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 ,辖5个街道、22个乡镇,总人口67万 ,宛如一颗镶嵌在渝东南的瑰宝,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一、自然地理: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一)地理位置
秀山位于东经108°43′ - 109°18′ ,北纬28°9′ - 28°53′ 之间 ,是连接重庆与湖南、湖北、贵州的重要交通枢纽 。它东和东北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 ,南和东南、西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 ,北和西北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渝东南的门户,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 ,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的重要节点 ,有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
(二)地形地貌
秀山地处武陵山脉中段 ,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 ,境内平坝、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错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中部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盆地 。多数地方海拔在500米至800米之间 ,西南部轿子顶海拔16314米 ,为县内最高峰 ;海拔最低点是石堤乡高桥村水坝的滥泥湾 ,海拔仅2457米 。境内河溪纵横 ,河流切割强烈 ,地表起伏大 ,山脉、河流多顺构造线东北向布展 。地貌大体可分为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低中山区3个类型 ,西部和南部为低中山区 ,占幅员总面积的3024 ;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占幅员总面积的3881 ;中部为盆地平坝区 ,占幅员总面积的3094 。
(三)气候特征
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温正常 ,降水充沛 ,日照偏少 。全年平均气温为16c ,一月最冷 ,月平均气温5c ;7月最热 ,月平均气温为275c 。地温和气温一样 ,7月最高、1月最低 。热量条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带最优 ,年平均气温均大于17c ;平坝、浅丘地带平均气温在16c - 17c之间 ;“三大盖”及西部的轿子顶、南部的椅子山、东北角的八面山 ,年平均气温在10c - 14c之间 ;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c - 16c之间 。常年降水量为1325毫米 ,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 - 1700毫米之间 ,以5、7两月最多 ,均接近200毫米 ,1月最少 ,不足30毫米 。从旬季分布看 ,全年有3个月明显的降水高峰 ,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 ,旬平均雨量分别为712、764、60毫米 。从四季降水分布看 ,以夏季降水最多 ,春季为次 ,秋季再次 ,冬季最少 ,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7、31、24和8 。
(四)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秀山土壤类型多样 ,有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紫色土土类、黄壤土类、红壤土类、石灰岩土土类等6个类型 。县境中部的平坝是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 ,面积达758平方公里 ,土壤肥沃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盛产优质粮油、中药材、茶叶、油茶、水果等 ,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
2 矿产资源:秀山矿产资源丰富 ,锰、汞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锰、汞、钒、铅、锌、铜、钼、煤、硫铁矿等20余种 。其中 ,锰矿储量达24亿吨 ,是全国最大的锰矿石和电解锰生产基地之一 ;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 ,为秀山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 水资源:水资源总储量253亿立方米 ,梅江河在城区蜿蜒而过 ,被评为重庆“最美河流” 。境内还有洪安河、平江河、溶溪河等大小河流33条 ,河网密度大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4万千瓦 ,可开发量74万千瓦 。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 ,还为水电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
4 生物资源:秀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525 。境内有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 ,其中珍稀植物有珙桐、银杏、红豆杉、伯乐树等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大鲵等 。此外 ,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如白术、玄参、金银花、黄精等 ,是中药材种植大县 。
二、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文化脉络
(一)先秦时期
商周时 ,秀山县地属商于之地 。春秋属巴国南疆之域 。秦时 ,县地属黔中郡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 ,创造了独特的巴文化 。他们以渔猎、农耕为生 ,与自然和谐相处 ,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传说和遗迹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秦汉至南北朝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县地属武陵郡 。西汉始元三年(前84年) ,县地属巴郡涪陵县南境 。东汉建安时县地属丹兴县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省丹兴县置酉阳县 ,秀山境属之 。两晋、南朝时期不变 。这一时期 ,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传入 ,秀山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 ,商业活动也日益频繁 。
(三)隋唐时期
隋开皇中置务川县(今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县地改隶梁州务川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 ,务川隶巴东郡 ,秀山境域仍属务川 。唐武德四年(621年) ,以巴东郡之抚阳、务川置务州 ,实行羁縻 ,县地属务州务川县 。唐贞观四年(630年) ,改务州为思州 。开元二十年(732年) ,秀山境属江南道思州务川县 。隋唐时期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秀山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 。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开始传入 ,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四)宋元时期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 ,于县境西南置平茶洞 ,属羁縻思州 。随后 ,县境内各地土着首领建有邑梅、平茶、石耶等地 ,号称“土知府” 。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 ,县内先后建邑梅宣化军民府、平茶承化军民府、石耶顺德军民府 ,均隶属思州 。元大德六年(1302年) ,改邑梅为佛乡洞长官司 ,撤平茶承化军民府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 ,石耶顺德军民(土知)府不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在重庆称帝 ,国号“夏” 。时邑梅洞长官司主动献土归附 ,故改邑梅佛乡洞长官司为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土知府 。宋元时期 ,秀山地区的土司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 。土司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他们修建城堡、庙宇 ,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使得秀山的经济和文化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五)明清时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朱元璋推翻“夏”政权 ,因邑梅、石耶归附迟 ,明洪武八年(1375年) ,罢邑梅、石耶二土知府 ,并降为长官司 ,属酉阳宣慰司 ,不久改隶重庆卫 。撤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 ,置平茶洞长官司 ,并分平茶地置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 ,隶属湖广思南宣慰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上述二长官司直属四川布政司 。明永乐元年(1403年) ,改邑梅洞长官司隶重庆卫 ,割石耶司地(今平凯街道莲花、清溪场镇三合一带)置地坝洞副长官司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溶溪苗民起义 ,反抗土司 ,赶走长官 ,迫使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迁治酉阳上济里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罢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 。自明永乐起 ,逐渐形成秀山地区历史上有名的“百里四司” ,即平茶洞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石耶洞长官司和地坝洞副长官司 。这一格局延续至清雍正末年 。清雍正四年(1726年) ,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邑梅、平茶、石耶三洞长官司及地坝洞副长官司献土改流 ,清置流官 。至此 ,清朝废除了秀山地区的土司制度 ,秀山土司建置到此结束 。清乾隆元年(1736年) ,清政府以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疆域并析酉阳东南境的石堤、打妖、晚森、宋农等原土司据地 ,始置秀山县(县治位于今清溪场镇三合场) ,因境内有“丹崖翠壁 ,秀色如画”的高秀山而得名 。初隶黔彭厅 ,寻废厅改隶四川省川东道酉阳直隶州 。清乾隆五年(1740年)于石堤设立巡检署 。清宣统末年(1911年) ,秀山宣布接受重庆军政府领导 ,结束清朝在秀山的统治 。明清时期 ,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 ,秀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秀山的统治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 ,汉族人口大量迁入 ,与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相互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
(六)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初年 ,秀山隶四川省川东道 。1934年 ,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秀山西南部创建川黔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黔东苏区 。1935年 ,秀山隶属第八行政专员公署 。在中华民国时期 ,秀山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秀山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 ,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 ,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