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41章 嘴脸
    当初,刘玉儿怀揣着建房的梦想来到太平镇。

    彼时的贾仁慈,对刘玉儿表现得极为热情,仿佛与她是久别重逢的亲人。从生产队到村委会再至镇政府,三级审批手续办理期间,他态度坚决,屡次承诺 “包在我身上”,那姿态,仿佛要亲自为刘玉儿参与建房事宜。

    刘玉儿心中十分清楚:贾仁慈并非真心相助,显然是另有盘算,说不定正酝酿着什么不正当的计划。

    果然,当刘玉儿依照新街的惯例,在村委活动室拿出两千元,面带笑容说道 “贾哥奔波劳累,这点钱请买点烟酒稍作休息” 时,不良的行径便开始了。

    当时村委活动室十分冷清,甚至能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贾仁慈此时的表现颇为反常,他的目光紧盯着钞票,却始终不伸手去接,反而一把抓住刘玉儿的手,脸上露出的神情,仿佛能用于情感戏剧的表演:“玉儿,你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别人的钱我可以收,但你的,我坚决不收!”

    他的语气看似真诚,却让刘玉儿心中一紧,如同踩空楼梯般感到慌乱。她用力想抽回手,却发现贾仁慈的手如同被固定的工具般牢固,难以挣脱。

    刘玉儿的声音有些颤抖:“贾哥,我不喜欢欠人情,您就收下吧!”

    贾仁慈突然松开一只手,迅速走到门口,“咔哒” 一声锁上了门,脸上瞬间浮现出不怀好意的笑容:“还人情?这很简单。”

    说着,他不由分说地将刘玉儿往会议桌上推。

    刘玉儿自然不肯顺从,手脚不停挣扎,嘴里还小声喊道:“别这样!你再这样我就喊人了!”

    贾仁慈一听,脸色骤变,冷笑的表情比哭泣还要难看:“喊人?你在海南的时候不就做这类事吗?到了我这儿倒装起贞洁烈女,想博取名声了?”

    这番话如同带毒的利器,直刺刘玉儿的内心。她顿时眼前发黑,浑身的力气仿佛瞬间消失,软弱得如同未熬制好的浆糊,再也无力挣扎。

    她的内心如同被无数钢针同时扎刺,疼痛得连呼吸都带着颤抖。这是她深藏心底的伤痛,也是她来到太平镇的缘由。

    万万没想到,自己那些不愿回首的过往,早已被贾仁慈打探得一清二楚。刘玉儿咬着牙闭上眼,绝望得如同被暴雨淋湿的麻雀:“就…… 就这一次,权当我还你人情。”

    后来,贾仁慈尝到甜头后还想故技重施,刘玉儿却像换了个人似的拼死反抗。再往后,不知贾仁慈从何处得知消息,隐约知晓刘玉儿背后有靠山,便吓得不敢再强行行事。

    但他的坏主意依然不断滋生,转而纠缠着要与刘玉儿合伙开发廊。他的那点心思,明眼人都能看穿 —— 是想借着 “梦幻发廊” 的幌子,在三楼偷偷开设 “健美按摩室”,从事一些不正当的勾当。

    刘玉儿起初坚决不同意,可架不住贾仁慈像膏药一样黏着她两个星期,最后被磨得没了办法,只能勉强答应。

    两人还像模像样地立了一份协议,大致内容是:刘玉儿将三楼整层租给贾仁慈用于经营 “健身按摩”,经营上的事务全由贾仁慈负责,但对外必须说是刘玉儿自己在操持,若出了问题,由贾仁慈一力承担,每月给刘玉儿八百块房租作为交换。

    协议虽然签了,但两人都心知肚明 —— 这份协议见不得光。贾仁慈也不傻,合同上的签名等信息全找了替身。

    再后来,刘玉儿与 “刀先生” 吴诗文谈起了恋爱,贾仁慈心中虽有不甘,却也不敢再打她的主意。只是那份不光彩的协议,像一块浸了水的海绵,沉甸甸地压在刘玉儿心头,让她倍感压抑。

    ……

    刘玉儿将戒指轻轻套在邱满月手上,一边轻声哄劝,一边好言安慰,好不容易才让她平静下来,两人并肩向门外走去。

    到了 “醉仙楼”,江志康找准机会支开邱满月,才转头神色严肃地对刘玉儿说:“找你来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替贾哥传个话 —— 今晚十点半,带上那份协议,叫上‘刀先生’,到我这醉仙楼来一趟。”

    从 “梦幻发廊” 往右数,第二十一幢楼房显得格外寒酸。这栋楼共两层,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黄木、青砖、白瓦,保持着最原始的朴素,在周围华丽的楼宇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如同一个误入豪门宴会的乡下穷人。

    但若是有人好奇推门进去,定会大为惊讶 —— 屋内墙壁贴着天蓝色的墙砖,地板也是精心挑选的款式,整个房间透露出一种文艺的气息。

    墙上挂着几幅名人字画,还有一张大大的合影,将客厅装点得既高雅又温馨。再走进书房,那景象会让人误以为闯进了哪家精致的图书室,满屋子的书香仿佛能驱散世间的烦恼。

    这便是太平镇有名的 “笔如刀”—— 吴诗文的家。

    有朋友忍不住吐槽,说他的房子只注重内部装修,外部却弄得像未完工的房子一样,简直是审美上的败笔。吴诗文听后并不生气,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没有过多解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房子是他早年建造的,前后一共花费了三万块,其中八千块还是卖掉老街的两套房换来的。想当年太平乡兽药厂倒闭,吴诗文亏损严重,整整亏了两万八,手里仅剩一万二。

    但他不知用了什么办法,竟然从太平镇信用社贷到了一万块。他下定决心,干脆用这些钱建起了这栋房子。这么多年过去,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一分未还,奇怪的是,信用社的人仿佛集体遗忘了这件事,从未上门催讨过。

    有人实在忍不住,跑去质问信用社的梁心宽主任:“为什么我们的欠款你们按月按年催讨,如同催命一般,而吴诗文的欠款你们却不管不问?”

    梁主任是当兵出身,一听这话,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指着那人的鼻子吼道:“你怎么知道没催?难道我催款还得向你打报告?刀先生还钱还得昭告天下向你汇报?”

    自从贷到款后,吴诗文确实连利息都没还过,本金就更不用说了。虽说如今负债累累,但在太平镇仍是有名的人物。

    有人在背后议论,说他是因为欠的钱多才出名的。但真正了解情况的人心里清楚:吴诗文能在名流圈站稳脚跟,绝不是靠欠债。

    早些年太平乡成立 “文学创作组”,他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后来还加入了金城县文学艺术创作协会成为会员。他的写作水平确实出色,尤其在杂文和朦胧诗方面,作品经常刊登在《金城日报》上,在金城县也算是小有名气。

    吴诗文在金城曾有过一段风光的日子,特别是成为协会会员后,还与县长、宣传部长、文化馆馆长等重要人物一起喝过酒、合过影。

    他特意将合影放大,装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那房子瞬间仿佛因这合影而增添了光彩。太平镇的大小官员看到后,都十分惊讶,对他立刻改观,另眼相看。

    他去信用社贷款,梁大宽怎会不给面子?

    可等贷款放出去后,梁大宽才反应过来:写文章不能当饭吃,吴诗文根本没有偿还能力。但去找一个一贫如洗的人逼债,就如同没看到敌人就命令部队全力开火,最后子弹耗尽,敌人却毫发无损。

    梁大宽毕竟当过兵,这点道理还是明白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说了,刀先生在太平镇也是有一定声望的人,要是钱没要回来,还得罪了名人,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要知道,“刀先生” 这名号并非凭空而来,在太平镇,论写状纸打官司,他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喜欢显微镜下的太平镇请大家收藏:()显微镜下的太平镇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