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23章 往事眼中沙
    老者的话音落下,室内氤氲着一股凝重的气息。窗外,邯郸城的灯火次第点亮,人声喧嚣渐远,唯有一声声更鼓在幽暗中缓慢敲击,如同岁月的脉搏。

    "死人?"李明衍微微一愣,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精神尚佳的老者,"老先生此言何意?"

    老者轻叹一声,转身走向窗边。窗外,暮色已深,远处龙台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座沉默的巨兽。他指了指那高耸的宫阙,语气平静而肃穆:

    "在那龙台眼中,在世人眼中,我已故去十载有余。"老者转过身,目光如炬,"自己本不该吐露姓名,但李先生已是平原君府上的恩人,当以性命相托,不应再有隐瞒。"

    他缓缓道:"老夫姓毛,名遂。知晓我尚在人世的旧部,都称我为毛公。"

    "毛遂?"李明衍几乎是脱口而出,"毛遂自荐的毛遂?"

    老者闻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想不到李先生竟还知道老夫往事,这世间知晓我事迹的人已不多矣。"

    李明衍心中暗道:你不知自己千年之后,一己之力贡献了多少成语典故。面前这位看似平凡的老者,竟是那位以"毛遂自荐"闻名天下的外交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此刻亲见其人,宛如穿越千年的对话,令李明衍内心震撼不已。

    "先生曾随平原君出使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一战成名,脱颖而出。"李明衍恭敬地问道,"不知后来为何再未闻先生消息?"

    毛遂沉默半响,眼神渐渐变得遥远,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数十年前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从腰间取出一个破旧的酒囊和两个小巧的酒杯,倒出两杯浊酒,将其中一杯推向李明衍。

    "出使楚国之后,老夫确实受平原君器重,成为其左膀右臂,共谋国事。"毛遂叹息一声,声音中带着岁月的沧桑,"然而世事难料,我本以为此生可安心辅佐平原君振兴赵国,不料长平之战后,一切都变了。"

    他啜了一口浊酒,李明衍也跟着喝了一口,感受到那种苦涩在舌尖蔓延:"邯郸之围解后,赵国元气大伤。整个国家将长平之战的失败归咎于平原君贪图上党之地,使我赵国陷入困境。我作为平原君心腹,自然也被卷入漩涡之中,从朝堂上渐渐消失。"

    他的声音渐渐升高,眼中闪烁着昔日的锋芒:"然这些人哪里知道,上党之地深入我赵国腹地,如果给予秦国,则赵国无险可守。而秦赵之间,本就必有一战,我国之战未必不可胜。廉颇固守,双方拼国力拼后勤,本就是对赌国运之战!"

    说到这里,毛遂整个人的气度陡然变化,不再是方才那个颓败的老者,而是几十年前那个在楚王面前慷慨陈词的外交家。他一手拍案,双目如电,面容因激动而涨红:

    "赵国之人,奢靡成风!秦国举国而战,倾尽国力;而我赵国公族呢?他们不愿忍受长期作战带来的消耗,不断鼓噪君王速战速决!"毛遂手中酒樽颤抖,酒水洒落案上,如同当年浸染战场的血迹,"强国灭亡,从来不始于疆场,而始于权贵的餐桌与寝宫。最终赵王临阵换将,赵括虽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却被迫孤注一掷速战,而后赵国溃败,赵括临阵战死,四十万精锐或被阵斩或被坑杀,邯郸被围,国几乎灭矣!"

    李明衍聆听着这番激烈陈词,不禁为之动容。千百年后的史书,只记载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记载了平原君争地之贪婪,记载了赵王临阵换将之不明。却未曾记载那些躲在华美锦衣下的贪生怕死之人,那些真正的长平之败元凶,那些奢靡又短视的人,成功地逃过了两次审判——当世的与后世的。历史的公平有时候甚至不会到来,那些被时代辜负的忠义之士,只能等待千年后陌生人的一声叹息。

    "而直到此时,赵国公族仍有大量钱粮藏匿。"毛遂说到此处,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滴在陈旧的衣襟上,"若非李喜之父李谈死谏,平原君带头散尽家财,赵国恐怕撑不到信陵君来救。"

    李明衍沉默不语。他已多次的深刻感受到,历史是权力者书写的默剧,真相常隐于华美辞藻之后。我们所知的历史,不过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英雄与罪人的标签,有时也如同水与岸的交界,随着时代潮汐不断重塑。真正通达历史的人,不是记住所有事件的人,而是能听见历史深处那些被淹没声音的人。

    "邯郸之围后,平原君还希望再振赵国,然天不假年,数年后便积劳成疾而逝。"毛遂抹去泪水,声音低沉,"他死后,嫡子平庸,赵国朝堂也是人员更替,平原君一脉,也就开始没落了。"

    他叹了口气,继续道:"之后赵王伐燕,我竭力反对。我赵国敌人乃秦国,岂能双线作战,与后方燕国为敌?然赵王不听,仍要讨伐,且作战失利。我知道以赵王为人,如果战胜,必会召我申斥,一旦战败,则会更加愤恨我等。为不给平原府再添祸患,我便对外称已自刎而亡。至今已有一纪一十二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明衍听罢,心中翻江倒海。赵王双线作战依然不智,作战失利之后又反责良臣,如此行事,何以用人?而毛遂索性假托自刎,也是看透了君王的本性。

    他不禁想到数百年后,袁绍与田丰之事,与此何其相似。河北之地的忠臣良将,均如此刚直贞烈,却又苦于未逢明主。彼时彼刻,又恰如此时此刻。时间流转,人事却似乎永远停滞不前。

    "到了公子高这里,"毛遂继续道,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希望,"公子有乃祖父之风,是一门的希望。但出质秦国后突然失去音信,问起秦国只说是逃质获罪,再无消息。今日多亏李先生告知公子下落,我等定当尽力,助公子在秦国脱困再起。"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明衍:"另外,听闻先生想探寻禹工遗迹并联络我前太子,这需获得赵王许可。老夫虽已隐退,但门人尚在,定会助先生运作。"

    毛遂突然压低声音,神情变得凝重:"不过,先生需格外留意我赵国朝堂当前炙手可热之人——郭开。"

    "郭开?"

    "正是。"毛遂点头,"先生之身份必成郭开重点关注对象,原因有三:一是秦国背景引人怀疑;二是水利专长恰逢赵国水利政治化;三是与赢嘉有旧,而郭开对此格外敏感。"

    李明衍眉头紧锁,细细思量这番话中的深意。毛遂已经清晰点明了赵国朝堂的权力格局与暗流。郭开此人,看来是赵国朝堂上的新贵,且与赢嘉势如水火。

    ····

    七日后,一位身着官服的上卿,竟屈尊来到魏国馆驿,面见李明衍。此人自称奉命前来,为李明衍引荐觐见赵王。李明衍知道,这必是毛遂在暗中运作的结果。

    次日清晨,赵国都城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中。李明衍随上卿穿过宽阔的御道,步入赵王宫。秋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墙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宫墙之内,红柱青瓦,错落有致,显示出赵国昔日的繁盛与气派。

    步入大殿,李明衍立刻感受到一种诡异的气氛。大殿两侧的官员泾渭分明:左侧多文官,衣饰华丽,头戴高冠,腰悬玉佩,面色白皙;右侧多武将,装束简朴,或着轻甲,或披战袍,面容坚毅,目光如炬。举荐他的上卿立于左侧,看来是文官一派。

    更有意思的是大殿中央,站着一群衣饰介于华丽与简朴之间的官员,表情谨慎,似乎刻意保持中立。李明衍暗自观察,将这复杂的政治生态尽收眼底。

    高台上,赵王端坐于龙案之后。他看上去年纪不大,约莫二十出头,面容清秀,着黑色龙纹朝服,头戴冕旒。然而,他的眼神却不似君王般沉稳有力,反而游移不定,时而望向左侧领头的中年大臣,似乎在寻求某种暗示。

    那中年大臣约莫四十出头,身着玉带长袍,头戴紫金冠,面容温和,举止端方。他站在文官之首的位置,却不言不动,仅以目光掌控着殿内气氛。李明衍心中了然,此人必是毛遂所说的郭开。

    "臣李明衍,拜见大王。"李明衍按照礼仪深深一揖,静待君王垂询。

    大殿内一时肃静,众臣目光或明或暗地在李明衍身上游移。赵王微微颔首,正欲开口,却不自觉地瞥了一眼左侧的郭开,似在寻求指引。

    郭开察觉君王的目光,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见的笑意,随即迈出半步,向君王行礼后才转向李明衍。

    "我王日理万机,容臣代问。"他声音温和,如春风拂面:"先生持信陵君令牌入我赵境,想必与魏国渊源颇深?今日得以觐见我王,不知所为何事?"

    这问题看似随意,却字字探骨。李明衍心下一凛,随即平静作答:

    "在下本为秦国水工,因家事辞官游历列国。途经魏国时,曾有幸得信陵君府故人照顾,故持信陵君令牌。今入贵国,欲寻访古禹水脉,研习先贤治水之术。"

    郭开目光微闪,似在评估此言真伪:"秦国水工?不知先生在秦为何职?又为何弃官远游?"

    李明衍敏锐地感受到,郭开对秦国之事,似乎了解并不深入。这与韩国张良、魏国魏般的情况截然不同,他们对李明衍的起落了如指掌。看来郭开在国外的情报网络并不发达,这是个可以利用的弱点。

    他决定出言试探,看看郭开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在下曾主持秦国都城水利改造,后因家人卷入宫廷争斗获罪,为保全性命,遂失爵位。"

    李明衍谨慎回应,观察着郭开的反应。

    郭开若有所思地点头:"噢?都城水利?"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我国多有质子在秦国都城居住,王子嘉更是曾参与秦国朝堂,先生既在咸阳为官,可曾与我国王子公子有所交集?"

    李明衍心中暗喜,验证了自己的假设。郭开在国外的势力确实有限,信息渠道也不通畅。这是个可利用的弱点。但郭开这一问看似随意,却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赢嘉,且在暗示赢嘉与秦国朝堂多有牵连,殿中气氛顿时紧绷。几位老将面色微变,中立派官员更是屏息凝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