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集 郭公平叛
    烽火连天日,方知太平好。

    九大节度使齐出河北,威风气势非凡,早有河北细作探知,报到范阳。

    范阳城中一众叛将闻报,无不目瞪口呆,摇头咂舌,只吓得颜色更变,更无一语出口。惟有主帅史思明只愣证了片刻,随即仰首长笑,不可遏止。

    诸将不免问道:我等皆知这九大节度使,每一个都是当世豪杰,天下无敌,随便拿出一个来,都不易对付,何况九个齐来!大帅却哂笑不止,却是为何?

    史思明好半天才止住笑声,对诸将说道:若其真个单独率兵来时,本帅都要恐惧三分,便正是齐来,方可成就公等英名也!

    众将不解,齐声问道:此言何意?

    史思明:诸公试思,彼九大上将,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今分别带兵,二十万大军竟无统帅,却使一个无知宦官节制,岂能畏服?此中原因甚明,乃是肃宗皇帝郭害怕子仪、李光弼功高震主,故遣宦官鱼朝恩制衡。羊率群虎,必为我所败,又何疑焉!

    众将虽然口服,必中狐疑。

    按下九大节度使陆续奉诏起兵不表,单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一路。

    郭子仪拜了圣旨,亲自带领所部唐军跨过黄河,兵锋直指获嘉、卫州。安庆绪闻报郭子仪兵至,不由大慌,遂亲自带领七万军队,前来援救卫州。

    双方相遇,两阵对圆,三通鼓罢,便即交战。

    战有三五十个回合,郭子仪便佯作不敌,带领部众撤军。安庆绪不知有诈,随后追杀而至,落入唐军伏击圈内。

    郭子仪见燕军入伏,一阵箭雨,安庆绪便损兵折将,狼狈退回邺郡。

    安庆绪眼见无力反击,只能困守邺城,一面遣使向范阳史思明求援,说待退了唐军,自愿将帝位相让,绝不食言。

    史思明接到救援书信,见有此大利可图,不由心中狂喜。遂对诸将说道:我等既与唐廷反目,说不得唇亡齿寒,只得与安庆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于是即刻点兵,带领十三万大军离了范阳,以李归仁为先锋,向南奔赴邺城。

    不则一日,兵至漳水,前临魏州。

    史思明乃派李归仁率兵三万,去解邺城隔岸滏阳之围,自亲率大军攻占魏州,欲选一个坐山观虎斗架式,坐收渔翁之利。

    李归仁领命兵至滏阳,只见唐军包围坚固,将城池团团围住,在外面筑三道城墙,挖三道战壕,楼橹望台雄伟,气势非凡。

    于是倒抽一口凉气,立即派出细作,探问对方唐军何人为将。

    不移时细作回报,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归仁点头赞叹,自知不敌,于是命令扎住营寨,按兵不动,一边听候主将消息。

    史思明自率精兵五万,绕到相州南边攻打魏州。

    魏州节度使崔光远毫无防备,被打个措手不及,只得弃城南逃。史思明遂占领魏州,稳住阵脚,亦自按兵不动,静观邺城外围动静。

    不过旬日,唐军各路节度使先后皆至,崔光远亦引军杀回,四面包围邺城。

    监军大人鱼朝恩将中军大帐设于南门,召集各位节度来见,一同商议军事。

    三通鼓罢,一声堂威,鱼朝恩居中高坐,九大节度使两旁列座。众人参拜监军,又相互寒暄已毕,各自落座,议论军情,商议对策。

    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离座而起,向监军大人说道:“我有九部二十万大军,反贼亦分两路近二十万军,可谓势均力敌。若依李某之计,莫若分兵两路,一路围困邺郡,使安庆绪坐困愁城,动展不得;另一路北渡漳水,分兵去攻范阳。如此史思明必然回兵还救故巢,则邺城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一鼓可下。邺城既陷,范阳便为孤城,岂能持久?如此安、史两路贼军各自为战,首尾不能兼顾,我既可一战而定河北,逆贼可擒也。

    话音未落,郭子仪率先点头称赞,其余各路节度使亦都唯唯喏喏。

    鱼朝恩面色铁青,暗中切齿。直待众议息了,这才勉强含笑说道:李节度乃常胜将军,所言自是有理。非是洒家不从将军高见,实乃皇帝陛下临行有旨,命我等定要先拿下邺城,然后挥师北上范阳,将河北之地叛乱全部平息。陛下实是如此吩咐,列位休怪!

    此话既出,九大节度使各无别论。

    于是二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将近半年,各不用命,空费粮饷。安庆绪既不出战,唐军也不攻城,史思明自然也无需前来相救。

    三军每日狩猎嘻戏,便如野游露营。

    值此中原凋蔽,斗米万钱之秋,也亏得鱼朝恩肯费朝廷钱粮,徒养大军于此。直到来春正月,唐军仍然无法攻下邺城。

    眼见春水渐涨,有人向监军大人献筑坝截流、决水淹城之策,鱼朝恩大喜从之。于是命在城外挖了三条河道,同时筑坝屯集漳水,全部从三条河道灌入邺城。

    邺城果然被大水淹没,瞬间成为一座绝望之城,城中大乱。

    唐军诸将由此大喜,鱼朝恩自也得意非凡,命令准备槛车囚笼,预备破城之后押解安庆绪入京请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光弼见此,便来向鱼朝恩请战,建议分兵进逼魏州,先击破史思明南军。

    鱼朝恩已觉胜券在握,不肯采纳。

    二月,城中大水渐退,唐军围困邺城不下,已是师老势屈。

    便在此时,形势突变。史思明突然出手,引军而出,节节向唐军逼进。

    挨到三月初六,鱼朝恩见大水已退,实在不能淹死邺城叛军,只得下令二十万唐军撤围北移,布阵于漳河之北,寻找史思明北路军决战。

    史思明休整半年有余,此时便如下山猛虎,亲自上阵,命大军驻于邺城北五十里之外,安营下寨,厉兵秣马,预备决战。

    却不急于列阵搦战,只是派遣兵将轮番而出,开始频繁骚扰唐军水上粮道,采用游击战术,分成若干小股部队,此出彼入,不断偷袭。

    鱼朝恩对于此种骚扰自是不放在心上,分别命令九大节度使轮流护粮,但亦只限于疲于奔命,对燕军无可奈何。

    眼看唐军对小股部队骚扰已经习以为常,史思明便知决战时机已到。

    因命李归仁驻军漳河以北,以牵制唐军主力;暗自精选五万骑兵,亲自带领,绕行上游东侧,强行冲入唐军阵营。

    唐军以为史思明大军在北,此必又是小股游击人马,于是不以为意。

    九大节度使虽然皆是久经战阵之将,但因不相统属,又恐擅自出兵得罪了监军大人,竟然无人前去围攻阻击这五万燕军骑兵。

    史思明率五万骑兵如入无人之地,迅速冲垮唐军连营,致其阵型大乱。

    东面正是郭子仪营盘,虽陡遭攻击吃亏,但郭子仪毕竟是天下名将,急忙组织反击,两军陷入胶着混战。

    另外八大节度使闻听东营喊杀连天,知是燕军来袭,于是各出精锐,前来增援。

    可煞作怪!便在此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天色昏暗如夜,沙暴扯天连地,士兵对面不能见人。此时旗号衣甲无法分辨,交战双方乱成一团,完全不分敌我,甚至自相残杀。

    战够多时,沙尘稍息,郭子仪急令鸣金,先带领本部军退出战团,并命撤回河阳,以防史思明趁乱反扑洛阳。

    唐军各部惨败,相继引还,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部未受折损。

    史思明不敢穷追,带军退守沙河。邺城之战结束,唐军损失过半。

    鱼朝恩为摆脱罪过,便向肃宗皇帝上疏,状告郭子仪临阵逃脱。

    李亨念及郭子仪大功,亦难见罪,只得诏命撤其元帅之职,以李光弼取而代之。

    双方大战,一胜一负,亦且各有折损。反倒是邺城之中安庆绪,未出一兵一卒,成为坐山观虎斗者。

    大战结束,守城军将来报,唐朝及史思明大军皆撤,城外一片战后狼藉,无人清理。

    安庆绪大喜道:尔等全军出城,速到战场上拣拾军资,休等史思明前来抢夺战利。

    诸将闻言猛醒,急出邺城而来。大搜官军溃散之后遗留营地,果然得到大批粮食,并军需辎重堆积如山,不计其数,运回城中。

    安庆绪命人盘查检点,回报所得之粮,足支城中军民食用半年有余。

    既然有粮,安庆绪便高坐无忧,全忘了当初请求史思明出兵时,所许以帝位相让之诺。

    史思明在滏阳驻兵多日,不见邺城中动静,遂派人入城,对安庆绪严词谴斥,责其背约,欲来发兵攻打。

    安庆绪复又害怕,厚赏来使,另遣使与其同回滏阳,表示愿对史思明称臣。

    史思明闻说称臣而非让位,不由大怒。略一思索,又换作一副笑脸,便回信安庆绪,说愿改称兄弟,且请安庆绪前来歃血立盟。

    安庆绪览书,这才将一颗惊悚之心安放到肚里,感激莫名,便率其四弟及部下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来滏阳约盟。

    史思明闻报安庆绪亲自前来,大笑出迎,与安庆绪携手揽腕,同入宝帐,设宴相待。

    安庆绪见史思明如此,自是如沐春风,谈笑自若,复拿出旧日皇帝体态,颐指气使,飞杯传盏,逸兴横飞。

    不料酒过三巡,史思明却将面目反转,立刻换了态度,喝令部下:与我拿下!

    侍卫闻声而动,如狼似虎,将安氏兄弟及孙孝哲等随臣从席上踢倒掀翻,揪到帐下。

    安庆绪此时方才清醒过来,哭求饶命。

    史思明冷笑道:似你这弑父之贼,何必求活?我可看在往昔情份,饶你全尸便了。

    乃命以毒酒灌下,赐死其五兄弟;将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推出帐外,全部处斩。

    史思明既杀安庆绪,遂带兵进入邺城,收降安氏遗众,将城中守兵尽皆收为己有。然后留己子史朝义驻守邺城,自己率军返回范阳。

    安庆绪临死时方悟,原来坐收渔利者并非自己,而是史思明。

    字幕:唐乾元二年五月,史思明复其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

    史思明既然称帝,遂下诏旨:立正妻辛氏为皇后,封世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