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6章 商君遗风冽(下)
    千里之外,韩国宗庙。

    宗庙内燃着青铜龙首兽身的宝鼎,青烟缭绕。殿内陈设简单而肃穆,墙壁上悬挂着历代韩王的画像,冷冷注视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度。

    年迈的韩惠安王端坐于高位,鬓发霜白,面容憔悴。一名信使跪在殿中,头触地面,浑身颤抖,刚刚呈上一份密函。

    "成蟜事败,已被接应至屯留?"韩王声音嘶哑,手中密函微微颤抖,"廷议诸臣全部伏诛?"

    "启禀大王,"信使声音发颤,"公子与十余名游侠突围,已被我国与赵、魏联军接应至屯留城。然秦军大获全胜,参与叛乱的数千士卒尽数遭斩,朝中响应的大臣亦被夷族。"

    韩王闻言,面如土色,手中密函"啪"地掉落在地。他那原本就枯槁的身躯仿佛一下子被抽走了全部精气神,越发佝偻,眼中充满绝望。

    "天亡我国,天亡我国啊!"韩王声音颤抖,老泪纵横,"寡人竭尽心力,图谋数十载,竟如此轻易被挫败。如今秦虎狼渐长,我韩国恐难存矣!"

    殿侧,一位身着墨色儒袍的中年男子缓步前行,跪地行礼。这人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一股聪慧与冷峻,双目如星,炯炯有神。正是韩国谋主,法家巨匠韩非子。

    "罪臣韩非,请罪!"韩非子重重叩首,额头撞击地面,发出沉闷的响声,"五蠹之谋,乃臣所献,今日失败,臣当万死!"

    韩王抬手阻止,声音疲惫:"爱卿何罪之有?此谋精妙绝伦,只是天不助韩啊!"

    "臣不敢推责于天。"韩非子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兵败将亡,责在臣身。然臣尚有底筹,愿为大王再做筹谋!"

    韩王露出一丝苦笑:"底筹?我等布局早已殆尽,何来底筹?"

    "大王勿忧,"韩非子沉声道,"臣布局数年,岂会轻易放弃?此次虽败,却非全局已定。关键在于"他微微顿住,目光低垂,似在思索什么,随即抬眼道,"臣思来想去,觉得事败有异。按理说,五蠹之谋环环相扣,算无遗策,然而"

    "然而什么?"

    "然而据密报,事败关键竟与一名水官有关。"韩非子眉头紧锁,"此人名唤李明衍,原在蜀地建造都江堰,后被调往关中主持郑国渠。据传此人身怀异术,智计非凡,在危急关头以水淹之策震慑成蟜,令其犹豫不决,最终坏了大事。"

    韩王眉头一皱:"水官亦能决国运?"

    "此人非比寻常。"韩非子肃然道,"密报称,此李明衍出身蹊跷,言谈举止与常人迥异,精通水理,巧思百出,更知晓许多秘术,连秦王对他都礼遇有加。"

    他站起身,目光炯炯:"臣斗胆请命,愿亲入秦国,寻访此人,探明虚实。若能拉拢为我韩国所用,必能增添国力;若不能,亦可窥探秦国虚实,为日后谋划做准备。"

    韩王长叹一声,摆了摆手,神情疲惫至极:"爱卿啊,寡人心力交瘁,眼看韩国风雨飘摇,实在无力再谋。国事皆托付与你,但求你莫忘韩国社稷,百姓生计。"

    韩非子再次深深叩首:"臣必尽心竭力,不负大王所托!"

    殿外,风若叹息。

    时光流转,转眼一月有余。

    泾水流域,郑国渠工地上依然一片忙碌。民夫们挥汗如雨,工匠们精雕细琢,河渠已初具规模,蜿蜒于关中平原,如一条生命线般滋养着这片土地。

    李明衍的营帐内,气氛却异常凝重。蒙武派来的传信士兵刚刚离去,留下一封厚重的密信,和一屋子沉默的人。

    "蒙将军的父亲战死了?"邓起难以置信地问道,声音微微发颤。

    李明衍点头,神色黯然:"边境之战已经结束,韩赵魏联军被大秦击退。但蒙骜将军在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咽喉,壮烈殉国。"

    屋内一片寂静。蒙骜乃秦国名将,冠上将军,统领十万大军,功勋赫赫。这样一位威震天下的军神,竟然陨落于战场,令人唏嘘不已。

    "蒙将军在信中还说,"李明衍继续道,嗓音低沉,"秦王对蒙家的忠诚十分感动,已下令厚葬蒙骜,加封谥号,并将蒙家一族的爵位提升三级。蒙武的两个幼子也被接入宫中,与秦王刚出生的长子一起抚养。"

    "这是殊荣,也是控制。"魏般幽幽道,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子为人质,父尽忠心,自古如此。"

    李明衍点头,继续道:"此外,咸阳城内正在进行大规模清洗。凡参与叛乱或有嫌疑者,尽数抓捕,每日杀人无数。蒙将军特意叮嘱我们暂时不要回咸阳,以免被卷入漩涡。"

    帐内再次陷入沉默。窗外,黄昏的阳光斜射进来,为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一层金色,却掩不住他们眼中的阴郁。

    "这便是秦法。"孙章叹了口气,苍老的面容上刻满岁月的沧桑,"老朽自幼在秦地长大,亲眼目睹商君变法后的种种。严刑峻法,连坐告密,赏罚分明,军功至上这才造就了今日的强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楚铁冷哼一声,粗犷的面容上满是不屑:"但凡有人性的国家,也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百姓。一场叛乱,杀人如麻,株连无数,这哪里是治国之道?分明是虐民之术!"

    "楚铁慎言!"孙章厉声喝道,神色紧张地望向帐外,"莫要以身试法,此言若被人听去,我等皆难逃一死!"

    楚铁虽不再言语,但那双虎目中的不屑与反叛却丝毫未减。

    "秦法,到底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李明衍一直以来都对这个问题很好奇。作为穿越者,他自然知道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但亲身感受还是第一次。

    魏般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秦法与他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彻底性与无情性。自商君变法始,秦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改为军功爵位制;废除了宗族共同体,改为户籍邻里连坐;废除了礼法传统,确立了法治至上。这一切的结果是"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重:"秦国民众皆为国家机器上的零件,而非有血有肉的人。军人嗜血成性,官吏冷酷无情,百姓唯利是图。整个国家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高效却无情,强大却残忍。"

    李明衍思索着这番话,不禁想起秦王曾与他谈及的大一统理想。那时的少年君王眼中闪烁着坚定与热忱,仿佛真的相信统一能带来和平与繁荣。

    "诸位可知,秦王陛下近来常与朝臣论及'大一统'之策。我在咸阳时曾听闻,王上志在兼并六国,废分封而行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货币,建驰道以通四方,制礼法以齐民风。你们觉得秦王所言的'大一统'理想如何?"李明衍试探性地问道。

    帐内众人面面相觑,表情各异。

    "天下归一,四海升平,这是多大功绩啊!"邓起年轻的面庞上洋溢着憧憬,"想想看,若天下统一,战乱止息,百姓安居乐业,各地水利互通有无,那该是何等景象!"

    "哼,痴人说梦!"楚铁嗤之以鼻,"天下诸侯林立数百年,各有风俗人情,岂能强行归一?秦国所谓的统一,不过是血腥征服罢了。他们只会把铁血手段推广至六国,让更多百姓生灵涂炭!"

    魏般沉思片刻,缓缓道:"大一统之说,实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周朝分封以来,诸侯各自为政已有数百年,人心所向,皆认同此道。就连秦国朝中,也有不少人反对统一。秦王此论,乃反主流之言,恐难成事。"

    "老朽恐怕看不到那一天了。"孙章叹了口气,苍老的眼中满是沧桑,"无论秦国是否能统一天下,我这把老骨头都不一定撑得到那时候。但我只希望,无论谁主沉浮,都能让百姓少受些苦难。"

    李明衍陷入沉思。环顾四周,只见同席之人各抒己见。能够真正理解秦王夙愿的却只有少数人。是啊,周朝分封制已延续八百余年,列国割据相争数百载,"天下共主"的概念早已淡薄,取而代之的是"礼崩乐坏"的现实。如在楚铁和魏般眼中,秦国不过是七雄之一,欲吞六国者,实为狼子野心。他们无法预见之后的汉唐盛世,更无法想象大一统会成为华夏民族的根深蒂固的共识。

    作为穿越者,李明衍也知道历史最终的走向——秦国将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然而,这一统一过程将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无数生灵涂炭;而统一后的严苛统治,也将引发各地反抗,最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情碾过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作为穿越者,他既是局外人,又是参与者,这种复杂的身份让他在任何一个阵营中都显得格格不入。此刻,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理解秦王所说的"大一统思想在当时其实是非主流"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

    正当众人各自沉浸在思绪中时,帐外突然传来一个清冷的声音:"李水官可在?有事相商。"

    众人一惊,楚铁立刻起身,手按刀柄,警觉地望向帐外:"何人深夜造访?"

    "徐福。"那声音平静而深邃,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想请李水官出来一叙,不知可否?"

    徐福!李明衍心头一震。这位与他同为穿越者的神秘人物,自上次在秦王行宫一别,已有数月未见。他究竟要做什么?

    楚铁面色一沉,大步走到帐门,掀开布帘,只见月色下立着一个身着黑色道袍的修长身影。那人面容清瘦,眼若寒星,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正是徐福。

    "徐方士半夜来访,有何贵干?"楚铁冷声问道,魁梧的身躯挡在帐门前,如同一座铜墙铁壁。他腰间的短刀已经半出鞘,寒光闪闪,杀气凛然。

    徐福轻笑一声,目光却越过楚铁,直视帐内的李明衍:"不过是异乡人之间的闲谈,何必如此戒备?"他的语气轻松,却隐含深意,"李水官若有闲暇,不妨出来月下一叙,说些只有我们才能理解的话。"

    李明衍与徐福四目相对,感受到一种只有同为穿越者才能理解的默契。他想起在都江堰时,这个男人曾是自己的死敌;在咸阳廷议前,这个男人又成了莫名其妙的盟友;而现在,这个男人再次出现,带着未知的目的。这种复杂的感觉,恐怕只有同样脱离自己时代的人才能体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