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黄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坚强战斗集体,随即挺进湘西新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黔东革命根据地军民在以段苏权为书记的中共黔东特委的领导下,以王光泽为师长的黔东独立师为主体,为策应主力红军东进,坚守黔东革命根据地,以梵净山为依托,开展殊死的保卫战,付出了重大牺牲。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北上,在黔东地区的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思南等地,再燃革命烽火,并开创了石(阡)镇(远)黄(平)革命根据地,开展系列革命活动,使黔东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拓展,革命影响更加扩大。
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一、红二、六军团创造新苏区方针的制定
(一)中央红军长征至湘粤桂边时的形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的“左”倾错误领导,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由江西瑞金突围,经会昌、信丰、大庾向湖南转移,与敌苦战周旋于湘粤桂边境。而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调集了40万兵力,前堵后追,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东岸与潇水之间。为了摆脱困境,中央红军从情势上需要红二、六军团积极行动,密切配合。
此时,由于红六军团的到来,黔东革命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因根据地开辟时间不长,粮食缺乏,兵员和物资补充有困难,且地域狭小,不利于红军大兵团迂回作战。川黔边中共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地形复杂,情况不明,也不利于红军向川黔方向发展。到底向何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呢?红二、六军团领导层冷静地分析、判断,最后认为:湖南湘西一带,地处敌人翼侧,有武陵山脉作依靠,进可威胁沅陵、常德,以至长江的交通,退可凭借湘鄂川黔边的崇山峻岭,据险固守,生息发展。如能在澧水和沅水流域上游的永顺、桑植、龙山、大庸一带,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有利于钳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湘西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是红二军团活动过的地区,党和红军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人民革命要求强烈;加之贺龙在这一地区亲友多,地方势力多畏服,陈渠珍部也有所畏避,红军只要不触及其利益,“剿贺”一般都采取两面态度。况且,湘西各派势力关系复杂,矛盾很大;驻军只有陈渠珍部和四五个地方保安团,约万余人,加上寄食于陈门下的杂牌军如杨其昌、车鸣骥等4个师,约4000多人,兵力不多,战斗力也不强,有利于红军向这个地区开展战略攻势。
(二)合成一个战略单位及部队整编
1934年10月24日木黄两军领导人会议后,当天在松桃县石梁,任弼时、贺龙、夏曦对两军的活动作了进一步研究,决定实施木黄会师时提出的战略决策,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积极行动,集中兵力,挺进湘西,向敌人兵力空虚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永顺、桑植和龙山地区进军,造成威胁沅陵、常德等重要城市和长江水上交通的局面,更多地钳制敌人,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并在游击战、运动战中建立新的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打开新局面。红二、六军团只有8千多人,若两军单独行动,力量薄弱,不仅不能完成上述任务,还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10月25日,红二、六军团在从松桃县石梁去酉阳县南腰界的途中,正式将两军团行动计划报告中革军委:“以目前敌情及二、六军团力量,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我们决定加强苏区党和武装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原有苏区。主力由松桃、秀山间伸出乾、松、凤地区活动,建立新的根据地”。
10月27日,两军团在南腰界猫洞大田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任弼时宣读了党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的贺电;接着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形势,提出两军团今后的战斗任务。随后,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也作了讲话,鼓励指战员英勇奋斗,打开新的局面,创造更大更可靠的根据地。同日,鉴于夏曦执行了“退却逃跑的机会主义路线”,完全“没有创造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心”等错误,且“始终没有承认他政治路线的错误”,肖克、任弼时、王震电请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建议撤销夏曦的中央分局书记及分革军委会主席职务,并提议贺龙任分革军委会主席,肖克、任弼时副之。
此时,国民党军廖怀忠、李成章部已进到根据地东侧的松桃乌罗。红二、六军团如直接向湖南凤凰、乾城前进,必然会受到黔敌侧击。且湘敌又在松桃、秀山之间布防,敌第三十四师龚仁杰旅在湘黔边境的茶洞阻截;松桃木岩河船少水急,敌人防守严密。由于历史原因,凤凰、乾城和松桃东部一带,系苗族、土家族聚居地,且受军阀陈渠珍控制。陈握有重兵,武器多且精良,凭借上千座碉堡和长达百多里的边墙,以抵御外部进入。红二、六军团进取此道,无必胜把握,于是制定了“袭取四川酉阳,进入湘鄂边地区,占领永(顺)、保(靖)、龙(山)、桑(植)”1 的战役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根据集中统一向湘西进军的方针,红二、六军团进行了整编、调整。经中革军委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随六军团行动的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代表任弼时任二军团政委,原红三军政委关向应改任副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后为甘泗淇)。同时,红二军团军团部兼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原红三军的第七师改为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后为冼恒汉),参谋长韩克西,政治部主任张平化,辖第十团和第十二团;原第九师改为第六师,师长钟炳然(后为郭鹏),政委袁任远(后为廖汉生),参谋长周天明,辖第十六团和第十八团。红六军团仍由肖克、王震任军团长和政委,谭家述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为夏曦)。六军团因减员,暂缩编为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两军会师后,恢复和健全了红二军团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部队的力量得到了整合。作为两军团的主要负责人贺龙和任弼时,从大局出发,为整合、提高两军团的战斗力,将原红六军团的政治部改为红二军团的政治部,六军团另成立新的政治部,先后从六军团抽调100多名政工干部到二军团充实政工干部队伍。从二军团中抽调部分干部充实到六军团任基层军事指挥员,同时把红二军团原来被夏曦无端关押的干部全部解脱,重新分配工作。因此,两军会师后,经过整编、调整,成为一个团结战斗集体,虽未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关,但由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在两军的威信都很高,因而实际上形成了以任、贺、关为核心的集体领导。
挺进湘西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主力撤离黔东革命根据地,从南腰界出发,实施东进的战略计划,开始湘西攻势。在酉阳龙山道上的蚂蝗井时收到中革军委10月26日的复电。指出:“二、六军团合成一个单位及一起行动,是绝对错误的。二、六军团应单独的依中央及军委指示的活动地域发展,各直(自)受中央及军委直接指挥。”“六军团应速依军委累次电令,向规定地域行动,勿再延误”。经过再三考虑,两军团向中革军委提出:“在敌我及地方情况条件下,我们建议二、六军团暂时集中行动,以便消灭敌一、二个支队,开展新的更有利于两军团将来分开行动的局面。目前分开,敌必取各个击破之策。以一个军团力量对敌一个支队无必胜把握。集中是可以打敌任何一个支队的。且两军在军事政治上十分迫切要求互相帮助。”
为了甩开敌军,红军由南腰界挥师北上,首先进攻川东的酉阳。10月30日,分兵两路,互相策应,将敌军西调,乘虚迅速地通过了酉阳县城。11月3日,东出四川,经湖北的来凤进入湖南的龙山县境。7日,一举攻占了湘西北咽喉之地永顺县城,取得湘西攻势的初步胜利。两军团在永顺城休整1周后,退出永顺。16日,取得十万坪(龙家寨)战役的胜利,毙敌1000多人,俘敌2000多人,缴枪2200余支,为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同时,吸引并巧妙把湖南、湖北的大批敌军调动过来,大大减轻了正在湖南苦战的中央红军的压力。17日,重占永顺,后又乘胜占领桑植、大庸、保靖、慈利等县广大地区,从而,不仅实现了占领永、保、龙、桑的战略计划,击溃了敌军15个团,消灭了4、5个团的有生力量,而且打乱了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部署,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地区的行动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根据党中央电示,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在大庸县永定镇成立,任弼时为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等为委员。又成立了湘鄂川黔边军区,贺龙兼司令员,任弼时兼政委。两军团由贺、任统一指挥。同时还成立了临时政权机构——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夏曦、朱长清任副主席。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了《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后,领导湘鄂川黔边各族人民,开展各项建设工作,从而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任弼时在1935年1月6日的报告中指出:“在红军胜利影响和党的正确领导之下,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慈利的工农群众都踊跃起来革命,到处撑起红旗、组织游击队,普遍建立了工农的临时政权。现在从洗车河到溪口有四百多里,从桑植以北到永顺石堤溪以南有二百四十里,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了。”“这一区域有四、五十万人口”,“这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上具有极大意义。”1 至此,以大(庸)、永(顺)、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