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元璋的话。
殿内的群臣都明白,这是在替朱应对这些考生施恩。
“谢皇长孙。”
所有考生全部都对着朱应躬身一拜。
“无需多礼。”
“这些是你们应得的。”朱应微微一笑,说道。
而这时候。
作为三甲第一的状元,夏原吉忽然站了出来。
“草民有一事想要求教皇长孙殿下。”
“不知殿下能否赐教?”夏原吉恭敬一拜,大声道。
“不说赐教,你有什么要问的便问吧。”朱应一抬手,看着夏原吉。
在历史上。
这个夏原吉可不得了。
掌户部,充实国库,也是为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提供了强力的后援支持。
“今日殿试考题乃是殿下所定。”
“草民斗胆问殿下,何为国,何为家?”夏原吉抬起头,一脸正色的问道。
显然。
他也是非常期待朱应这一个出题人的回答。
此话落下。
殿内所有考生的目光全部都汇聚到了朱应的身上。
他们也想要听听朱应这个出题人对此题的见解。
“今日之考题。”
“何为国,何为家。”
“大明子民数千万计,千人千面,万人万面。”
“你的文章,本王也看了,的确是说出了根本。”
“但对于此题,本王可以用几句话来解题,也是本王个人见解。”朱应缓缓开口,扫视着大殿内的众考生。
所有人都是期待的看着朱应。
“有国,才有家。”
“国是千万家。”
“无国,家不存。”
“国是根,牵联千万家华夏血脉,家为叶,映衬国旨荣光,根叶相依,方有家国生生不息。”
朱应的话咋奉天大殿内回响,随着话音落。
却是让夏原吉,让所有的考生都陷入了对朱应回答的深思。
在持续了一阵后。
夏原吉看着朱应的目光更为的敬佩,继而,心悦诚服的一拜:“学生,谨受教。”
这一刻。
夏原吉是以学生之礼尊称朱应,而非皇长孙。
显然。
这是真正的受教,发自肺腑。
“学生。”
“谨受教。”
随着夏原吉后,大殿内所有考生也都是躬身对着朱应一拜。
“诸位学子。”
“强国在于国力,国力在于治理,在于军力兵锋。”
“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
“三年一科举,三年一殿试。”
“本王期待未来在大明帝国强盛一路上,与诸位并行。”
朱应也是抱拳,对着所有学子道。
听到这一话。
所有学子自是无比振奋,齐声道:“誓与大明并行,强国固家。”
在这齐声之下。
大明这三载的科举殿试也是划下了尾声。
“礼部好好安排所有考生学子。”
“咱会交代吏部,尽管给所有殿试进士,三甲,委以重任。”
“大明,不会亏待任何人才。”朱元璋也是大声宣布道。
“皇上圣明。”
所有考生大声高呼。
在这一声下。
众考生对着高位上的朱元璋一拜后,也是纷纷退了下去。
随之。
云奇召来了仆从将桌椅抬走。
“诸卿今日观礼也辛苦了。”
“回府休息去吧。”朱元璋扫视了一眼朝堂上的群臣,大声道。
“臣等告退。”
众臣躬身一拜。纷纷退了下去。
但朱应并未离开,而是在此等候着。
待得群臣离开。
“雄英。”
“不错,你很不错。”
“这殿试考生都被你所折服了。”
“咱想的果然不错,你不仅仅是在统兵上有所治,在政务上也有精通。”
“咱是真的无忧了。”朱元璋大笑着说道。
“何为国,何为家。”
“这考题是吾大明立国二十四年以来,第一次出此题。”
“有国才有家。”
“根叶之论,的确是恰当。”
朱标也是一脸惊赞的说道。
“两位高兴的不要太早了。”
“国之论,或为如此。”
“但国也并非是完全一家一姓。”
“华夏数千载历史,王朝更迭,根本没有永恒的王朝。”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便是一国。”
“的确是有国才有家,但这个国也必须是恩泽万民,受千万家爱戴拥护,方为真正的国。”
“可如若国之压迫太过,鱼肉万民,那这个国体终将是不存。”朱应笑了笑,又对着两人说道。
听到这话。
如若是旁人来,那朱元璋自然会瞪眼怒斥。
但自己的亲孙子开口,朱元璋自然不会有任何动怒,相反还是十分欣慰。
“咱以前是在元庭掌天下时长大的,知道民间疾苦,更知道朝廷无道酷吏横行。”
“你小子竟然还说教起你爷爷来了。”朱元璋笑了笑,没好气的道。
朱标也是笑着,并无任何责怪。
“今年所取的这一批学子不错。”
“特别是这夏原吉,不仅年轻,还有才。”
“如若每一次科举都能够得这样的人才,那就是我大明之幸了。”朱标感慨的说道。
“是啊。”
“夏原吉,解缙,杨士奇。”
“这三个都不错。”朱元璋也是连连点头。
“如此科举。”
“或许能够筛选出一些人才来,但对于国力提升,远远不够。”朱应则是适时开口道。
既然已经确定未来自己要继承大明了,朱应自然要先从老朱和朱标身上落下一些改革的思想。
“照雄英你看来,这科举还有不足之处吗?”朱元璋笑着问道。
“自然。”
朱应肯定的点了点头。
“今日只有我们祖孙三人,但说无妨。”朱标也立刻道。
“科举所选的人的确是聪明人,有才学。”
“但,通过科举考取的人如若只会写文章,只会纸上谈兵,又当如何?”
“我知道。”
“科举择选人才,再发配地方历练,增强处置政务之道,这便是科举核心所在。”
“但,科举能够筛选出会造火炮的人才吗?”
“科举能够筛选出造桥,造路,造船,乃至于民生所需各项人才吗?”
“想要强国。”
“光靠如此科举可不够,必须重工,重技。”
“吾华夏数千载历史,人杰无数,技也随之推移而逐渐蜕变。”
“昔日先秦为何能够灭六国,统御天下?”
“依靠的便是技,器。”
“他们的兵器领先于诸国,强于诸国。”
“他们的弓箭比诸国射得更远。”
“兵器,便为技。”
“再到唐,火药面世。”
“火器雏形由此而深。”
“但……”
“唐宋两朝并未将火药真正的威力开发,于元庭之时,于吾大明,火器才是真正开启了峥嵘之时。”
“同样。”
“火药也为兵器,也为技。”
“想要强国,除了恩泽万民,吏治清明,提升国力。”
“还有对技的提升。”
“火炮还只是开始,火铳也只是开始。”
“这些都需要人才来强盛,来发掘更强。”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火炮能够打得更远,是何场景?”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炮弹能够直接炸开,那又是何场景?”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火铳无需繁琐填装,而是可以填弹直射,那又会是何等场景?”
“普天之下,哪一国能够阻挡我大明兵锋?”
“我大明开疆拓土,可有极限?”
朱应凝视着朱元璋与朱标两人,无比正色的说道。
听着朱应的话。
原本朱元璋两人还挂着淡淡的笑容,可随着朱应一句接一句。
两人的表情也变得格外的惊讶,还有沉思之色。
显然是在思考着朱应的话。
在持续了一刻后。
朱元璋开口了。
“雄英。”
“按你的意思,我大明未来要重视对这【技】人才的筛选?”朱元璋沉声道。
“筛选,这还是只是第一步。”
“之后的着重恩泽,重视技,方为根本。”
“唯有技领先于天下,领先于世,我大明之疆土才会无尽。”
“这世界,很大。”朱应沉声说道,带着坚定。
“爹。”
“我觉得雄英说的有道理。”
“当初火药最开始出现后,只是将它作为烟花燃放,未曾运用至军事,时至我大明才真正将火药火器真正运用起来,领先于元庭,乃至于吾华夏任何一个时代。”
“随着火器的出现。”
“未来如若真的如雄英所言,炮弹爆炸,火铳可以无需繁琐填充,那将彻底将冷兵器压下,倘若我大明将士人人可无需繁琐填充的火铳,那是怎样无敌的军队?我大明在天下还会有敌手吗?”朱标沉声说道,眼中也是带着向往。
作为帝国的储君。
朱标的眼界自然是不低的。
如若此番朱应说的话是对那些眼界不高的人所言,或许他们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但。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的眼界,绝非寻常。
特别是朱元璋。
他很清楚火器的作用。
所以在立国后,特别重视火器的研发,工部最为隐秘的也是火器研发。
“军队将士人人手握无需繁琐填充的火铳。”
“轰出的炮弹可以爆炸。”
朱元璋喃喃说着,脑海之中也是浮现起了这种画面来。
如果真的是这等军队。
那普天之下,谁能阻挡?
元庭?
纵然是昔日大元最为强盛之时,如若面对大明这种火器武装的全军,谁人能阻挡?
“不仅是火器。”
“未来许多事情,国力强盛都可以体现在技之一字上。”
“就好比农田灌溉的水车,改良的犁,甚至于出行的马车,这些都是技的体现。”
“我将此,命名为科技。”
“科技强国。”
“只要重视,未来吾大明就可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行千里的车?”
“如飞鸟一样可以飞起来的科技,都可以具现出来。”朱应十分肯定的说道。
而朱元璋两人听着朱应说的越来越玄乎。
两人表情也是透出古怪。
“雄英。”
“你这越说越玄乎了。”
“日行千里的车?这不可能存在吧。”
“还有如飞鸟飞上天的技?”
“这更不可能吧?”朱元璋有些无语的说道。
“皇上。”
“只要重视技,这一切你都可以拭目以待。”
“可以做到。”朱应十分自信的回道。
“虽然雄英说的十分玄乎。”
“但我觉得,对于人才的筛选也的确可以有些改变,不单单是如今科举筛选政务人才,也的确是可以加入这【技】人才的筛选。”朱标开口说道。
对于朱应所提增加人才筛选,他还是比较认同的。
毕竟火器的强大,皆是有目共睹。
大明依靠火炮,的确是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元骑都无法正面应对了。
“雄英。”
“既然是你提出的,那未来科举增加对这技,不,科技人才的筛选,那就由你来拟定了。”
“总之,你看着办。”
“只要方法合适,咱就准予,他日科举就可增入其中。”朱元璋笑着说道。
“好。”
对于此事。
朱应自不会拒绝,当即点头。
“难得你小子没有拒绝推脱,看来是真的对这科技十分上心啊。”朱元璋带着几分打趣的语气道。
以往。
要是给朱应安排一些事情,朱应绝对是推脱不断的。
“毕竟我都是皇长孙了,自然是要做些事情。”朱应笑了笑,耸了耸肩。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哈哈哈。”
对于朱应如今认同了这一个身份,他们也很是高兴。
“雄英。”
“别的不说。”
“未来整个大明都是你的,你现在为大明所做的一切,未来都是你的。”朱元璋一脸郑重的说道。
“没错。”朱标也是立刻点头。
两人的态度。
自然是表现的极为肯定,没有半分含糊。
“也幸亏你们查的早啊。”
“不然再过一些年,或许我就要离开大明了。”朱应笑了笑,带着几分感慨。
“你离开大明做什么?”朱元璋不解的问道。
哪怕没有恢复身份,那朱应也是在大明朝堂位极人臣,犯不着离开大明吧?
“你们要听真话还是假话?”朱应笑了笑,看着朱元璋两人反问道。
“你这臭小子虽然没有想起以前,但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喜欢卖关子。”
“别逼咱永鞋子抽你,有屁快放。”朱元璋被气笑了。
“得。”
朱应一笑,然后道:“我原本是打算在大明积累实力,日后在大明之外开创一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