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七百六十四章 万物竞发
    很奇怪。

    刘承宗翻遍公文。

    从遥远的托木河右岸泰萌卫,到雪山之上的乌斯藏都督府;从大漠边缘的榆林城,到秦岭以南的汉中府。

    陕甘青宁四省九道,竟然就找不到一个和平的地方。

    各地将校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要么便是在自己的驻地剿匪,甚至还有甘肃边外的赤斤卫那种正在平叛的部队。

    刘狮子一看这新奇的说法,不禁觉得康良辅挺会说笑话,都用上平叛这样的词了。

    赤斤卫,刘承宗亲自重建的,他很清楚那是个什么地方。

    方圆七百里大漠。

    聚集了足足五百牧民马匪、沙漠强盗、大明逃兵、蒙古溃兵等精锐兵种,还加强了三百元帅军天兵,构成了赤斤卫。

    那鬼地方就算在见多识广的元帅府,都算烂地里的烂地,不能活人,出产也不过火油、硝土和黄金。

    赤斤卫八百多号人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进嘉峪关买粮食。

    这就还叛乱?

    结果刘狮子一看,还真是叛乱。

    只不过叛乱的不是赤斤卫,而是叶尔羌的哈密总督,巴拜汗。

    而赤斤卫,赤斤卫也很荒唐,它居然以敦煌为中心,有了繁荣的架势。

    真他妈邪门儿!

    而这场叛乱与平叛的邪门情况,自然来自刘承宗的随意之举。

    有元帅府和卫拉特的商路在,每年数以十万计的生灵在这条商路上往来迁徙,刘承宗知道赤斤卫早晚会繁荣起来。

    只不过这也有点太早了。

    因为楚琥尔来过。

    楚琥尔在赤斤卫短住的时候,挖了好几口台吉井……这听起来是挺简单也挺小的一件事,却是刘承宗和巴图尔珲台吉都没做到的大事。

    因为在赤斤卫方圆七百里大漠上掘井,并非明智之举。

    这就好比一个人出门旅游,夜晚偶然露宿野地,不会就地盖一座房子。

    刘狮子认为敦煌会再度繁荣,也是觉得将来露宿野地的人多了,就自然会有人盖房子。

    但他不会盖,自然就不会修井,因为修了也没人用,那井还得被沙子埋住。

    只是浪费士兵体力的无用功。

    偏偏楚琥尔不是这样的人,他管你体力不体力的,喝不到水他就要有井,井还没修好他就入关找刘承宗挨揍去了。

    留下一百多部下,在关外住了一冬天,等他出关就没往敦煌走,直接在瓜州喊人就回天山了。

    那几眼台吉井,一口都没喝。

    但无所谓,至少下令让人掘井的时候,楚琥尔是痛快的。

    楚琥尔下令掘的那几口井,他没喝上,但有人喝上了。

    这个人就是刘狮子老长官,领兵前往叶尔羌的贺人龙。

    刘承宗是知恩图报的人,当年离开鱼河堡,贺人龙对他甲械不问、箭壶灌满,也算仗义。

    因此他给贺人龙一个总兵官,并为其麾下三千名前官军灌满箭壶,另外两千名民军补充了火器,派遣其向土鲁番进军。

    刘承宗一贯的伪善依然在发挥作用,尽管他将部队派往叶尔羌,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贺人龙,命令其向叶尔羌宣战……基本上就属于你过去爱干啥干啥这么个状态。

    实际上,在贺人龙的军队中,还有一小撮刘承宗所不知道的狠人,比如李自成失踪的好朋友高杰。

    贺人龙当然知道自己是去干啥的,砍地盘嘛。

    他过去就把土鲁番抢了。

    最离谱的是跟贺人龙交战的将军,并不是统治土鲁番的阿济汗,而是刘承宗的甘肃手下败将,逃亡西域的明军将领柴时华。

    柴时华看见这帮人的时候都疯了。

    他从庄浪河逃到甘肃,刘承宗的部队一直追着他,在甘肃沦陷之后,柴时华一路逃亡到嘉峪关外的哈密,结果发现关外配合他走私的巴拜汗都被折腾的没人样儿了,搜遍全城,竟找不到一件铁甲。

    柴时华最后跑到了土鲁番,被土鲁番总督阿济汗收留,册封为异密贵族,屯于柳中。

    那快活日子还没过上两天,贺人龙的先遣部队三百骑兵就穿过五百里戈壁,掩着烟尘扑向柳中。

    不是贺人龙不想以五千兵力向叶尔羌发动灭国之战,实在是没那个能力。

    哈密但凡有养兵的能力,巴拜汗也不能由着巴图尔珲台吉、刘承祖、楚琥尔、贺人龙这么一堆人进进出出。

    反过来柳中也没有。

    柳中就是古代的车师前国,是好地方,绿洲,啥都多,铁、铜、铅、煤、硝、火油还有各种石头,啥都多,一凿子下去就有。

    就是人少,打下来也没有供养五千军队,作为前线基地的基础。

    贺人龙的五千军队,实际上是广泛分布在土鲁番、哈密、赤斤卫敦煌、天山卫巴里坤的广袤土地上。

    反倒是土鲁番阿济汗那边,弄清楚他们的来路之后,第一反应就觉得这帮人精神不正常。

    你,从大明,跑来打我?

    区区一个张掖,就不知要比土鲁番富贵多少。

    大富翁抢劫穷光蛋,这跟明军出边抢劫蒙古有什么区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天底下怎么会有人做这种事呢?

    阿济汗觉得这帮人疯了。

    尽管柴时华一再规劝,说刘承宗那帮人都是恶棍,是叛军,阿济汗却始终坚定地要跟刘承宗议和。

    甚至叛军恶棍更好。

    作为土鲁番的统治者,阿济汗并不在乎东边那个大明的情况是什么样。

    他只在乎金路,只在乎大明的继承者是否愿意接受他的朝贡。

    只要愿意,那别管大明的继承者是叛军或者匪徒,就都是大好人。

    甚至造反出身的更好,商议朝贡的难度能低一点、朝贡的人数和货物能多一点,甚至都不用走私了,金路直接官营也不是不可能啊!

    这要是贺人龙亲自领兵西征,可能事情就谈成了。

    偏偏,面对人地两生的局面,贺人龙不可能把本钱全押上,他派遣的三百先锋军,是高杰和李成栋。

    这俩人面对柴时华派来转达议和愿望的家丁,直接撵打出去,两天以后就兵临土鲁番,洗劫了两个镇子。

    开玩笑,议和了,我们不就得回甘肃了嘛,那李自成不就能找到我们了吗?

    一定要打进去!

    贺人龙在西域打得不可开交,一股股的俘虏往哈密送,再经由哈密,送往赤斤卫。

    因为赤斤卫需要人淘金。

    康良辅对这事挺急的,他去年忙活一年,淘的那点金子都让楚琥尔抢了,虽然大元帅没有怪罪,但也没夸他干得好。

    所以他需要更多人淘金。

    偏偏赤斤卫没有更多粮食,那人家过来淘金的肯定叛乱,康良辅就只能平叛了。

    而在元帅府边境线的另一边,乌斯藏也在打。

    康宁知府刘九思收到摆言台吉的求援,正赶上刘承宗册封的都督师襄到了囊谦。

    本来依照计划,师襄的都督府只有五千军队,要在康宁府完成部分征兵,再待其抵达拉萨,才能募足一个旅。

    结果收到求援,师襄只能将募兵的事交给刘九思慢慢办,自己引军进驻昌都,并在李老柴的接引下,将先头部队一千人派往拉萨,再经由拉萨继续向西推进。

    说实话,刘承宗看这战报啊,比看见赤斤卫正在平叛的消息感觉更加滑稽。

    因为他根本想不明白火落赤那三兄弟在乌斯藏干啥……这都几年了,自从他经康宁回返,甘肃、陕西、宁夏、天山盆地、漠南草原,全部都拿下了。

    火落赤家那仨还在乌斯藏跟藏巴汗躲猫猫呢。

    但这确实也没办法。

    那三兄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种,直到这次求援,摆言台吉才把乌斯藏地区绘制的舆图送出来。

    刘承宗一看啊,那地盘确实大。

    人家交出来的舆图,也就比他这些年打下来的地盘小一点。

    甚至这还让他对摆言台吉的军事才能高看了一眼,因为都很难。

    他这边面对的敌人更强大,但摆言面对的是环境更糟糕。

    行军距离更短、战斗耐力更差、非战斗减员也更多。

    眼下,火落赤三兄弟已经把藏巴汗排挤出拉萨河,与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布鲁克巴部、尼八剌三国建立贸易联系与民间僧侣往来。

    其兵锋一度直指乌斯藏西部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也就是拉达克小王国。

    但火落赤兵力不济的短板,在这几年征战中也越发明显,能野战取胜却无法长期占领,又没有高效的统治手段,导致各地都是名义归附,他打就臣服,他不打就不搭理他。

    这才无奈地向元帅府请求兵力支援。

    其实刘承宗明白,不到万不得已,那三兄弟不愿意找他借兵。

    说来也怪,按理说,私人关系上,跟刘承宗最亲近的是率领军队的摆言台吉,关系最恶化的是小拉尊。

    但是在接受刘承宗直接统治这方面,最倾向于归附元帅府的也是小拉尊,反倒是有过接触的摆言台吉最为抗拒。

    毕竟小拉尊用的是另一套认同方式,也从心底里清楚,刘承宗一不会杀他,二不会把他派上战场,甚至因为元帅府需要他这样一个人来稳定乌斯藏,生活环境不会有太大变化。

    更别说他早就做好打算,死后转世到刘承宗家里当儿子了。

    摆言台吉就不一样了,真的归附以后,刘承宗是肯定要派他出藏打仗的,就他的兵力、实力,在乌斯藏所向无敌,出去多半会因战争形势改变,被揍得满地找牙。

    不说别的,单就刘承宗把他从雪山拉到盆地打仗怎么办?行军四个月,七荤八素的军队在战场上与敌军相遇,怎么能不输啊?

    因此,哪怕昌都一线被康宁府封锁,归附实力愈加雄厚的元帅府是大势所趋,摆言台吉也愿意将这大势拖得越久越好。

    毕竟给别人当腿子,哪儿有自己做老大舒服?

    所以乌斯藏就像挤牙膏一样,尽管明白大势,也不会太过明目张胆的抗拒,但还是一点一点的引入元帅府、一节节的交出权柄。

    对此刘狮子也没啥好说的,他是真不愿意发兵过去打仗,能潜移默化的将乌斯藏拿下,就已经算好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