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8章 考校
    长孙皇后见状不由地将李承乾和李平比较起来,片刻后只能劝慰自己。

    都是亲生的。

    十根手指头尚且又长又短。

    都是正常的。

    虽然这样想着,可到底心中添了几分怒气,便不理会父子二人,一心一直地做着衣服。

    李承乾见状自然是更加绝望。

    很快,用膳的时辰到了。

    宫女鱼贯而入,将精美的菜肴端了上来。

    李世民看着那些千篇一律的饭菜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下意识想起了在李平那里的伙食。

    看到这一幕的李承乾更加心惊胆战。

    心说父皇的心情怎么和天气一样,说变就变,刚才不还好好的么?

    “今日是家宴,不用拘谨。”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开宴。

    李承乾就如同听到了催命符一样,整个人都紧张起来。

    皇宫内院,规矩众多。

    李二是父亲也是天子。

    他是儿子也是臣子。

    同桌吃饭也要恪守礼仪,不能够有丝毫逾越之处,说话聊天什么想都不要想。

    可父皇金口一开,就说明那些规矩都不作数,他真的要考校功课了。

    李承乾现在无比怀念那些老师教的规矩。

    这个时候遵守起来多好。

    “近来朕忙于国家大事,对你的课业没怎上心,你可还用功?”李世民夹了一筷菜给李承乾,享受着慈父的感觉。

    来了来了来了。

    李承乾心里咯噔一下子。

    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孩儿愚钝,老师们所讲颇为深奥,儿臣力有不逮。”

    李二点了点头。

    教导李承乾的老师是以孔颖达,陆德明等人为首的当世大家,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往往一句话能够长篇大论引申出许多内容。

    即便是他对答起来也颇为费力,更不要说李承乾了。

    虽说将其立为太子,自然要比所有同龄人都优秀,但有些事情过犹不及。

    何况宽儿长于市井之中,并未读书,可所思所想却更加实用,那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本事便是他也佩服不已。

    想到这里,李世民点了点头道:“用心便是,书中经典虽说枯燥了些却有大用处,就算现如今不理解也要牢牢记住,日后自然会明白。”

    李承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因为就算不挨骂也肯定要背一大堆东西。

    背不出来只怕屁股就要开花。

    本以为在劫难逃,没想到父皇今日如此好说话。

    然而,李世民下一句话却让他的喜悦戛然而止,如堕冰窟。

    “书读得再多也要学以致用,你已然是太子自然要接触国家大事,你就来谈谈对于时局的看法吧。”

    “嗯,近年来突厥多次骚扰我陇西之地,你来说说该如何应对。”

    李承乾听完心里翻江倒海。

    心说就知道父皇不会那么好说话。

    比起这个问题,他希望是背书。

    就算背不完整,但好歹也能有点说辞,可突厥的事情他哪里知道该怎么办。

    满朝文武最近不就是为了这件事情闹得焦头烂额么。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没个结果。

    父皇拿这个问题考验他。

    您要是想揍我可以直说。

    “这……”李承乾思索片刻方才缓缓开口道,“儿臣以为,此事无非是战是和,父皇英明神武,我大唐国力强盛,不管选哪个都不惧突厥。”

    说完,李承乾心中暗暗打鼓。

    他也知道个答案讨巧。

    可不然呢?

    这件事情不管是战是和都牵扯极大,都能说出千万个理由,可以说都是正确答案,也都不是正确答案。

    主要是作出选择后要说出道理。

    朝堂那么多能臣良将都不能说服另一派。

    他但凡选择其中一项,父皇哪有的事辩驳他的理由。

    优柔寡断。

    李世民眉头一皱,心中略微不喜。

    他自然明白李承乾给出这个讨巧的答案目的为何。

    如此做法固然不会错,却也不对。

    堂堂男儿,又是锐意进取的年纪,怎么能够如此唯唯诺诺。

    “依你之见,是战是和?”李世民进一步逼问道。

    “额。”李承乾叹了口气,知道躲不过去了,思来想去后说道,“还是以和为贵吧。”

    “突厥劫掠我边境无非是想要些好处,既然如此满足他们便是,一来能够显示我大唐容人之量,济世之心,二来也能够安抚突厥,减少伤亡。”

    李承乾说完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答案,觉得并无大错。

    以他所知道的大唐,求和应该没有错。

    何况此事有迹可循。

    父皇当年不就是如此,忍辱负重迎来了喘息之机么?

    然而,当他看到李世民的样子后整个人差点被吓死。

    “这就是你的答案?”李二黑着脸,要不是人多都想直接动手收拾李承乾一顿。

    什么玩意。

    那些名师就教出来这个?

    太子的血性呢?

    太子的担当呢?

    太子担当魄力呢?

    “额,儿臣愚钝,不知道什么地方错了。”李承乾想不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摸不准老爹是怎么想的。

    这是他当年用过的方法,选择的策略。

    如今怎么反倒不乐意听了呢?

    “三国旧事,孙刘联军抗曹可曾知道?”一旁的长孙皇后有些看不下去了,缓缓开口。

    自己这个孩子倒也不蠢。

    知道投机取巧,知道寻找旧例。

    可是却又不懂得因地制宜,顺时而变。

    当年渭水之盟是没有其他出路,但凡有一点可能性都不会和谈。

    边境之患由来已久,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例子证明,战争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所谓求和,不过是一退再退,退到最后汉人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五胡乱华才过去多少年。

    “回母后,儿臣知道。”李承乾脑子有些发蒙,没有反应过来长孙皇后的意思。

    李世民叹了口气道:“想想为什么东吴上下皆可以投降,唯独孙权不能投降。”

    李承乾犹如醍醐灌顶,恍惚间明白了许多,却又觉得迷茫,父皇母后说的好像和老师们教的不太一样。

    长孙皇后叹了口气道:“你记住,身为太子眼光要放长远,要看到十年,百年之后,在纷乱的世事中找到对于国家,百姓最有利的那条道路,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上去,披荆斩棘。”

    “儿臣知错了。”

    在道歉认错这方面,李承乾十分熟练,长孙皇后给了台阶,他马上就下去了。

    李世民闻言也没有了继续考校的兴趣,摆了摆手道:“退下吧,日后不光要读书,还要思考书中的内容,许多事情古人已经用生命验证过了。”

    “儿臣告退。”李承乾慌忙离开,只恨母后少给他生了两条腿。

    父皇真是太可怕了。

    “这孩子,真的是……”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离开的背影,唏嘘不已,“江山交给他朕如何能够放心?”

    长孙皇后忽然想起李平说过的话,又想起她验证过的那些事情,试探着说道:“或许太子的教导方式出了些问题。”

    李世民闻言露出沉吟之色。

    片刻后点了点头。

    “皇后说得不错,这孩子言行之间确实像极了那些腐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