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刮春风的日子,阳光透过斑驳的枝杈映入窗户,轻轻的抚摸着时光的凋敝,用光线勾勒出温暖的琴弦,风吹过树杈拨动呢喃,心情也随着明朗起来,丝丝回忆也在心底生根发芽。
光阴匆匆的点缀在心间的是最美好的回忆,韶华慢慢的刻画在脑海的是零散的碎片,在静谧中弥漫着,在岁月的长河里铭刻着。
桌上杯子里的铁观音香飘四溢着,扑鼻而来的让心绪一振,享受着宁静也沉浸在了昔日得回忆。
我出生在内蒙得东北部,虽然不是蒙古族,但是也感染着当地的很多饮食习惯。
那个时候的吃食是非常粗狂豪放的,尤其是冬天。几只整个的羊,一坨坨用脸盆冻好拆下来的奶坨子,好几缸酸菜,一地窖土豆,白菜,萝卜。
那个时候吃羊肉很简单,一般都是水煮羊肉。在灶台上放上一口大锅,填满凛冽的水,冷水把羊排,羊肉下锅,煮开锅再炖煮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吃的方法也很简单,蘸着盐水或者韭菜花就直接吃了。
鲜甜的羊肉在口腔中跳跃,仿佛跟味蕾倾诉着,什么是美味。那种沉醉和满足感,那种细腻和独特的鲜美,那种陶醉和香气扑鼻,都让人欲罢不能。
可能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吃的,偶尔能够吃上一顿煮羊肉,那就是盛宴的饕餮了。
而煮鲜奶在冬天到是常喝,一坨坨牛奶就用麻袋装着放在外面的仓房里,想喝就拿斧子去凿一块下来,然后放进锅里煮开。等牛奶快凉了,一层厚厚的奶皮浮在上面,油光锃亮的。
那个时候的牛奶真的都是来自草原闲庭信步的奶牛,每一滴都是纯真纯正纯粹的,可能从挤牛奶开始到冻成奶坨一共也就三步,挤出来,盛满脸盆,外面冻起来吧。这也是为啥那个时候的奶必须煮开喝的缘故吧。因为,煮完我们自己是需要用纱布过滤的。
有的时候还会往牛奶里放一些砖茶,那就是声名远播的奶茶了。
现在偶尔也会去bj的名店吃一顿涮羊肉,但是已经很难感受到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
而牛奶更是几乎每天都会喝上一些,那种寡淡和脑海里的记忆形成的落差,或许只剩下浮生半日随遇而安吧。
今朝闲时思无穷,
静水清茶蕴从容。
儿时幽梦无穷趣,
半是甘甜半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