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喻世明言第二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世事变幻无常,就像转动不停的车轮,眼前遇到的好事坏事,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且看那长远之后的应验,上天又何曾辜负过善良的人?

    听老人们口口相传,不知是在哪座州、哪个县,有这么一个人,姓金,名孝,年纪不小了还没娶妻。家中只有老母亲,他靠卖油维持生计。有一天,金孝挑着油担出门,半路上突然内急,便跑到茅厕去解手。在茅厕里,他捡到一个布裹肚,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包银子,大概有三十两。金孝喜出望外,赶忙挑着担子回家,对老母亲说:“娘,我今天运气太好了,捡到好多银子!”

    老母亲看到银子,吓了一跳,问道:“你该不会是做了坏事,偷来的吧?”金孝连忙说:“娘,我什么时候偷过别人东西?您怎么能这么说呢?幸好邻居没听见。这个裹肚,也不知道是谁丢在茅坑旁边的,好在被我先看到捡了回来。咱们这种穷苦做小生意的人,哪能轻易得到这么一大笔钱?明天烧个香,把这钱当作贩油的本钱,不比赊别人的油卖强多了?”

    老母亲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常言说‘贫富皆由命’。要是你命里该享受富贵,就不会生在咱们挑油卖的穷人家。这不是你辛苦挣来的钱,我怕你无功受禄,反而招来灾祸。也不知道这银子,是本地人丢的,还是远方客人的?更不清楚是人家自己的钱,还是借来的?人家一时不小心丢了,找不到肯定急死了,说不定还会因为这一场烦恼,连性命都保不住。我听说从前有个叫裴度的人,因为归还别人遗失的玉带积了德。你今天就回到捡银子的地方,看看有没有人来找,要是找到了,就把东西还给他,也算是积了阴德,老天爷一定不会亏待你。”

    金孝本就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被老母亲这么一教育,连连点头说:“娘说得对,说得对!”他放下装银子的包裹,立刻跑回茅厕那边。只见一群人闹哄哄地围着一个汉子,那汉子满脸气愤,不停地叫天喊地。金孝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汉子是外地来的客人,刚才上厕所时,解下裹肚,结果把银子弄丢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他以为银子掉进茅坑里了,正叫了几个泼皮,准备下茅坑去掏。街上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

    金孝问客人:“你丢的银子有多少?”客人随口说道:“有四五十两。”金孝为人老实,接着问:“丢的是不是一个白布裹肚?”客人一听,一把抓住金孝,激动地说:“正是,正是!是你捡到了?还给我,我情愿给你赏钱!”旁边有嘴快的人说道:“按道理,这银子就算平分也说得过去。”金孝说:“确实是我捡到的,现在放在家里,你跟我去拿就是了。”众人心里都在想:“一般人捡到钱,都恨不得偷偷藏起来,哪见过有人还主动去找失主还钱的?这可真是稀奇事。”于是,金孝和客人动身时,一群人都跟着去了。

    到了金孝家,金孝双手捧出裹肚,交还给客人。客人打开银包查看,发现银子原封未动。但这客人却担心金孝会找他要赏钱,又怕周围的人起哄让他平分银子,便起了坏心思,反咬一口,诬赖金孝说:“我的银子原本有四五十两,现在只剩下这么点,肯定是你藏起了一半,快把剩下的还给我!”金孝委屈地说:“我刚把银子捡回来,就被我娘催着出门找失主,一分一毫都没动过你的!”可那客人一口咬定银子少了。

    金孝又气又急,猛地一头撞过去。无奈那客人体格强壮,一把揪住金孝的头发,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摔倒在地,握着拳头就要打。这动静把金孝七十岁的老母亲也引到了门前,老人家大声喊冤。周围的人见状,也都觉得不平,现场像打仗一样喧闹起来。

    正巧,县太爷坐着轿子从这条街上经过,听到吵闹声,停下轿子,吩咐衙役把人都抓来审问。那些怕惹事的人,纷纷散开跑了;也有几个胆子大的,站在一旁,想看县太爷怎么处理这件事。

    衙役把客人和金孝母子带到县太爷面前,当街跪下,各自诉说事情经过。客人说:“他捡了我的银子,藏起一半不还!”金孝则说:“我听了母亲的话,好心还他银子,他反倒冤枉我!”县太爷问众人:“谁能作证?”众人上前禀道:“这客人丢了银子,正在茅厕边找不着的时候,是金孝自己过来承认捡到了,还带他回家去还银子。这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不过银子到底有多少,我们就不知道了。”

    县令说:“你们俩别争了,我自有办法。”他让衙役把这一干人等都带到县衙。县太爷升堂后,众人跪在堂下。县太爷让人把裹肚和银子呈上来,吩咐库吏称一称银子的重量,核实后禀报。库吏回复说:“一共十两。”县太爷又问客人:“你丢的银子是多少?”客人说:“五十两。”县太爷接着问:“你是亲眼看见他捡的,还是他自己承认的?”客人说:“是他亲口承认的。”

    县太爷分析道:“如果他想赖你的银子,为什么不把全部银子都拿走,却只藏一半,还主动承认是自己捡到的?他要是不承认,你又怎么会知道是他捡到的?由此可见,他并没有赖银子的想法。你说丢的是五十两,他捡到的是十两,这银子显然不是你的,肯定是别人遗失的。”客人却狡辩说:“这银子就是我的,我情愿只拿回这十两。”县太爷严肃地说:“数目都不一样,怎么能冒领?这十两银子判给金孝,让他拿去奉养母亲;你的五十两,自己再去寻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金孝得了银子,千恩万谢,扶着老母亲离开了。那客人既然已经经过官府判决,哪敢再争辩,只能含羞忍泪地走了。在场众人见状,无不拍手称快。这真是想贪图别人财物,反而失去了自己应得的;不贪图钱财的,反倒得到了意外之财。

    各位看官,如今且听我讲一桩关于“金钗钿”的奇事。有人有老婆,最后却失去了老婆;有人没老婆,反而得到了老婆。就像金孝和那个客人,想贪图银子的,最后丢了银子;不贪图银子的,却得到了银子。虽然事情的经过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天理却是相同的。

    话说在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个鲁廉宪,一生为官清廉,从不贪图钱财,大家都称他为“鲁白水”。鲁廉宪和同县的顾佥事两家世代交好,鲁家有个儿子,名叫学曾,顾家有个女儿,小名叫阿秀,两家早就口头约定了婚约,平日里像亲家一样往来,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很久。后来,因为鲁奶奶病逝,鲁廉宪带着儿子在任上处理丧事,婚事就一直拖延,没能正式举行婚礼。

    谁能想到,鲁廉宪在任上突然因病去世。鲁学曾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家乡,守孝一年后,家里的境况愈发艰难,只剩下几间破旧的房子,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顾佥事见女婿穷得不成样子,就有了悔婚的念头,他和夫人孟氏商量说:“鲁家现在一贫如洗,眼看连结婚的彩礼都凑不齐,婚期更是遥遥无期。不如给女儿另找一门好亲事,免得耽误她的终身。”孟夫人说:“可鲁家这门亲事是从小就定下的,我们拿什么理由拒绝人家呢?”

    顾佥事说:“现在只要派人去跟他们说,孩子们都长大了,该办婚事了,催他们尽快准备彩礼。咱们两家都是官宦人家,都要面子,他们总不能说‘没有’吧,怎么也得拿出点东西来,好让婚事能顺利进行。那穷小子要是知道自己没钱筹备婚礼,肯定会主动提出退婚。到时候我们拿到他的休书,不就可以一刀两断了?”孟夫人担心地说:“咱们家阿秀性子有些倔强,只怕她不会同意退婚。”顾佥事说:“在家从父,这件事由不得她,你慢慢劝她就行了。”

    随后,孟夫人来到女儿房中,把顾佥事的想法告诉了她。阿秀坚定地说:“作为女子,应该从一而终;谈婚论嫁只看重钱财,那是野蛮人的做法。爹爹这样欺贫重富,完全不顾人伦,我绝对不会听从。”孟夫人说:“现在你爹去催鲁家准备彩礼,如果他们拿不出来,愿意退婚,你也只能接受。”阿秀说:“这是什么话!要是鲁家因为贫穷无法下聘,我情愿守节终身,绝不改嫁。当初钱玉莲投江保全贞节,留名千古。要是爹爹非要逼我,我就算拼了性命,也不会屈服!”

    孟夫人见女儿如此固执,既为她的倔强感到苦恼,又心疼她的坚持。她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不如瞒着顾佥事,偷偷把鲁公子叫来,资助他一些东西,让他赶紧筹备彩礼,完成婚事,这样就能成全女儿的心愿。

    有一天,顾佥事去东庄收租,要出门好几天。孟夫人和女儿商量好后,把家里的老园丁老欧叫来。夫人当面嘱咐他,让他去请鲁公子从后门来相会,并详细说明了要如何行事,还说:“这件事千万不能泄露出去,事成之后,我一定重重赏你。”老园公领命后,就前往鲁家。

    鲁家的境况十分凄凉,只见大门破败得像座废弃的寺庙,屋子也如同破窑一般。窗户的格子残缺不全,任由风吹得吱呀作响;厨房里冷冷清清,没有一丝烟火气。摇摇欲坠的墙壁、漏雨的屋顶,勉强能遮风挡雨,可一到下雨天就发愁;破旧的桌椅、床铺,只能当柴火烧,可也烧不了多少火。人人都说官宦人家败落了,又有谁可怜这清官的子孙如此贫穷?

    正说着鲁家的穷况,话说鲁学曾有个姑姑,嫁到了梁家,梁家离城大约有十里地。姑父已经去世,只剩下一个儿子梁尚宾,刚娶了一个漂亮媳妇,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家境还算过得去。这一天,鲁公子正好去姑姑家借米,家里只有一个烧火的白发老婆婆。老管家只好把夫人的话传给老婆婆,让她赶紧给鲁公子送信,把人请回来,还强调:“这是夫人的一番好意,趁老爷这几天不在家,专门等着鲁公子,千万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守信!”嘱咐完,老管家就走了。

    老婆婆心想:“这件事不能耽搁,也不好托别人传话。当初奶奶在世的时候,我跟着去过姑娘家,大概还记得路。”于是,她嘱咐邻居帮忙看门,一路上跌跌撞撞地赶到梁家。此时,梁妈妈正留侄儿鲁学曾在房里吃饭。老婆婆上前见过礼,把老园公交代的话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姑姑听了,高兴地说:“这可是好事啊!”连忙催促侄儿赶紧回去。

    鲁公子得知岳母相邀,心中欣喜万分。但低头看看自己一身破旧褴褛的衣裳,实在不好意思去见岳母,便想向表兄梁尚宾借身衣服遮丑。这梁尚宾本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心中早打好了坏主意,便假意热情地答应道:“衣服自然有的是,只是如今进城,天色已经晚了。官宦人家规矩多,内里深浅难测,虽说岳母夫人有话相邀,但其他人未必都知情,去的时候可得小心谨慎。依我看,贤弟不如就在这里住一晚,明日一早再去,免得误事。”鲁公子觉得表兄说得在理,便点头同意。梁尚宾又接着说:“愚兄还要去东村找个人,商量点小事,回来再好好陪你。”随后又叮嘱母亲梁妈妈:“这位老人家走路辛苦了,就留她也住一晚,明天再走。”梁妈妈只当儿子是好心,便真的把鲁公子和老妇人都留了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