的武艺,却是十分满意,为了立个表率,立即宣布提升任命其为南征大军先锋军里的营副指挥使。
而关于南征大军的几位副帅人选,蔡京通过张康国出面,与高俅进行了一番有来有去的好好商量:
高俅自然是要将刘仲武调来,平定青唐人的出战中,这刘仲武与他配合得极好,实际征战中,刘仲武处处以他为首,事事向他请示,又几乎事事不让其操心。更重要的是,刘仲武如果能来,他手下的将士出战用命,战力强撼,肯定是他高俅最好的助力。
在蔡京开出来的名单里,高俅肯定不会选择那些名头可以压过刘仲武的人,所以,像刘法之类的肯定要被划去。
最终选定了鄜延路兵马都监刘延庆,环庆路兵马都监杨惟忠。
刘延庆是老面孔,而这杨惟忠,却要多说几句。从表面上看,他与刘延庆都是西北蕃官,但他本不叫这个名字,本姓康名炯,是宋仁宗时的并、代二州都部署康保裔之子孙。
康保裔被俘入辽后改姓了杨,而康炯成人后,受其父亲嘱咐化名为杨惟忠回归大宋,参加西军抗击西夏,保疆卫国。并在章楶手下,参加过历次的大战,立功赫赫,威震西北。此时,他因功勋卓着,已经向朝廷禀明了家世渊源,并请求要恢复其本名康炯。
高俅点了这两人,主要还是因为他俩都是出身蕃官,虽然善战,但这出身一点就压不过刘仲武。而蔡京则完成了往南征大军里塞人的目的,于是便达成了合作意向。
京营里所选的主将,则选了同样出身出西军,但此时已经回到京城里禁军步军都虞候辛兴宗,他在西北投靠了童贯,并得以回到京城禁军任职,此时便由他带着手下都指挥使王涣,再加上新提拔的副都指挥使王禀,共同指挥南征的京营。
值得一提的是:
真实的历史上,差不多要在十六年后,也就是西元一一二一年、大宋宣和三年,才会因为两浙路方腊起义,地方官兵一触即溃,一片糜烂。朝廷无奈只得从西北调兵,由童贯与另一名太监谭稹领兵,带领刘延庆、王禀、刘镇、杨惟忠、姚平仲等西北名将,前去镇压。
而这次,却是因为东南五路自立,使得赵佶不得不提前动用西军。时势不一,这次的主帅,便成了高俅,副帅则由刘仲武领衔,差不多能有一半左右的将领相同。
此时,着手开始进行粮草规划的胡衍认为:京城这边的粮草,原本就是从东南各路通过漕路辛辛苦苦地运过来,而他们这次南下平叛,去的就是江南两路,也就是这些粮赋的主要出产之地。所以,不必从北边运去,而是直接在江南两路开征平叛粮赋,所征收的数字,直接用来抵扣来年的赋税即可,这样一来,效率不仅更高,更是减少了诸多的浪费。
这个想法自然是很好,不过还需要经枢密院确定,再协调户部、御府进行各项准备。在认可了总体计划之外,还需要再向江南各路宣布政策指令,在大宋的官僚体系,处理这些事必然是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此时淮南西路、江南东路、荆湖南路等等这些与自立五路交界的地区,如临大敌,焦虑不已,辖区内几乎所有能够被动员的兵马尽数都被调集起来,统统都派到了临近的交通要道上进行防守。
不过,这些路都属于内陆之地,有的全路正规禁军加起来不过数千人,全力再在厢军里面拔尖凑数,才能勉强可以把守住一些关口要道。至于他们的防守能力怎样,却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