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61章 三方共赢
    陈羽道:“在以入学成绩分快、慢班的情况下,只要商贾弟子勤学、聪慧,那么也可以进入快班上课。这样一来,就确保了上课的纪律性。”

    “至于你所担心因花费高,导致那些商贾不愿意承担,这完全就是瞎操心。”

    “大明地广物博,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有钱富商,自然不在少数。”

    “既然如此,那么我来问你,对于一个做了半辈子、甚至几代人的买卖,从而积攒下富饶财富的富商来说,让他们花一大笔钱,然后获得大学的入学机会。”

    “在大学里面,都是经过科举从全国筛选出来的才子,今后有相当一部分概率入仕。”

    “那么,他们的弟子在这段时间,相当于提前埋下了一笔最划算结交人脉的机会。”

    “再者既然让他们入学,家中弟子当然若是优秀,也可以入仕。”

    “如此一来,李老哥,你认为对于只有钱而无权的商贾来说,划不划算?”

    李至刚沉默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认真的说道:

    “划算,非常划算!对于那些富商来说,人脉可比银子贵多了,而且还是这种从贡士没有成长起来结交的人脉,可谓千金不换啊!”

    “更何况,若是他们家中的富家弟子,若勤学、有才,那么也可以入仕。”

    “天下的富商知道后,恐怕会削尖脑袋,往大学里面钻!”

    陈羽抿了一口,笑着说道:

    “这样一来,问题不就解决了?!”

    “虽然兴建大学的提议,提出来之后,朝中有人反对,但最终在反对者不众筹学费的情况下,大学该建还是会建起来。”

    “学费也有了着落。再者,大学可是代表着国家学府,老师自然在教学质量上,肯定受到朝廷的严控把关。”

    “人脉、师资力量雄厚,可谓双赢!”

    这个提议乍一看,是用那些富商的钱,来帮助朝廷完成人才储备制度的改革,以及建设天下学子对于永乐一朝的归属感。

    实则受到益处最大的,当属那些有钱而无权的富商阶级。

    还是那句话,在真正有钱人眼中,人脉的重要性可遇而不可求。

    价值衡量上,更是远贵于金银。

    在后世权跟钱的界限其实很模糊,有钱变相的相当于有权,无非就是比重低一点。

    而在古代,有钱几乎不可能有权;而有权,却可以轻易的获得钱。

    尤其是经历过洪武一朝的商贾来说。

    自隋唐之后,读书、科举给了普通人一个获得权与钱的机会。

    读书改变命运,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句不过时的金科玉律。

    过时了,那一定是你读的书,不够、不精!

    倘若没有类似于科举的制度,那么对于下层阶级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你不仅能一眼看着自己的未来,望的到头。就连后几代,甚至几时代的未来,全部望的到头。

    因此,

    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

    而在后世,却有着读书无用论的发言。

    可以说,能说出读书无用的人,要么是没有从书中获利,要么就是其心可诛,想要用读书无用论获利。

    就像古代一样,读书参加科举的作用,就是为了给底层一个跨越阶级的机会;

    至于那些本就身处阶级高层的人,是不会花费那么大的时间与精力读书参加科举。

    而是早早通过关系,进入国子监。

    学习几年,就可以入仕,在朝中坐上旁人想都不要想的高位。

    公平吗?

    不公平!

    确实不公平!

    自古以来就不公平!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读书,这种不公的现象就不会存在了吗?

    因此当有人告诉你,读书无用,哪怕读了书也不一定有一个好的前程时,远离告诉你这句话的人。

    因为他在没有从读书中获益的情况下,也不想让你好过!

    国子监自魏朝一直到大明。

    中间有过名称的变化,但本质不变。

    权贵镀金的地方。

    而大学则是将想要参加科举的寒门,从原来的自学,变成了系统性的教学。

    不同的学府、不同的阶级,代表着将来里面学生,所走的路自然不同。

    但不出意外,通过科举走出来的学生,才能出众者,在仕途一道往往能够走的更远。

    毕竟,当权者不是傻子。

    他们也明白,一些重要位置,还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

    ……

    问题解决了!

    李至刚沉默了着不说话,一直在思考这件事。

    陈羽在这个过程中,安静在一旁等待着李至刚将事情捋顺,并没有出言打扰。

    半晌之后,

    李至刚沉思的双眸这才有了反应,他缓缓抬起头来,认真的打量着陈羽,这位只见过两次面的小老弟。

    大才。

    当之无愧的大才!

    刚刚他将陈羽提出开设大学的想法,全局捋一遍之后,明白了这个计策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朝廷的重要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大明,永远不要担心商贾不愿意花钱,让家族弟子结交这种能够入仕的人脉。

    他们能够为了‘权’,所能拿出来的钱财,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

    只要将大学录取的两种招生限制,以朝廷的名义张贴出去。

    恐怕短时间,就会引爆大明上上下下。

    因恩科落地,滞留在大明的落榜学子,将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知晓消息的商贾,恐怕也第一时间为之沸腾。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提议,却能引爆大明。

    达成朝廷、学子、商贾的三方获利局面。

    李至刚这一刻,直观的感受到了来自大明永乐一朝,首届恩科魁星的策论压迫感。

    他拍了拍脑袋,明显有些不服气。

    毕竟,这个计策陈羽说出来之后,他感觉非常妙。

    但你要说这个计策常人想不出来,李至刚有些不服。

    商贾有钱无权、落榜学子有才无钱、朝廷有钱缺才。

    三方相互结合一下,那么各自的需求,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之前李至刚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直放在落榜学子与朝廷身上。

    怎么就没有想到,在钱财方面考虑一下大明商贾呢?

    商贾在大明经商,赚的盆满钵满,而且非常好拿捏。

    可自己呢?

    偏偏要挑战高难度,去找户部尚书那个铁算盘夏原吉磨嘴皮子。

    特么的,

    关键还是嘴皮子磨了七八天,实质性的进展却一点都没有。

    完全就是做白白做无用功。

    旋即,

    李至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好像悟了!

    喜欢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请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