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30章 静观其变
    这些话。

    出自于武则天之口。

    同时,也是出自一个七十多岁老太太的,一番看起来恳切的言辞。

    一时之间。

    李正一陷入了纠结。

    不知该不该信。

    抑或,能不能信?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风疾,在古代确实很严重,若加上多症齐发,更是无回天之力。

    且如武则天所言,李弘在病发之前,连着两个月,都在奔波跋涉……所以,李弘死于风寒所诱发的风疾,倒是不无可能。

    提起一连两月奔波跋涉。

    李正一兀地想起。

    在上阳宫,聊起身世时。

    武则天提到过一件事,就在李弘去世那一年的三月份,李弘曾随先帝,到河北邢台南和郡,考察兵器事宜……

    也正是这时。

    李弘认识了聂家的小女儿聂语谨,两人一见如故,擦出火花。

    还怀上了孩子。

    只是,李弘知晓此事时,已经动身回宫,所以,武则天上回说,李治是在整理李弘的遗物时,发现了未寄出的信笺,才动身前去河北聂家查探情况,亦才看到了刚出生的李正一腰间的印记。

    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李正一没有足够的理由怀疑。

    思来想去。

    他决定,先暂时接受武则天刚才说的这些话,姑且相信李弘不是武则天亲手所害,而是死于风疾突发。

    对,姑且相信!

    不管怎么说。

    李正一,现在是李弘的儿子。

    身为人子,总是想了解真相的。

    就像杜知邻。

    他与生父王勃,亦是素未谋面。

    甚至,王勃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可当杜知邻,知晓自己是王勃的儿子时,那份掩饰不住的、对探知真相的执着,不是刻意装出来的。

    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血浓于水。

    对,血浓于水!

    说起来。

    武则天是皇祖母,亦是血浓于水。

    思量至此。

    李正一在心底,沉沉地叹了口气。

    忽地抬头。

    不经意间,目光却正好和武则天扭头看向他的眼神,撞上了。

    这一次。

    李正一没有躲闪。

    亦没有转头,或是说话。

    祖孙二人,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在马车里,深深对视着……

    也不知,是何时萌生的想法。

    李正一突然想。

    再看看武则天的神情。

    察言观色一番,看有无破绽……

    可从武则天略带沧桑、还透着些许慈爱的眼神里,李正一没有读出欺骗,倒是看出了几分坦诚。

    就连微表情。

    也瞧不出半分躲闪……

    如此一观。

    只会有两种可能。

    要么,武则天所言,皆为实话。

    要么,武则天是个天生的演员。

    不管到底是哪一种,至少,现在的李正一,选择相信武则天的话。

    于是,他微微一笑,劝慰道:

    “皇祖母,依孙儿看,您实在不必自苦……父亲他自小与您和皇爷爷感情甚笃,又是个礼仪周全、至情至孝之人,岂会因为您提出到洛阳行宫,这样的无心之失,而怨您呢?”

    听罢,武则天依旧凝视着李正一,收起手中的念珠,沉声问道:

    “寻儿,你果真如此想?”

    李正一点点头,回道:

    “皇祖母,今日您带孙儿前来拜祭父亲,孙儿不胜感激,身为人子,未曾见过父亲的面,如今,哪怕只是遥遥一拜,也算是略尽孝道了。”

    如此说,主要是为了符合,在唐朝时,李正一身为人子的设定。

    孝道。

    在古代。

    尤其是古代皇室。

    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武则天脸上渐渐浮出一丝欣慰的笑意,略拂了拂衣袖,说道:

    “寻儿,朕果真没有看错你!和朕膝下的那几个皇孙相比,你确实独树一帜,不仅有诗才,还能想到解决军费之策,还轻而易举地,就破了薛曜十几年前的两桩旧案,可谓是我大周奇才……如今,才发现,除了这些才华,最要紧的,你还是个如此孝顺的好孩子!”

    稍顿了顿,复又喃喃自语道:

    “弘儿,朕要感谢你,无意间,竟给朕留下了这么一个好苗子,若是你还在,看到你儿有如此才华,且这般孝顺……也会和朕一般欣慰吧?”

    好苗子?

    什么苗子?

    听这话,李正一又陷入了沉思。

    开始在心底推敲……和解读。

    这个词。

    无论怎么想。

    都感觉武则天在打着什么算盘,至于是什么算盘,现在还不明了。

    这种“解读词语”的感觉。

    莫名像是初中、高中时。

    语文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

    经常会有一种题目。

    会让我们,对作者文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这句话背后,所体现的情感、态度或是深意……

    愣是被某些出题老师。

    解读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

    举个例子。

    鲁迅先生随口说了句“晚安”,那就不得了了,毕竟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怎么可能没有深意呢?

    君且看之——

    晚,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很黑暗。

    而安,却代表着那个时候,麻木的民众们,他们虽身处如此黑暗的危难境地,仍是安于其中,不思改变,亦是不求进取……

    总而言之。

    晚安二字。

    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麻木民众的一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很明显。

    这绝对是过分解读了。

    但李正一知晓,武则天此话,虽不用如此夸张地解读,至少,也不会是流于表面,难道武则天她打算……

    李正一没敢继续想。

    及时打住。

    李正一穿越来这唐朝,没想过什么大富大贵,一朝荣华。

    他只希望能守住已经拥有的、平平静静、简简单单的幸福,就够了。

    至于其他的。

    不在计划范围内。

    至少,现在的他,从未想过。

    稍平复了一下心绪。

    又在心底思量。

    武则天刚才那番话,提到了她膝下的几个皇孙,应该就是李隆基、李守礼、李宪、李隆范等人……

    又联想到后世明朝时。

    当时,朱元璋有很多儿子,却不幸痛失了最爱的皇太子,很自然的,剩下的皇子们纷纷使策,想争这虚悬的“太子”之位……

    可朱元璋,却下了一道圣旨,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

    细细想来。

    朱元璋那时面对的境况,和如今武则天所面对的,太子之位虚悬多年,众人踊跃相争……颇有些相似。

    虽然武则天不知朱元璋为何人。

    但武则天方才的话里,明确提到了“好苗子”一词,难道她……也如出一辙,萌生了立皇长孙为储的想法?

    ……

    很快,李正一就冷静下来。

    他知道,如果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等人是老狐狸,那么,武则天就是比老狐狸还要“精”的人。

    她怎么可能如此草率做决定……

    一切,尚未尘埃落定。

    李正一能做的。

    就是静观其变。

    喜欢大唐从见武皇开始请大家收藏:大唐从见武皇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