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07章 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报告里-"降秆、稳穗、增粒"
    方稷的手指轻轻抚过报告扉页上"降秆、稳穗、增粒"六个字,窗外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收获季。

    他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水抿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凝聚着郭教授团队心血的科研报告上。

    "真是及时雨啊"他喃喃自语。

    报告里那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高产栽培的瓶颈:品种潜力明明已经突破亩产800公斤大关,但大田实际产量却常在600公斤徘徊。这200公斤的差距,就像一道鸿沟横在实验室与田野之间。

    "方老师!"铁柱带着一身麦尘闯进来,手里攥着刚测产的数据单,"西区测产结果出来了,同一批种子,示范田亩产412公斤,对照田只有208公斤!"

    方稷接过数据单,目光迅速扫过那些数字:"差在哪?"

    "示范田用了新调控剂,株高控制在85厘米,倒伏率只有2;对照田株高普遍过米,前天那场大风倒伏了三分之一。"铁柱擦着汗说,"更明显的是穗粒数——示范田平均每穗42粒,对照田才28粒!"

    方稷立即翻开郭教授的报告,指着"群体质量调控"章节:"就是这个!降低株高不仅防倒伏,更重要的是改善群体通风透光,减少无效分蘖,把养分集中供给有效穗。"

    他抓起草帽往外走:"去地里看看,我怀疑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烈日下的麦田仿佛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方稷蹲在示范田里,手指轻轻捏开一个麦穗:"你看,这些小花分化得多整齐,几乎没有败育粒。"又走到对照田拔起一株:"这个穗子基部小花明显发育不良,顶端还有空粒。"

    跟随过来的古丽突然插话:"教授,我发现个现象——示范田的麦穗摸着更瓷实,晃起来没有沙沙声。"

    "好观察!"方稷眼睛一亮,"这说明籽粒灌浆更饱满。铁柱,立即取样做千粒重测定!"

    检测结果令人震惊:示范田千粒重达到45克,对照田只有38克。7克的差距,意味着每亩少收70多公斤粮食!

    "问题出在灌浆期管理上。"方稷在田埂上摊开报告,指着"花后光合产物调配"示意图,"传统栽培只注重前期促壮,后期却放任不管。而新技术通过叶面调控,延长了功能叶的光合期"

    他突然停住话头,快步走到地头一台自动气象站前调取数据:"果然!灌浆期示范田的冠层温度比对照田低3c,湿度高15,这都是调控群体结构带来的微气候改善!"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方稷带着团队重新核算数据,发现更惊人的规律:每降低10厘米株高,每亩穗数增加2万穗;每延长1天灌浆期,千粒重提高08克;每减少5的无效分蘖,氮肥利用率提升8

    "这不仅仅是栽培技术,"方稷激动地敲着黑板,"这是系统性的生产力革命!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从'种出粮食'向'种好粮食'转变!"

    他立即部署新的试验方案:设立不同密度梯度试验田,寻找最优群体结构;测试新型抗逆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最后,他在工作日志上郑重写道:"明天开始培训农户识别'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要让每个种田人都明白:多一株无效蘖,就少一粒丰收粮。"

    窗外,月光洒在沉甸甸的麦穗上。方稷知道,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个管理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产量的关键。而科学家与农民携手的力量,终将填平那200公斤的鸿沟。

    [次日清晨:田间培训课]

    天刚蒙蒙亮,麦田边已经聚集了三十多位农户。

    方稷举着一株麦苗,正在实地教学:

    "大家看,这是有效分蘖——"他指着基部粗壮、已经扎根的蘖苗,"它有自己的根系,能独立成穗。而这是无效分蘖——"又拎起一株细弱的侧芽,"它只会消耗养分,永远长不成穗子!"

    农户也好奇地问:"方教授,咋能提前看出来呢?"

    "问得好!"方稷拨开麦丛,"有效分蘖出生早(三叶前),叶片宽厚,叶色浓绿;无效分蘖出生晚,叶片细长,像豆芽菜似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家别着急,都慢慢写,记下来。"

    他现场演示间苗技巧:"现在正是疏除无效蘖的关键期!要像间萝卜苗那样,去弱留壮,去密留稀"说着手指灵巧地掐掉几株弱蘖,"每亩保留基本苗就够了,多了反而减产!"

    哈桑突然举起手:"方教授,这个地方就是长太密了吧?"

    "是的!"方稷耐心的讲解,"太密的情况下通风不良。所以这里必须人工疏除,否则后期必倒伏!"

    清晨巡田时,铁柱惊喜地发现:经过疏除的麦田明显改变了长势。麦苗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般整齐挺拔,阳光能直射到基部,麦行间流动着清爽的空气。

    测产那天,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当粮食秤显示"亩产338公斤"时,田边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这个数字不仅创造了沙漠麦区的新纪录!

    方稷仔细察看籽粒:颗颗饱满如珠,千粒重达到47克,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他抓起一把麦粒任由其从指缝流下,麦粒落地声如珠落玉盘——这是优质麦才有的瓷实声。

    "管理出效益啊!"铁柱捧着麦粒心中感慨万千,从以前到现在,方老师从来都是这样,要所有人一起都了解,不厌其烦的推广,从来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报告里,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地,多收这么多粮食,虽然沙漠的粮食是做饲料和肥土,但每一次增产仍然也是至关重要

    月光如水银泻地,麦茬田里蟋蟀鸣唱。方稷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下一步,要让这套技术更标准化、更简单化,争取让每个农户都能掌握"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