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94章 感到动摇
    要不是韩成这样一个来自未来的人点拨,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奥秘。

    并不是说韩成比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的生活年代比他们晚了几百年,身处一个信息的时代。他掌握着后世的知识,也深知明朝未来的走向。

    很多如今看似普通的事物,到了这个时代便显得格外新奇,甚至能引发深远的影响。

    一番长谈之后,朱元璋父子俩站了起来,满载而归,打算告辞。正事说完,韩成也希望他们能尽快离开,毕竟时间尚早,他还想与自己的未婚妻继续相处。

    所以,他对他们的离去很是期待。

    然而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止步,略作犹豫后问道韩成:“你能详细讲讲四哥登基后怎么对待那些藩王吗?”

    提到这件事,朱元璋的表情有些复杂。韩成心里有数,肯定是洪武帝听了他的描述,知道了朱棣后来的作为,对他有了新的看法。

    或许是对曾经深信不疑的藩王制度感到动摇。

    此刻,他心中已有念头,想要对这藩王制度有所动作。

    只是眼下尚未想出妥善的应对之策,于是转而想借鉴永乐大帝的经验,从中汲取教训。

    韩成本打算告退,可察觉到朱元璋的语气与往日有异,虽细微难察,却能在其语调中感受到一种倦怠与疲惫。

    朱元璋待他格外客气,这也让向来软弱的韩成更难以启齿告辞。

    “自然是可以的。”

    韩成说着便邀请两人重新落座,并自己亦归位。

    此事并非一时半刻能够讲清,需得梳理一番。

    整理思绪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

    从朱棣继位后实施的诸多举措说起——削减藩王护卫、改善宗室生活条件,乃至推行宗室养猪等事,一一道来。

    其中有些内容韩成先前已向朱元璋提及,但不够详尽;另有一些,则从未提起,如宗室养猪之事。

    这次,他将所有细节都毫无保留地陈述出来。

    朱元璋听罢,沉默许久。

    片刻之后,他长叹一声,又轻轻点头。

    此刻他最关切的,是如何妥善处理宗室问题。

    得知自己引以为豪的宗室体系竟引发内乱,他便决心不把这个隐患留给后代。然而,他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陛下是否打算借鉴永乐帝的方法来应对藩王问题?”

    面对韩成的发问,朱元璋本能地想摇头,却又意识到,在韩成面前,自己并无太多可隐瞒之事。这家伙来自数百年之后,且对大明似乎颇为了解。

    在这种情形下,他对韩成已无太多秘密可言。

    于是,他微微颔首。

    这也正是朱元璋在韩成面前情绪难掩的原因之一。他认为韩成清楚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人。既然如此,再伪装情绪显得多余,不但让自己不适,还会让韩成看穿。

    “陛下,此法万不可取,它同样是个陷阱。”

    韩成苦笑着说道。

    这是陷阱?

    朱元璋听罢一怔。虽然他也觉得老四的办法有些欠缺,但从整体来看,这已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

    如此方案,竟也成了一个陷阱?

    朱元璋难以置信。

    但随着韩成的详细解释,他很快接受了这一事实。

    (本章终)

    “永乐帝所用的方法,乍一看确实很妥当。

    放弃一部分利益,改善宗室生活,再加上些许强硬措施,使得藩王们虽然不情愿,但也接受了这套方案,从而削弱了许多藩王的军权。

    暂时解决了藩王制度带来的隐患。

    然而,这种方法并非没有问题。

    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藩王谋反的情况。

    这确保了明朝不会陷入内部纷争,皇位将永远传承于永乐帝这一支。

    但藩王制度本身的缺陷并未根除。

    它像一颗毒瘤,深深影响着明朝的发展。

    明朝的衰亡,除了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以及太子和二皇子造成的影响之外,藩王制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若无藩王制度,明朝或许能多延续几十年。”

    偏殿内,韩成的话语让朱元璋与朱标心中掀起波澜。

    情况竟如此严峻?

    朱元璋认为朱棣的办法很好,朱标也持相同观点。

    尽管存在诸多隐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

    削藩之举消弭了诸多潜在危机,对大明江山稳固大有裨益。同时,朝廷亦有所补报,以尽宗族情义。

    然而,为何传到韩成耳中,这些措施竟成了不堪之事?竟会削减大明气数?这般严重、如此夸张?

    并非众人不信韩成言辞,而是其话语与众人所思相去甚远。

    “那些藩王凭借地位胡作非为,扰民害众?”

    朱元璋听罢沉思片刻,目光落在韩成身上,语重心长地问道。此时他的心境颇为沉重。

    韩成虽未直言,但朱元璋已能断定,实际情况与他预想相差无几。

    如今藩王虽已分封,兵权尽失,再无反叛之力。

    据韩成所述,这些藩王的确未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然无反叛之举,却仍有如此恶行,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仗势欺人,肆意妄为,荼毒生灵。

    这并非不可能发生。即便是在第一代藩王分封后,便有不少人渐趋堕落。

    若任由其发展,第二代、第三代恐更甚。

    必是做了许多坏事。

    韩成话音刚落,朱元璋便感到怒火中烧。他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可听韩成亲口说出来,心中依旧不悦。

    “这些人忘恩负义,仗势欺人,夺人田产,简直无法无天!”朱元璋呼吸急促,脸庞涨红。

    然而韩成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一时语塞:“虽然此事令人愤慨,但并非最要命的问题。他们于封地所为,不过是小患,远不至于动摇根本。”

    韩成的评价让朱元璋难以置信。难道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过错,能比这些更大的罪行更为致命?

    朱标也在一旁听得怔住,随即陷入深思。思索良久,他也想不出除了这些行为之外,这些藩王还能如何祸害江山。

    最后,韩成缓缓道:“要说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陛下您啊。”

    在这问题上,朱元璋感到愈发困惑。韩成的话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有何种行为会危及后世呢?

    经过长久的沉思,朱元璋依旧未能找出答案。韩成见状,并未故弄玄虚,稍作等待后,便直截了当地给出了答案。

    “正是你确立的宗室供养之制,此制度使大明的皇族成了国家的一颗毒瘤,不断吸取国家的精华,致使大明日渐衰弱。”

    宗室供养之制?韩成所指竟是这个?

    听到韩成的答案,朱元璋与朱标皆感震惊。

    他们之前费尽心力思索,却从未将此事与宗室供养之制联系起来。

    “韩成,这说法恐怕有误吧?宗室供养之制实为善政,怎会在你口中变为祸根?这不合常理!”

    朱元璋疑惑地望向韩成问道。

    “善政?陛下可曾计算过每年供养宗室需耗费多少资财?”

    韩成反问朱元璋。

    “依我之规,我的儿子,即大明的亲王,每年不过五万石米粮,两千引盐,两万五千贯大明宝钞,一千斤茶叶,冬夏各千匹布……”

    朱元璋的记忆力相当不错,特别是对自己重视的事情和亲手规划的内容,他能立刻清晰地说出赐予大明亲王的各种优待。

    说完后,他看向韩成说道:“这数目听上去不小,但亲王也需要养活一大群人,还要维持王府属官及各项开支……”

    韩成接口道:“单独看一位亲王确实不多,但陛下切莫忘了,大明不止有一位亲王。”

    “您有二十六个儿子呢!”

    按照原本的历史,长子无需封为亲王,那么一口气就要封出二十五位亲王!

    听到这话,朱元璋先是惊讶,随即喜上眉梢。

    果然是自己的血脉!

    自己怎么会如此出众!

    朱家果然子孙满堂!

    自己真是立了大功!

    一个人便生了二十六个儿子!

    早年因战乱,朱家人口几乎断绝。

    只剩下自己与大哥两支血脉。

    大哥一支仅剩一子。

    如今如何?单凭自己就诞育二十六子,总算为朱家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

    将来即便去了地府见到父亲,也能昂首挺胸与之交谈了!

    标儿这小子,真是让朱家扬眉吐气了!

    “标儿啊,你得加把劲儿,多给我们朱家添几个后人,让家族兴旺起来!”

    朱元璋转过脸对朱标说道,语气满是深意。

    韩成讲过,就算算上可怜的大孙子雄英,标儿也才五个儿子,比起我来,这差距也太大了。

    朱标正在盘算着二十五个亲王一年的俸禄要花多少钱,朱元璋却突然说起这样的话,直接把他搞蒙了。

    父皇想的事情怎么这么独特呢?

    这不是正讨论宗室带来的麻烦吗?

    怎么忽然就扯到让我多生孩子上了?

    “好,好,我明白了父皇。”

    朱标点头答应。

    朱元璋还想继续说几句,催促一下婚事。

    但一想到老四惹出的那些乱子,还有允熥他们最后的下场,朱元璋就把快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原本的好心情顿时消失无踪。

    不仅消失了,还想要狠狠揍老四一顿!

    “二十五个亲王,不说其他,光是俸禄,一年就要一百二十五万石粮食,六十二万五千贯宝钞,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韩成看着朱元璋开始给他算这笔账。

    “确实挺多。”朱元璋点点头。

    “仔细算来,这数目其实不算多,以大明之广袤,这点财富还是承担得起的。”

    朱元璋依然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并未达到韩成描述的那种可怕境地。

    小事?

    韩成笑了笑。

    “陛下切莫忘记,亲王也会有子嗣。

    除了继承王位的那个,其余的仍需封为郡王。

    郡王的儿子中,除却继承王位的,还得封为镇国将军……

    而那些从父辈手中继承王位的人,同样会繁衍后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