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36章 为何不造爆炸弹
    明代基本长度单位为“尺”,1尺约合32厘米,即320毫米,其下细分单位为:

    1尺= 10寸,1寸= 10 分,1分= 10厘,1厘= 10毫。

    换算成现代的毫米:

    1寸= 32毫米,1分= 32毫米,1厘= 032毫米,1毫= 0032毫米。

    可见,明代的“分”和“厘”虽不与毫米完全等同,但已属于毫米级的细分单位。

    其中“分“略大于3毫米,更接近日常使用的毫米量级,可视为近似毫米的长度单位。

    在需要精细测量的场景,如木工、医药、天文仪器等中,这些单位可满足毫米级的精度需求。

    实际上李国助说的“半分”和“一分半”都是图方便说的近似数据。

    永明镇的蒸汽铣床虽然原始,加工误差却已经可以控制在1毫米之内。

    而他说的半分,却等于16毫米,算是把蒸汽铣床的加工精度说低了。

    至于“木模定位法”,加工精度虽不及蒸汽铣床,却能把误差控制在5毫米之内。

    而他说的一分半,则等于48毫米,算是把“木模定位法“的加工精度说高了。

    “那让尾翼后掠15度,怎么就能稳定弹道呢?“沈有容又问。

    “说到这尾翼后掠15度,里面有个门道。“

    李国助见袁可立和沈有容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便接着道,

    “您二位射箭都熟吧,箭羽要是直直地竖着,箭射出去遇着点风就容易打转。”

    “可要是让箭羽稍微往后斜一点,风一吹,反倒能把箭身稳住,飞得更直。”

    他顿了顿,指着桌上画的尾翼图样,

    “这火箭的尾翼也是一个理。”

    “实心药柱烧起来,劲儿难免有点偏,就像人走路稍不留神往一边歪。”

    “原先那直愣愣的尾翼,遇着这点偏劲儿,火箭就容易打转,”

    “飞歪的角度能有15度,说不定就偏出目标老远。”

    “改成15度后掠尾翼呢?”沈有容追问。

    “这一后掠就不一样了。”

    李国助笑道,

    “这后掠的尾翼像个小舵,火箭哪怕有点偏劲儿,气流一吹到尾翼上,能自己往回找正,飞歪的角度能降到8度以内。”

    “您想,火箭飞出三四里地,弹道偏8度总比偏15度强得多,准头肯定是前者更高。”

    袁可立看着图样,点头道:

    “原来是靠这角度帮着稳方向,倒像给火箭加了个‘自纠’的本事。”

    “正是这个意思。”

    李国助道,

    “实心药柱稳当是稳当,可烧起来那点劲儿不均难免有,”

    “再加上木模定位法加工精度比用蒸汽铣床差了点。”

    “这两样加起来造成的弹道偏移,配上这后掠尾翼,正好能补回来。”

    “不用费更多功夫,就改个后掠角度,火箭飞得更直,这不是两全其美?”

    袁可立点了点头,却又问道:“上午攻城用的都是燃烧弹,为何不造爆炸弹?”

    李国助叹了口气:

    “黑火药威力不足,把一斤装在陶罐里,爆炸的破片杀伤半径也就两三步宽;”

    “就算装进铸铁壳,爆炸的破片杀伤半径也超不过六七步。”

    “可飞车火箭弹打出去三里常偏离目标三十来步,这么点破片杀伤半径能碰着谁?”

    “所以我正打算将硝糖颗粒化,再改改硝糖配比,试试能不能提升爆炸威力。”

    徐光启补充道:“颗粒化硝糖需筛分颗粒,混合蜂蜡防潮,工艺虽复杂些,但值得一试。”

    袁可立突然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阿勒楚喀要塞的位置:

    “阿勒楚喀要塞依托金代旧土城,远非宁古塔城可比,正需此等利器攻坚。”

    “若是你们能造出飞车火箭爆炸弹,九月进军时,定能一举破城。”

    沈有容摩挲着火箭弹残骸,忽然笑道:

    “当年戚家军靠鸟铳和虎蹲炮破倭寇,如今我等有了飞车火箭弹,何愁建奴不灭?”

    油灯的光晕里,图纸上的尾翼与药柱仿佛活了过来,正随着众人的呼吸轻轻颤动。

    窗外,宁古塔的残火已熄,唯有牡丹江的江水仍在夜色中奔流,载着这簇新生的火种,奔向更远的战场。

    其实这些看似退回粗朴的改动里,藏着李国助作为穿越者独有的秘密。

    在他上辈子那些关于加沙地带的记忆里,那些难民窟工坊里诞生的卡桑火箭弹家族,正隔着时空为眼前的困境提供着答案。

    他太清楚哈马斯是如何在封锁中造出能呼啸着飞向目标的武器:

    不用追求实验室级别的空心药柱,反正作坊里的模具精度撑不起那圈均匀的内孔,

    不如老老实实做实心药柱,让硝糖从外到内一层层燃尽,

    哪怕推力稍缓,也胜在绝不炸膛;

    尾翼也不必用精密机床铣削,找块硬木刻个模板,让工匠照着锯铁皮,

    误差大些无妨,只要角度统一,再后掠上15度,气流自会推着火箭稳住方向。

    那些在加沙被证明有效的生存智慧,用简单对抗精密,用批量覆盖误差,

    用“够用就好“的哲学对抗资源匮乏,此刻正在被他逐渐嫁接到明末的战场之上。

    蒸汽铣床确实能铣出误差1毫米内的尾翼,可一两台机器撑不起每月上万枚的需求;

    空心药柱的理论推力确实更强,可眼下的模具精度只会让它变成炸膛和弹道不稳的隐患。

    就像哈马斯从不用复杂的制导系统,只靠尾翼的简单倾斜就能让火箭弹稳定飞行,

    李国助也在学着向这个时代的技术天花板妥协:

    让实心药柱接受稍慢的燃烧速度,换来了九成五的发射成功率;

    让木模尾翼容忍5毫米内的对称性误差,换来了日增十倍的产量。

    这些改动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不过是把另一个时空里“穷人的武器哲学“搬到了明末的时空里。

    这不是说李国助穷,只是这个时代的科技天花板就在头上压着,想造另一个时空里“富人的武器”也造不来。

    李国助忽然想起卡桑火箭弹拖着白烟掠过加沙天际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某天,这些飞车火箭弹划破盛京上空的轨迹。

    武器的终极意义从不是精密,而是在给定的条件里,稳稳地抵达该去的地方。

    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请大家收藏:()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