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十集 战神归天
    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

    狄仁杰时任参军,身份低微,阎立本却从其眼神中不见一丝畏惧之色,极为沉着冷静,故为其胆量折服,并对近臣言道:似其被我凝视良久,而毫无动容者,从所未见。

    于是奏请天子,将狄仁杰擢为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后成为一代名臣。

    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安置从印度带回经像,奏请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大雁塔。高宗准三,并命阎立本绘大慈恩寺图式及佛像,刻于雁塔底层四面门楣。

    显庆元年,在兄长阎立德逝世之后,阎立本继任为将作大匠,又迁升为工部尚书。

    时有梁人张僧繇所传《醉僧图》惟妙惟肖,道士常以此嘲笑僧人。僧众于是凑钱数十万,请阎立本再画《醉道士图》,两幅画同时流传于世。

    至高宗总章元年,阎立本被擢升右相,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便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画外音:阎立本是中国绘画史上领军人物,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以历史人物画见长。据史籍记载,其传世作品极多,曾有《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秦府十八学士图》、《魏征进谏图》、《北齐校书画卷》、《异国斗宝图》、《职贡图》、《明凌列像图》、《西域图》、《外国图》、《永徽朝臣图》等;保留至今者,犹有《历代帝王图卷》、《萧翼赚兰亭图卷》、《步辇图》等。形象逼真传神,时人誉为丹青神化。

    唐高宗总章二年,春二月辛酉,朝廷人事更迭,以张文瓘为东台侍郎,右肃机、检校太子中护谯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并同东西台三品。

    张文瓘与李敬玄既入台阁,又以雍州长史卢承庆为司刑太常伯,继为刑部尚书。

    卢承庆至此被任为刑部尚书,所谓知足不辱,次年便即告老请求退休。高宗准之,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至次年咸亨元年,卢承庆病卒,赠幽州都督,谥号曰定。

    总章二年三月,丙戌,以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拔为宰相。

    五月,唐高宗纳安东都户薛仁贵之奏,敕徙高丽三万八千二百户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

    六月戊申朔,出现日食,其后天下气候反常,灾荒四起。先是冀州大雨,水深一丈,坏屋毁田无数。入秋之后剑南道大旱,十九州皆受灾情。括州又降暴雨,海水到灌永嘉、安固二县城,百姓庐舍被毁,死九千余人,丧牛五百头,损田四千一百五十顷。

    是年四十余州饥荒,关中尤其乏食。

    唐高宗本欲巡幸凉州,因众议不可,其后详刑大夫来公敏又直言进谏,因此作罢,并升来公敏为黄门侍郎。又诏徙吐谷浑部落,就凉州南山而居

    朝廷群议者恐被吐蕃侵暴,使不能自存,欲奏请先发兵击退吐蕃。右相阎立本独持异议,以为去岁饥歉,未可兴师。于是议久不决,竟不果徙。

    九月末,王义方病故,年五十五岁。当初因廷劾李义府获罪,左迁莱州司户参军,隐居昌乐聚徒教授,其后十数年不曾为官,至此病死乡野。

    冬十一月,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积寝疾,不复能上朝。

    高宗闻悉,乃召其子弟在外任职者俱回长安,使归府侍疾。此后凡是皇帝及太子所赐药饵,李积则服之;若子弟为其迎医请药,皆不许进府。

    家人怪而问之,李积答道:我本山东田夫,因遭隋末大乱,随翟让起事于瓦岗,其后入唐。今值天子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

    众子侄既闻其如此说法,也就不再勉强。

    忽一日晨起,李积谓其弟司卫少卿徐弼:吾今日小愈,可共众子弟置酒为乐。

    于是子孙悉集,欢饮至午。酒阑之余,李积又谓徐弼道:吾自度必不能起,今日之会,是欲与汝曹作别耳。汝曹勿须悲泣,皆都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平生勤苦,仅能顶立门户而已;一旦遭不肖子弟乱法,便即荡覆无馀。我有子孙满堂如此,今悉付予贤弟管理约制。待我下葬毕,贤弟即可迁入我堂以居,抚养孤幼,谨察其行。子孙中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告我以闻可也。

    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安然坐逝。

    天子闻而悲泣,及下葬日,又幸未央宫,登楼望其輀车恸哭。于是命起冢墓以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之形,以旌表其平灭突厥及薛延陀之功。

    李积为将一生,又身为鬼谷掌门,多谋善断,自不必说。每与人议事,亦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于将士;故令部下人人思为效命,所向无不克捷。

    每临战事之前选将任帅,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其余不用。

    有人问其缘故,李积每常答道:我曾向李淳风学习相术,颇有心得。凡薄命之人,不足与共成功名。

    其姊尝病,李积当时身为仆射,亲为胞姊煮粥。因风吹回火,爇其须鬓。胞姊劝道:府中仆妾幸多,弟何自苦如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积答道:贤姊年老,弟亦老迈,去日无多。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弟子薛仁贵在外领兵,常不在京城,每回长安,必于参王拜驾之后,首先来看恩师。

    李积便以鬼谷门中之事殷殷托之,并对其说道:近闻军中诸将,皆以“战神”呼我师徒二人。则战神之称,岂可视为荣耀乎?

    薛仁贵问道:身为武将者,战神之称非为荣耀,则何为荣耀?

    李积答道:止戈为武,汝其识之!我年十二三时,便为无赖之贼,逢人则杀。十四五岁时为难当之贼,心中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岁是为佳贼,必临战阵方才杀人。二十岁为大将,用兵是为救人之死也。

    薛仁贵闻罢,再拜受教。

    李积既死,因长子徐震早亡,高宗便命徐震之子徐敬业袭其祖爵,亦为英国公。

    字幕:唐高宗总章二年,冬十一月。日本天皇派大臣河内鲸等人来朝,祝贺唐天子平定高丽,并贡献方物。是为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至长安。

    此番遣唐使之来,表明唐灭百济、高丽之后,迫使日本承认唐朝对辽东半岛管辖之权,因此改变对外政策。唐高宗李治大喜,厚待使归。

    次年春三月,因中原大旱,诏命大赦天下,命改年号为咸亨元年,又改蓬莱宫为含元宫。

    其后未几,敕命突厥诸酋长子弟,皆都前往东宫事奉太子李弘。

    西台舍人徐齐聃上疏力谏:皇太子当引文学端良之士以置左右,岂可使戎狄丑类入侍轩闼!又齐献公长孙晟乃陛下外祖,虽子孙有犯,岂应上延祖祢!今周忠孝公庙甚得修葺,而齐献公庙毁废,不审陛下何以垂示海内,以彰孝理之风!

    高宗览奏,虽见言辞不敬,亦皆从之。

    画外音:徐齐聃字将道,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世居冯翊,乃是后宫徐充容之弟。极有文才,八岁能文,举弘文馆生员。历任曹王府参军、潞王府文学掾、崇文馆学士、桃林令、沛王侍读、西台舍人。徐齐聃擅长文诰,高宗深爱其文,令侍皇太子及诸王,教授文学。后因泄漏禁中机密,被贬蕲州司马,流放钦州,卒于流放之地,年四十四岁。

    咸亨元年,吐蕃因并吞吐谷浑而至强盛,开始大力开疆拓土。

    此时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并由其弟噶尔·钦陵统兵驻节吐谷浑,以加强对河源地区(今青海西宁)控制,寻机东进。

    钦陵率军二十万北上,先取于阗、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

    是年四月,又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

    当时大唐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治所便在龟兹,既遭沦陷,遂罢安西四镇。唐朝在西域统治至此动摇,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皆为吐蕃所据。

    四月九日,唐高宗诏命,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军西讨吐蕃,兼送吐谷浑还其故地。

    当年八月,薛仁贵率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切吉旷原),准备先进乌海,然后直指吐蕃首都逻娑。

    因以乌海险远,军行艰难,遂留郭待封率军二万,在后保护辎重,屯驻于大非岭上;又再三叮嘱,须筑两重寨栅,围护辎重,待前军袭取乌海,然后听命前往汇合。

    郭待封口中应诺,待薛仁贵前脚一走,便对部将笑道:此人不过是火头军出身,稍建微功,便如此小看人!我乃将门子弟,世代用兵,岂有不如彼者耶!

    由是不以其叮嘱为意,悄悄拔营起寨,率领辎重部队跟随于后,要去抢夺功劳。

    薛仁贵率领轻锐部队,尽弃辎重倍道兼行,与吐蕃前军遇于河口(今青海玛多)。吐蕃军猝不及防,一战大败,伤亡甚众,部军四散,损失牛羊万余头。

    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以待后援。

    吐蕃军初败河口,主力并未受损,由是迅速聚集二十万大军,来攻唐军大非岭阵地。未料在半途正好遇见郭待封出离堡垒营栅,于是随即抓住战机,举大军围裹上来,以十敌一,对其二万人进行剿杀。

    郭待封自是不能抵敌,仅以身免,所带辎重粮草尽失,皆都送给吐蕃。

    薛仁贵闻说后面阵地已失,又粮草辎重尽没,孤军难以存身敌后,于是被迫退保大非川。时至八月,钦陵挥四十万吐蕃大军而来,逼令唐军决战。

    薛仁贵因失大非岭,以至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于是一战大败,丧师数万。薛仁贵见己军陷入窘境,遂先施疑军之计,然后遣使与钦陵约和。

    钦陵虽然仗恃兵多获胜,但因不知唐军后备虚实,且早闻薛仁贵“大唐战神”之名,不敢过于紧迫,遂应其和,各引兵以还。

    大非川之战唐兵大败,十万大军死伤略尽,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率万余残部东还。高宗闻报大怒,命将三员大将械送京师,皆都免死除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