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89章 明初传位
    朱媺娖笑了笑:“现在知道大明的实力了吧?”

    李丽质白了朱媺娖一眼:“相差了那么多年你怎么不说?”

    这是又要呛起来,张彦赶紧叫停。

    “对了夫君,我推荐我阿耶用王安石的变法,为啥我阿耶又说我傻?”

    张彦扶额:“丽质啊,你别提政策了,你真玩不转。”

    朱媺娖同样不解:“夫君,我也和太祖提过,太祖也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

    “你们两个啊,你猜猜司马光为什么拼命反对王安石?”

    二女摇头,表示不理解。

    “实际上很多营销号都在夸赞王安石变法,说宋朝皇帝不用王安石变法是最大的错误。”

    “实际上他们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后世的情况代入了宋朝,而且王安石那一套就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而且就算改正,那一套也不实用,因为那是宋朝。”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这是王安石的说法,意思就是挣钱的办法多,那就不用加税,朝廷就有钱用。”

    二女愣了一下,这不是挺好的嘛。

    “别这种目光,王安石的青苗法其中一个就是用金融手段向百姓放贷款,收取少量的利息。”

    “后世也有这种放贷公司,而且国家银行也可以低息贷款。”

    “这个青苗法中还包括均输市易法,免役法,保马法一系列政策。”

    “但不管是什么办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由朝廷放贷,并且用以物易物或者朝廷摊派的方式和百姓搞金融业务。”

    “这个办法在后世绝对没问题。”

    李丽质不解:“那为什么宋朝不行?”

    “记住,王安石的计划是朝廷也就是官府主持放贷,并不是通过第三方的方式。”

    朱媺娖不理解:“没了第三方不是更好吗?少了一个分利益的。”

    “问题大了,后世的放贷公司有法律约束,利息超过法律规定就可以赖账,官府也会为你站台,银行也是一样。”

    “银行看似是朝廷拥有,但实际上银行有明确的规定,还有法律约束,银行本身只有吸储和放贷的权力。”

    “所以你们发现问题了吗?”

    李丽质挠了挠头:“官府在干嘛?”

    “当然是监督了,凭借法律规定来监督银行和放贷公司,并且还有记者和视频软件盯着。”

    “官府本身不参与放贷。”

    朱媺娖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官府说白了就是国家权力的延伸,一个国家的任何势力和个人都无法和官府对抗,而且官府只有一个。”

    “没错,说白了官府就是一个超级垄断实体,并且还是暴力的掌握者。”

    “就算是后世科技那么发达,监督手段那么多,而且还是民主共和制,也不敢让官府直接参与放贷。”

    “后世都是一样,那么作为封建王朝的宋朝呢?”

    李丽质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会强迫百姓贷款。”

    “没错,王安石这一套给官府增加其他业务,而且这些还和官员业绩挂钩,工作和业绩一挂钩,事情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官府不能从事金融和商业是有道理的,王安石这一搞,就等于给了地方基层官僚更大且没办法约束的权力。”

    “王安石也确实禁止官府不能强迫百姓了,但就宋朝那种信息流通,有用吗?”

    “最后青苗法就成了地方官府逼迫百姓和小富农强制借贷的勒索行为,后来变成了官僚对百姓的强力盘剥,至于富农,完全可以和官府联合,对民间放贷。”

    “司马光之所以坚决反对,完全是作为顶级官僚,很清楚宋朝官僚是什么德行。”

    “哦。”

    李丽质明白了,再好的政策,如果不切合实际,那就是天大的危害。

    “对了夫君,如果明仁宗走在了明成祖之前,明成祖会传位给谁?”

    朱媺娖也竖起耳朵听着了,她也想知道。

    “这么说吧,如果是靖难之役刚结束的时候,那还真说不准,但要是到了永乐朝末期,不用问,肯定是明宣宗,没跑。”

    李丽质很好奇:“咋说?”

    “你想想,洪武三十五年的时候,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了,他已经四十三岁了,需要考虑自己如果死了,该怎么办了。”

    李丽质一头问号:“啊?这么快?”

    “对啊,你看他那三个兄长,有长命的吗?”

    。。。。。。。

    李丽质无言以对:“好像还真是。”

    “你想想,当时的明宣宗才四岁,能干嘛?”

    “而且当时的武将清一色倾向于朱高煦,明仁宗的支持者只是文官集团。”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时和明成祖关系最好的也是朱高煦,甚至在永乐元年,明成祖想让朱高煦领兵北伐。”

    “很显然,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的表现让明成祖很满意,不然也不会让他领兵。”

    “只不过因为在宣德时期的表现,明实录中没有记载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的功劳,不过明史中有记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讲真的,如果没有朱高煦,明成祖也会进南京,只不过是打进去的还是被抓进去的,那就不好说了。”

    “而且现在的明仁宗并不在明成祖身边,明宣宗也是一样,都在北京呢。”

    “只不过永乐元年的北伐因为出现了不吉利的天象,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明成祖还没确定接班人。”

    “随后,明成祖把三个儿子都赶去了北京,至于留在身边的,只有明宣宗一个。”

    “再之后,解缙的一句好圣孙,就让明成祖下定决心了。”

    “永乐二年,明仁宗,朱高煦,朱高燧都被明成祖叫到了南京,立明仁宗为太子。”

    “就算到了这里,朱高煦还是有机会的,但偏偏出了个明宣宗,这就是最大的变数。”

    “因为永乐五年,明成祖给明宣宗找了个老师,那就是姚广孝。”

    “明成祖也交代了,不用教明宣宗那些文邹邹的东西。”

    李丽质笑了笑:“是因为建文帝的原因吗?”

    “没错,有朱允炆朱玉在前,明成祖怎么可能不避雷。”

    “这个时候的朱高煦还想着怎么和明仁宗斗呢,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大侄子上来了。”

    “永乐七年二月,明成祖去南京,也带着明宣宗,后来丘福战死,明成祖只能自己上了。”

    “这个时候是永乐八年,明宣宗十二岁,独自驻守北京。”

    “所以这个时候的明朝,太子在南京监国,太子的儿子守国门,至于皇帝,去草原撒欢了。”

    朱媺娖无语:“夫君,那是去打仗了。”

    “不重要,永乐九年,明成祖立皇太孙,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之所以立皇太孙,差不多也就是因为明仁宗的身体不好。”

    “上一个壮年去世的太子是谁,之后发生了什么,明成祖太清楚了,所以明成祖要保证权力的交接,也保证武将的姓名。”

    李丽质不解:“武将的性命?”

    朱媺娖白了李丽质一眼:“我家太祖为了保证建庶人登基干了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

    “哦。”李丽质明白了:“就是让武将们来表忠心呗。”

    “没错,靖难勋贵又不傻,开国勋贵是什么下场,他们很清楚,现在明成祖给路线了,他们肯定要顺杆爬啊。”

    “这也是明成祖为了保证明宣宗的安全,他的来时路,他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置官属,初 ,上选幼军随侍皇太孙,至是立卫,置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卫镇抚十员,经历司经历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副千户五十员,所镇抚五十员,百户二百五十员 。”

    “这是永乐十三年设立的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直接归明宣宗管。”

    “这可不是普通的卫所,总兵力到了两万五千多人。”

    “而且随侍明宣宗的人都是从全国各地的卫所中选的年轻军官,要知道,这些人以后要回去继承职位的。”

    李丽质愣住了:“这是在铺路?”

    张彦点头:“没错,这种影响力可不是朱允炆可以比的。”

    “你再看看朱高煦,永乐十二年,明成祖视察新首都建造的时候,朱高煦也在北京。”

    “这个时候明成祖已经确立接班人了。”

    “尝侍上在北京,时其世子瞻壑及次子瞻圻皆在。高煦屡辞还南京,上留之不从。上欲留瞻壑亦不从,上觉其有异志。”

    “但朱高煦就和明成祖呛起来了,在明清时期,这可是大忌。朱高煦甚至和明成祖吵架了。”

    “这下,明成祖急了。直接削了朱高煦两护卫,也就是说朱高煦的人还不如皇太孙多。”

    “甚至到了永乐十五年,面对朱高煦咄咄逼人的态度,明成祖直接告诉明宣宗,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

    “尔但勿忘吾言,有危宗社者,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

    “我去。”李丽质愣住了:“这么狠?”

    “差不多,汉朝最有名的是亲家之间的互砍,唐朝最有名的是兄弟的互砍,明朝最有名的是叔侄之间的互砍。”

    “反正都是互砍,不重要。”

    很显然,张彦把二女都得罪了,两只小手开始给张彦按摩。

    “疼,,,,停,我不说了。”

    “这还差不多。”

    张彦揉了揉腰:“反正后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年轻人下手不知轻重,朱高煦下线。”

    “所以在永乐朝后期,随着靖难勋贵的陆续去世,朱高煦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那些新贵,朱高煦根本就不认识,这也导致明宣宗平定朱高煦的叛乱跟闹着玩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