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集《》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四、偏求一土疑。那么基本上,我们从这个经论的学习啊,我们知道在大乘的传承当中,我们想要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是有两个主要的法门: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自力的修学法门。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依止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来修习戒定慧,依止戒定慧的力量,来消灭我们无始的烦恼跟罪业。当然从因缘的观察,烦恼跟罪业不是一生一世所累积的,是多生多劫的。所以它的整个消灭的过程,也必须要付出多生多劫的辛苦的代价。那么这样的法门,我们称为自力的修学法门。

    第二种选择就是所谓的他力的法门。就是我们选择仰仗弥陀的本愿的功德的摄受,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在净土的环境之下,修习戒定慧,消灭无始的烦恼跟罪业。

    那么我们当然今天在座的诸位,可能大部分都是选择净土的法门,来当作自己成佛之道的规划。既然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我们就必须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关键;因为净土法门的重点在于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就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缘。阿弥陀佛本身在因地的时候发的一个本愿功德力,是存在法界的这个是事实,深信诸佛皆充满。我们相信弥陀本愿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但是问题是,既然是讲到感应道交,我们自己的资粮的准备就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感应不是单方面的,弥陀把功德准备好了,我们自己这一部分的资粮是不是准备好了,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关心的一个重点。

    净土法门的修学的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要对弥陀的功德生起一种真实皈依的心情。当然这个皈依的心,在佛法的专有名词叫做信心,你相信弥陀的功德绝对能够救拔你。

    这个信心的栽培,是有两个差别的次第。刚开始我们对弥陀功德信心的栽培,叫作仰信,仰信弥陀的功德绝对能够有能力救拔我。当然你要相信,我自己是业障凡夫,我自己没有力量。那么你第二个相信谁有力量救拔我呢?阿弥陀佛有本愿功德力,绝对能够摄受你。

    当然,这个仰信就是一种很粗浅的认识,基本上对整个成佛之道的这些净土的因缘,都没有很深入的理解。但是内心当中有一个薄弱的信心。这种仰信,自然是很难抗拒我们内心的烦恼;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无始劫的流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负面的情绪,会干扰我们的信心。

    凡夫的修学跟圣人修学的差别,凡夫有烦恼障,圣人他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功德,他那个功德没有人会去干扰他;但是不幸的是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内心当中产生的信心,但是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贪烦恼,嗔烦恼,疑惑心,高慢心,这些烦恼会不时地去伤害我们的信心。

    所以当我们建立了对弥陀的仰信,基本上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再进步,就是你要听闻大乘的正法,从正法当中建立对弥陀的正见。通过对道理的明白,生起一种如实的观照。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后面就是一种光明智慧观照的支柱,这个时候的信心叫做真实信心。你那个信心的背后,有一种光明的智慧在支柱着你。那么光明的观照,对于任何来干扰我们内心功德信心的这些烦恼,就有调伏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要达到一心不乱。

    蕅益大师解释一心不乱,他是分两部分:蕅益大师认为达到一心不难。我们对于弥陀的功德,我们相信弥陀有能力救拔我,我相信我自己没有能力;当然我们只好一心皈命,通身靠倒弥陀的圣号。我们心中不断地忆念,专注、相续忆念弥陀的圣号。但是要达到不乱,这就非常困难;所谓的不乱,就是不为烦恼所乱。你内心当中所成就一心的功德,但我们心中的烦恼会不断出现,来干扰你这个一心的功德,烦恼一定会来扰乱我们。所谓的不乱,就是我们对烦恼有调伏力,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还有一种对大乘佛法的正见观照,你能够化解你心中的任何障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成就了基本的仰信以后,应该要多多地学习?大乘的经论,特别是有关净土的经论,来加强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破除我们的障碍;这样子我们的一心的功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到不乱——不为烦恼所乱。

    我想在座的诸位应该都是久修净土之人,当然我们今天,一个学佛者,就是很踏实的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有烦恼,这个是应该要相信的;但是佛法多的是法宝,一定有方法可以对治,问题就是你要学习,你要有这种学习的心情,否则我们要进步就非常困难。

    在藏传佛教的一个伟大的上师,叫敦珠仁波切。敦珠仁波切说,如果我明天要死亡,我今天还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对无上菩提永远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拨出时间,来研究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来加强我们心中的观照。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自己的观照。

    好,我们看讲义的甲四,偏求一土疑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我们看:

    乙一、征问

    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三宝弟子,我们的心情,以一种平等的心念来求生一切的净土,也以平等的心念来忆念一切的佛,这样才是圆满的。为什么要偏念阿弥陀佛,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他有什么特别点,这个就是很重要。

    其实净土法门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它是仰仗本尊的加持力。既然我们今天要对阿弥陀佛生起不共的皈依,你一定要相信说,为什么我选择阿弥陀佛,不选择其他的佛;念阿弥陀佛,跟念其他的佛有什么差别。这个我们应该在真实的皈依弥陀之前,有一些正确的判断。

    那么我们看这个回答的地方。

    乙二、释疑

    我们解释这个疑惑。释疑当中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第一段的理由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既然讲本尊相应,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为什么单单选择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呢?这个第一个理由就是,“凡夫无智,不敢自专。”这个是智者大师的谦卑。

    智者大师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没有这么高深的智慧,来观照诸佛的差别,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敢妄加的揣测;我能够回答的就是专用佛语,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要遵循佛陀的教法。那么什么叫专用佛语呢?因为从我们大乘的传承当中,假设我们今天心平气和地打开大藏经,“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当然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当中,也有很多的教法是忆念某一尊佛,到某一个净土去,但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要我们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比例,这样的经论是最多的。

    这以下举出几个例子了,比如说《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字。当然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我们藏经当中,讲到要劝我们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而求生净土的,有一百一十一部经典。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占的比例是相当的高。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相信自己的智慧是有障碍。因为我们的智慧,其实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智慧的获取,是靠我们的六根,靠眼睛、耳朵、鼻子,这个六根的观察,去吸收一些资料、资讯。但是我们的六根是有障碍的,我们眼睛,一张纸就把这个眼睛障碍了。所以我们在选择法门,绝对不能够自己自作主张,要尊重传承。

    在台湾也有一些道场,也鼓励人家念南无毗卢遮那佛,其实这个都是自作主张;因为我们看中国的整个大乘佛法的传承,没有历代的祖师弘扬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登这个高山,我们不必说买一个镰刀,自己去开路,没有必要。你跟着自己的直觉去开路,也可能会开出一条路,但这条路可能会有危险,也可能是一个不通的路。换句话说,这一条路,历代的诸佛、历代的圣贤已经完成了这条路的规划,我们只要遵循这个道路就可以了。就是我们刚开始念阿弥陀佛,第一个仰信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这就是第一个理由。

    我想我们今天在遵循教法之前,我们应该对佛陀释迦牟尼佛有一些认识;身为一个佛陀,我们所谓的佛,当然是所谓的一切智者,他对诸法的实相是通达的,所以他所讲出的话是真实语。真实语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它不增不减。他讲出这句话来描述这个相貌,这个相貌它不增加一点,也不减少一点。这些的能力,佛弟子里面就做不到。

    你譬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弟子当中是神通第一。比如说在毗舍离国,有一次目犍连尊者他在印度的小国家叫毗舍离国。印度当时有十六个国家,它不是统一的状态。那么他在毗舍离国结夏安居的时候,遇到了旱灾,好多天都没有下雨;这个时候很多弟子就去做法会,有些外道就找外道的法师做法会。佛弟子就跑到僧团来,就请教目犍连尊者,说我们这些农作物都没有这个水,都没办法过活了,您老人家看看,这个旱灾还要维持多久。

    那目犍连尊者他入禅定以后观察,他说这个旱灾七天后就解除了,大家很高兴,七天也不是很久,大家就回去了。但是七天以后还是没有下雨,那么弟子们就开始讥嫌,说这个目犍连尊者打妄语。那么就把这个事情,比丘去托钵的时候听到这个讥嫌,回来就告诉佛陀。佛陀就出来澄清说,说是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因为目犍连尊者入定的时候,他观察当时的因缘,的确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云层飘过来。那样的一种速度,七天后到达毗舍离国,开始下雨。他的观察是正确的;但是在云的飘的过程当中,阿修罗王突然间生气了,他用手把这个云拨走了,这个因缘被破坏了,所以目犍连尊者他没有打妄语。

    所以我们看经论上,你会知道,其实很多的弟子讲话,都会有一些跟事实有出入。当然这个不是他道德有问题,他没有说谎,这个不算说谎,因为他没有打妄语的心情。但是他讲的话就不能当作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能力有问题。但是诸位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皈依佛陀,我们要相信一件重要的事情,佛陀在表达事情的真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佛陀保持默然。就是这件事情还有变数,佛陀不回答,就是置答,置就是放置,这件事情佛陀不回答,佛陀知道这当中还有变数,就是诸法因缘生,这个因缘还没有决定,所以他不敢为任何事情,做任何的预言。只要佛陀开口,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了。佛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所以我们读经论你会发觉,佛陀的情况如果保持默然,就是这件事情还不决定,但是只要佛陀开口,这件事情就值得你相信了,因为佛陀的智慧没有错谬,佛陀的道德没有错谬。所以我们今天,刚开始会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当作我们一个真实的皈依处;我们刚开始的第一个信息,是来自于佛陀在经论上的开示。我们对佛陀有信心,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要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现生业障消除,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是正确的。那么这是第一个回答,就是依止佛陀的圣言量,尊重我们的传承。

    再看第二段,当然这样的一个信心,应该是偏重在仰信,仰信释迦牟尼佛的圣言量。当我们在学佛的时间久一点以后,我们应该要再进步,对于经论的学习要更深入,我们会得到第二个重要的信息,对弥陀的信心会更加的强烈。看第二段: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那么第二个理由,就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我们会知道一些差别的因缘。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我们经常说是,“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那么“阿弥陀第一”,他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弥陀的本愿功德殊胜。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这件事情对我们众生的临终接引,有一种强大的力量。特别是临终的十念往生,就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那么这个本愿的摄受对我们是非常重要。基本上在十方的佛土当中,其实每一个国土都很庄严,药师佛的国土,阿閦鞞佛的国土,乃至于弥勒净土,都很庄严;但是我们选择阿弥陀佛的国土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个十念必生。

    因为其他的佛土,你要去,你必须要凭你自己的本事去,没有哪一个佛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没有这种事情。比如说我们今天去见一个长老,去见忏公长老。去见忏公长老,你要亲自到台湾去见他,他不会从台湾到新加坡来见你的。所以这个弥陀本愿的摄受,对我们一个临命终的人,在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有弥陀的现前的开示慰导,这个接引的功德,这一点是殊胜的。这是我们选择弥陀当我们皈依处的第一个理由,他有这个本愿的摄受。

    第二点、阿弥陀佛有这个光明的摄受。在观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个相,这个相好;一一相有八万四千个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的光明。这个光明是用来做什么用途呢?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他有这种光明的摄受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无量的诸佛的圣号当中,我们选择了阿弥陀佛的圣号当我们的皈依处。当然我们前面说过,第一个理由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我们就这么相信,这是一个仰信。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当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理由:

    第一个就临终的因缘来说,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能够蒙阿弥陀佛的本愿的摄受。这一点,你念其他的圣号是做不到的。临命终的时候,没有哪一个佛菩萨会到你的面前来,不可能;就是你要到哪一个国土去,你自己要解脱你自己的障碍,你自己过去。没有哪一尊佛的教主,他来到你的加护病房的前面,放光照你摄受你,把你带过去,没有这种因缘。约着临终的接引这部分有所差别。

    第二个从现生的消灾的角度。当你在忆念弥陀圣号的时候,其实弥陀的光明已经在摄受你,念念之间在为我们消灾。

    我前几天来上课之前,看到一篇报导,就是净土的一些所谓的念佛感应的故事。它里面讲到一件事,说是在大陆清朝的时候,江苏省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他皈依了三宝以后,他就护持人家打佛七,他特别喜欢人家打佛七,只要有人打佛七,他就发心去煮饭煮菜。他在煮饭菜的时候,可能那个厨房跟大殿的位置也很近,所以大殿在念佛,他听到也起欢喜心,可能在煮饭的时候也哼几句佛号,当然他主要的心情就是护持大众修行。

    日子一天天过去以后,他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也感觉不出来;但是有一天他的儿子生病,生了重病。这个临命终的人诸位知道,临命终的人多少都有一点感应,对事情都有一些特别的感应。他儿子在临命终的时候,就对他父亲说,他说父亲啊,我这几天睡觉都有这个恶梦,有一些不好的梦境出现。我今生罪业起现行了,业力因缘成熟了,我恐怕来生要到三恶道去。他跟他父亲乞求说,他说我看到你的身边有很多佛号的光明,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这个厨师的父亲说,我也从来不念佛,怎么会有光明呢,不可能的事情嘛。那么儿子说,他说父亲你只要答应就好了,你答应把这个佛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就好。父亲说可以啊,没关系,把功德分一部分给你就好。那么他这样子讲以后,他这个儿子就感到很安详,后来这个恶梦就消失掉了,就这样安详的往生善处了。

    这个公案在讲完以后,作者就自己有做一个评语说,这个厨师他没有真实要念佛,他只是一种很轻率的,听到有人念佛,当然他起欢喜心,一种随喜的心,去为人家护持打佛七,念几句佛号,他的生命当中就积集一种无量光的功德了。那么如果我们今天很真诚的皈依,很真诚的信愿,一种强大皈依的心来念佛,那是什么境界,那个力量就更不得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忆念弥陀圣号的时候,弥陀的光明都在照射我们,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感觉到有什么样特别的感应。其实感应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一种是隐藏式的。明显式的感应就是说,你自己会感觉得出来;第二种是隐藏式的感应,就是说,其实你冥冥当中可能要去遭受什么灾难,你念阿弥陀佛时候化解,但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从这个佛陀的这些经论上的开示当中,它很清楚的说明,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的光明。这个光明,它能够去摄受你忆念佛陀的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我们就是基于两个理由:第一个,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在现生蒙阿弥陀佛的光明的摄受,消灾。第二个,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能够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所以基于前面的两个理由:第一个有弥陀本愿的摄受,第二个有光明的摄受。所以我们选择了以阿弥陀佛的圣号来当我们的皈依处。

    我个人也有一些念佛的经验和感应,不过我自己也不想讲,自己的感应不适合在大众宣说出来。不过我讲一个事实给大家做参考。我是民国76年,如果是西元的话是1987年读佛学院,我亲近了五个长老,有五位恩师。五位长老当中,有两位长老是往生了。这两位长老,我都亲自在临终的时候,在旁边做一些助念的工作先往生的呢,就是这两个往生的,一个是修禅宗的,一个是修净土宗。

    这个禅宗的大德,是临济宗的大德,他是得癌症,大肠癌。他往生的时候,平常我们同学的感觉,总是觉得这个禅宗的大德比较有修行,因为他的作风很好。他早上两点钟多就起床,双腿一盘就坐3个小时。而且你要知道,中国的禅宗不是只有禅定,中国的禅,那个禅是般若波罗蜜。跟我们说的那个如来禅,经论那个禅不同。我们一般在经典上讲的禅那四禅八定,那是只有止的功夫而已,没有观的功夫,中国的禅宗,它有这种观照的我空、法空的智慧。

    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禅宗的大德,我的师长,他临命终本来是要坐着往生。但是他坐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身体有障碍,没办法,后来他就只好放弃用坐的方式,他就躺下来往生了;当然禅宗的大德往生,他是不念佛,他念另外一个圣号。但是我感觉得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相貌有一点痛苦的感觉,还有点挂碍。这当中有一些病痛,从他的表情上看,他往生的因缘不是非常非常的好。

    另外一个,这个禅宗的往生了以后,隔年我也看到我们修净土宗的一个法师往生。这个净土宗的法师,他本身是念佛、讲经,主要这两个。平常就是念佛、拜佛、讲经,他平常很少打坐。到临命终的时候,他也是得癌症,他是胃肠癌。当然癌症末期的时候都有病痛;他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助念之前,我们感觉的到他脸色也是有一些病痛的干扰。当然身为净土宗呢,他平常对弥陀的圣号就有一种强烈的皈依的心。

    我们所有的同学就把他围绕起,我们那个时候是净律学佛院第一届的同学。大家就念佛,一开始就为他开示,说老和尚啊,你现在的身体已经不能再使用了,你应该要以一种皈依的心,忆念弥陀的圣号求生到净土去,把今生的这个臭皮囊放下。当我们同学在为这个净土宗的法师念佛的时候,我自己在旁边看得很清楚,差不多只有十五分钟而已,他的脸色开始有变化;就是他那个心已经随顺我们的佛号而转,就是相应,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他的心跟我们的佛号相应。

    当然跟佛号相应以后,弥陀的本愿就开始加持他了。他的脸色本来是很苍白的,后来慢慢慢慢转成红润,而且带一点微笑。最后,念了大概几个小时以后,他的手就动一下,他希望我们能够把他扶成吉祥卧;我们同学就把他扶成吉祥卧,没有多久他就在吉祥卧中往生。我们那个时候的同学,我们同班同学那个时候正式毕业有六七个,都在现场看到,后来大家事后讨论,都很多感慨。

    就是禅宗的大德,其实他本身以自己的力量来说,他修持得不错;但是在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账。就是说,我们今天在临命终的时候,它是把你无量劫的业力都拿来算。所以你今生薄弱的这种心念力量,假设不仰仗弥陀的摄受,我们的确很难跟无始的业力抗拒。修净土的法师,我们看得很清楚,刚开始他也是有障碍,但是当他跟佛号相应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佛的功德在摄受他,他的身心开始变化。

    所以,我们今天在选择弥陀的圣号,有两个理由:第一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有光明的摄受,使令我们现生消除罪障,消灾免难。第二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有弥陀本愿功德的摄受,能够使令我们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就是我们在十方诸佛当中,选择弥陀的圣号当我们的本尊的理由。

    甲五、具缚得生疑

    我们再看甲五、具缚得生疑。我们先看征问的地方:

    乙一、征问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的目的是要求生净土,但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杀盗婬妄的罪业是如此的深重,而且我们内心当中,还有很多很多负面的思想情绪、烦恼。西方净土本身是一种清净庄严的果报,是离开三界的。那么身为一种具足烦恼跟罪业的凡夫,怎么能够去求生到清净的国土去呢?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因缘来问难。

    我们看乙二的释疑,看这个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有两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我们在成佛之道当中的整个修学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仰仗自力,这个自力当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力。第二个是仰仗佛力,这个仰仗佛力,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心力,也包括佛陀的加持力,自他的两种力量。

    我们先看自力的修行: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那么首先我们讲到以正常的通途的圣道法门,圣道的修学当中,在《菩萨璎珞经》上说,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刚开始是不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如果我们今天回想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可以说是颠倒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不知道东西南北,我们的内心就跟着感觉走,我现在的心情想要做什么事,你就去做了。我要做这件事情,你内心当中也没有任何的标准,来衡量这件事该做不做,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见。没有正见,就跟着自己的经验,或者就跟着自己的感觉来做一些事,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反正你自己也搞不清楚。

    当然,过去的善根的引导,我们慢慢的就跟三宝接触了。三宝接触以后,发了菩提心,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持戒。那么当我们刚开始归入三宝,是仰仗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这个相信三宝的功德,根本上佛法僧是相信法宝。其实我们真正的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真实的皈依是法,皈依法。那么皈依法,为什么也皈依僧,也皈依佛呢?因为佛陀有说法之恩,他是说法者;没有佛陀的出世,我们根本不可能遇到什么是真理,不可能。那么为什么也皈依僧呢?因为佛陀灭度以后,佛法靠僧宝的延续,才能够住持下去。

    所以僧宝有住持之恩,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开启我们心中智慧的恩。但是我们真实的皈依是皈依法,皈依真理。

    那么皈依这个法,我们也简单说一下。其实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外道其实就是所谓的哲学家、思想家。所以其实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就是一个文化很高的国家。九十六种外道,他对生命的观察也有他们一套的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两个理论:

    第一个是邪因缘论。有一派主张说,生命的吉凶祸福,是有一个主宰者来主宰我们,或者说是大梵天,或者有些人说上帝。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想要快乐或痛苦,我们自己没办法做主;那么没办法做主,是谁来决定呢?是那个主宰者决定的,他可以赐给我们快乐,他也可以赐给我们痛苦。所以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唯一的方法就是向我们的神祷告,礼拜、赞叹、供养、祷告,祈求我们的神来给我们快乐。这样的因缘论,就是邪因缘论,就是不正确的,向外追求的。这是第一个说法,就是邪因缘论,所谓的常见。他认为生命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一种大有能力的人来支配我们的命运。

    第二种就是无因缘论。这个无因缘论是更可怕了。无因缘论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是所谓的生命,就像这个树叶,风一吹树叶掉下来一样,它只是个偶然,它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为什么福报很大,这个人为什么一出生的时候很多缺陷,这件事情完全没有理由,它是一个偶然发生的。就是生命根本就没有轨则,你造善也不会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可能因为恶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

    生命是完全没有任何轨则,没有理由的,那么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及时行乐,因为只有今生,当然这个思考就很可怕了。因为当我们今生的思考只想到今生,没有来生的时候,人死如灯灭,就很容易创造一种思想,就是及时行乐。因为生命没有轨则,生命没有轨则你断恶修善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第二种理论,叫自然外道,生命是自然,自然生,自然消失掉。

    佛陀出世以后就开始演说正法了。佛陀提出的正因缘论:佛法的正见就是建立在因缘观。佛陀说,生命是有一定的因缘,这个因缘简单的说,就是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每一个生命它都遵循了一种正常的轨则在运作。

    第一个轨则,就是业果的道理。当我们造了善业,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第一个对佛法的认识,就是相信业果。当然你相信业果,这个业果你就相信有来生了,你就是相信生命是一个没有止尽的水流。这个水流是不断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的因缘,是往好的地方变化,或者是往坏的地方变化,它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业力。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皈依法宝的时候,是先相信因果的真理。你相信生命有两大力量来支配着你:一个是善业,一个是罪业。我们想要趋吉避凶不是向外追求,你应该要去注意你的行为,要克制你的罪业,尽量让罪业减少,鼓励你自己多积集善业;这是让自己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唯一方法。这就是业果的道理。

    其他的我们休息十分钟再说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