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0章 夏殁商立
    舜帝这惊世骇俗的一剑,竟然硬生生地撕开了三个世界之间的壁垒,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舜帝本人却在这一瞬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其生死状况更是无从得知。

    据黄帝所见的画面来看,舜帝此番举动可谓是九死一生,甚至可以说是必死无疑。然而,洪荒世界最不缺的便是变数,就在众人都认为舜帝已然命丧黄泉之际,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情况出现了——那个历经千辛万苦、费尽心思偷渡而来的慈航,竟然也紧跟着舜帝一同冲进了那片未知的领域!

    不仅如此,更让人震惊的是,慈航在进入之前,口中还念叨着什么“苍梧之主”。这一称呼,无疑给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此时此刻,投影进入洪荒的鸿钧才如梦初醒,大呼上当。以目前洪荒世界的灵气浓度而言,他若想要全身而退,恐怕唯有舍弃这具分身一途。至于最终能够收回多少实力,就连他自己也毫无把握。

    而如今,连接洪荒与天界的建木已被颛顼斩断,这无疑给众人的回归之路增添了巨大的困难。要想重返天界,除了耗费大量的法力之外,似乎别无他法。毕竟,就连广成子这样的人物,若非遭遇那次被反噬的意外,也绝对舍不得轻易返回玉虚宫,只因消耗实在太大。

    然而,与舜帝这一系列超乎想象的操作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在时间乱流的影响下,舜帝此次断古今的行为所带来的消耗恐怕更是难以估量。毕竟,想要跨越时间的鸿沟,绝非易事。

    然而,鸿钧并没有过多地迟疑。他深知时间紧迫,断古今正处于初始状态,这是他逃脱的绝佳时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拼命朝着极光的另一侧疾驰而去。

    由于没有灵力的补充,鸿钧所消耗的都是自身的法力。那看似近在咫尺的一道光,却仿佛遥不可及。他咬紧牙关,不断地催动着自己的法力,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逼近。

    尽管法力在不断地消耗,但鸿钧始终没有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突破这道极光的封锁。终于,在他法力即将耗尽的一刹那,他看到了一丝突破的曙光。

    然而,这丝曙光却如同风中残烛一般,摇摇欲坠。鸿钧知道,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他将前功尽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咬紧牙关,耗费了巨大的本源之力,才终于成功地突破了极光的束缚。

    但让鸿钧失望的是,极光之外的灵力也并不充足。他继续艰难地飞遁着,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终于来到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区域。

    此时的鸿钧,已经疲惫不堪,他的本源消耗让他心疼不已。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行。当他终于回到紫霄宫时,却发现天道正在肆虐作乱。

    原来,失去一半实力的鸿钧,让天道似乎找到了可乘之机。尽管现在他已经合二为一,但短时间内,他恐怕再也无法踏出紫霄宫半步了。

    兜率宫中,老君面带微笑,仿佛对眼前的局势胸有成竹;而八景宫内,太上则眉头紧皱,似乎对某些事情感到忧虑。

    通天教主早已将道统传播于洪荒之中,因此,当灵力衰减时,截教所受到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巨大的。然而,由于有三清作为后盾,截教在阵法方面并不缺乏资源。即使消散的灵气无法挽回,重新布置聚灵阵也并非难事。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洞天福地,布下聚灵阵,支持一两个弟子修炼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通天教主本人呢?他可是圣人,更是盘古的亲儿子,以他的境界和能力,难道还找不到作弊的方法吗?

    就在这时,元始天尊注意到了舜帝所引起的这场骚动。他对广成子的表现非常不满,立刻将其唤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那骂声如同雷霆一般,在玉虚宫中久久回荡,仿佛要将这座宫殿都震碎。玉虚宫的弟子们面面相觑,心中都充满了震惊和疑惑。他们原本以为选择洪荒的洞天福地作为道场是一件明智之举,却没想到如今想要回返玉虚宫竟变得如此困难。

    三教之中,阐教对于座机的喜爱可谓是最为突出的。而后来的佛门,由于阐教副教主的加入,也染上了这个习惯。然而,往返天庭和洪荒之间,使用座机似乎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毕竟,妖族的数量众多,而且它们的力量也相当强大,只要稍微爱惜一些使用,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后期开发出的类似筋斗云、祥云、瑞气、金虹等等,大多也是沿着这个思路发展而来的。这些神奇的交通工具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展示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而元始天尊之所以会如此痛骂广成子,原因其实很简单——事情败露了。舜帝如此才华横溢,却在广成子的算计之下,最终落得个被架空的悲惨下场。这无疑是对元始天尊的一种挑衅和侮辱,也让他对广成子的行为感到极为愤怒和失望。这一斩,犹如雷霆万钧,不仅斩断了古今的联系,更是将阐教订立人皇的道统彻底斩断。那大禹,本就是个野心勃勃之徒,若他仍傻乎乎地遵从“推举”之制,让阐教得以提前介入并布局,那么事情恐怕会变得极为棘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大禹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原本自帝喾时代便不断强化的对人族国的掌控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凡事几乎都只需大禹一句话便能决定。

    然而,此时此刻的大禹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快意。他亲眼目睹了舜帝的强大,与之相比,自己征服四海的壮举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让他感到有些羞愧。

    更为糟糕的是,随着灵力的不断散失,大禹明显感觉到自己衰老的速度越来越快。仅仅才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他便已经有了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仿佛下一刻就是自己的死期一般。

    整个人族高层的寿命被压缩得极为厉害,这让大禹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他的一些心腹好友,如今已经相继离世,而且都是因为年老体衰而亡。这让大禹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无情,生命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击。

    大禹开始反思舜帝的决策,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让他深感忧虑。如果换作是他,恐怕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人族为了战胜妖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如今的人族,在失去灵力支持的妖族面前,优势愈发明显。曾经不可一世的妖族,如今已如落日余晖,每况愈下。除了妖王级别的强者,一般妖族对于人族的威胁已经微乎其微。面对成建制的人族大军,妖族往往只能狼狈逃窜,毫无还手之力。

    尽管人族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但大禹对于失去寿命这样的代价,心中始终难以释怀。他不禁想要大骂一声“td”,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无奈。

    当大禹最终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即将来临,他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帝位指认给合适的人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这个重任托付给伯益,也就是陶皋之子。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开始悄然转动。大禹的儿子启,背后有着强大的涂山氏作为支持,并且由于长期跟随大禹处理政务,积累了相当高的威望。相比之下,伯益辅佐大禹的时间较短,根基相对浅薄,这使得启有机会将伯益架空,从而最终实现物理夺权。

    就这样,启成功地终结了推举制,彻底剥夺了阐教订立人皇的权柄。而他所开启的世袭制,却得到了所有人族高层的拥护。毕竟,从一开始,轩辕就对广成子对人族名为辅佐、实则强行干涉的行为深感抵触。这种默契,在人族尚未彻底翻脸之前,只能被铭刻在人皇剑中,代代相传。

    大禹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特意选择了根基浅薄、威望不足的伯益作为禅推举让的目标。这也是因为伯益一直以来都是在大禹面前表现得异常活跃的阐教所看重的对象之一。且说那大禹,在尚未登上高位之前,也曾受到阐教的诸多规劝与辅助。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那盗取息壤一事。这息壤,乃是天地间的神物,拥有着无穷的力量。而大禹选择接受息壤,实际上就是将人族的气运分润出不少给了阐教。

    这种勒住脖子说救你的行为,实在是太过隐秘,若不是舜帝的点拨,当时的大禹恐怕难以洞悉其中的玄机。然而,正是因为舜帝的这一番指点,让大禹在复盘中对舜帝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大禹的眼中,舜帝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更加巍峨起来。他仿佛看到了舜帝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深谋远虑的策略。而按照最终摆脱阐教的模式继续下去,便是让人皇之位不再宣扬。

    于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后,毅然决然地自封为王。这一举动,不仅意味着“天地人三界,人族独立”,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或许会引起轩然大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显得那样合情合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了秦末之时,一个名叫陈胜的人,竟然也重复了大禹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划破了封建社会的长空,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启终止推举制,开启“家天下”模式,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阐教对人族权力更迭的影响力。自此,人族的气运开始在洪荒大陆上逐渐沉淀下来。

    然而,这样的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有扈氏曾奋起反抗,但最终被启通过“甘之战”镇压下去。此后,启还召集贵族(诸侯,即部落联盟壮大后的国的首领)进行会盟,正式确立了世袭制。

    会盟的结果是,诸侯们得以保留各自国家的权力,并且同样实行世袭制。而名义上的共主则被称为王,同样也是世袭制。这些国家共同组成了所谓的“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启所认可的“天下”,是舜帝斩断今古之后的整块洪荒大陆。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启做出了一个重大让步——他将几代人皇从各国收拢过来的权力,大部分都让渡给了国君(诸侯)。这种类似分赃的权力分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诸侯们的利益需求,但却严重削弱了人族的团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