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38章 帮老妈装13…
    刘青山光买报纸就买了厚厚一沓。

    不光光是有《人民日报》,还有《光明日报》《燕京日报》《南方日报》《青年报》等等。

    随着时间流逝,

    有越来越多的人读了那首《一代人》,从而被惊讶被感动,然后他们就又去看‘青山’的其他作品,《回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远和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等等等等。

    ‘青山’的作品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青山’这个名字,已经在国内文坛激起了一阵旋风。

    《人民日报》文艺版用半个版面刊登了《一代人》的读者来信摘编,标题赫然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呐喊》。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称其“以凝练的诗句,道出了千万人的心声”。

    《燕京日报》更是直接在头版刊登了推荐——《青年诗人青山:黑夜中的追光者》。

    就连向来矜持的《人民文学》杂志,也在最新一期的扉页加入了主编亲自撰文点评:“这种凝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诗歌新的可能!”

    所以,刘青山就只好每个报纸、杂志都买了一些。

    除此之外,

    他还特意在书店里找了找,最后果然被他找到了《收获》。

    最近几期的都有。

    不过不需要那么多,他只买了上月期的和这月期的。

    因为只有这两期的《收获》刊登的有他的文章——《伤痕》,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分为两期刊登。

    值得一提的是,

    上个月的《收获》将《伤痕》刊登到了当期的后半部分,算是那一期的倒数第二篇文章。

    等到了这个月,这一期的《收获》,翻开第一篇文章就是《伤痕》。

    据林文博信中说,

    《伤痕》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反响远远超出预计,远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林文博说他们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几十封关于《伤痕》的读者来信。

    有老知识分子写道,读完小说后彻夜难眠,仿佛看到了自己失散的亲人;有知青在信纸上泪痕斑斑,说王晓华的经历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缩影;更有一位老红军拄着拐杖亲自到编辑部,要求多买十本杂志,说要寄给各地的老战友。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篇小说竟然惊动了高层。

    据说某位领导在内部会议上特意提到:“《伤痕》这样的作品,说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正在恢复直面现实的勇气。”

    这话一传出来,文坛震动。

    于是,

    到了这个月,《收获》直接把它放在了卷首,加上了醒目的编者按:“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现实笔触,叩击着时代的伤痕,引发广大读者强烈共鸣。”

    刘青山翻开本月的《收获》,发现在扉页上果然印着几行加粗的黑色大字。

    啧啧,这个排面果然不错啊!

    《收获》虽然咖位比不上《人民文学》,但也弱不了太多,而且《收获》的底蕴很深,它可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巴银’老先生创办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纯文学期刊,以高水准的作品选发和对中国文学进程的深度参与着称。

    嗯,说人话就是——很牛逼!

    之所以咖位不如《人民文学》,那是因为《收获》的名字里没有‘人民’两个字。

    这属于先天不足,而非实力不行。

    懂的都懂。

    仔细的看了看这一期的《收获》扉页上的编者按推荐语,刘青山心满意足,随后他便找到售货员表示要买20本《收获》。

    20本看似很多,其实真不多。

    拿回家这送一本,那送一本,估计也就没了。

    先买这么多吧。

    最后从新华书店出来时,他带来的布袋已经装满了,沉甸甸的。

    往自行车把上一挂,他蹬起来就跑。

    11月底了,这天是愈发的冷,本身就气温低,再加上还有风,风里还裹挟着沙尘,打在脸上沙沙的疼。

    那滋味,属实不好受!

    刘青山有点后悔了,早知道的话就应该把刚买的狗皮帽子拿来戴上,还得让老妈做个大口罩糊脸上。

    这种天气骑车真是遭罪!

    可要是让他步行,那更不愿意,因为那更累。

    顶着刺骨的寒风,刘青山吭哧吭哧骑着车,脑子里不禁在想,如果有一辆小汽车那就好了……

    随即,他就苦笑摇头。

    想屁吃呢,真是异想天开!

    这才1978年,私人咋可能买得起汽车?

    就算有钱买得起,那也不会卖给你!

    想买辆汽车开开,最快也得再过个四五年还差不多。

    想到要再过四五年才有可能坐小汽车,刘青山心中又是一阵气苦,郁闷半晌,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心想小汽车就算了,能弄辆摩托车也行啊?!

    摩托车最起码不用自己蹬了不是,而且跑的还快。

    就县城到弯河这四十多里地,油门拧的狠的话,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到家。

    这多好,不比骑自行车强太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问题又来了,

    摩托车去哪买?这玩意儿也不好买啊!

    想了一路,

    最终刘青山决定等下次给李长征写信了,问问他,看他有没有办法,这家伙老爹可是省计委主任啊,掌管负责一省物资调配呢。

    理论来讲,

    一辆摩托车连根毛都算不上。

    到了家,

    刘青山感觉浑身都僵硬了,他双手使劲搓了搓脸,然后招呼刘青松将自行车上的东西取下来拿窑里,他则是不管了,腿一迈就先钻进了窑里。

    哎,要不说这窑洞好呢?

    这玩意儿是真不错!

    它除了丑一点,个别时候潮湿一点,采光不那么好之外,其余的都是优点。

    就拿现在来说,外面的气温只有个位数,可是这窑里的温度至少也是两位数。

    人一进来,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温热,身上立马就暖洋洋的了。

    “回来了?这么冷的天,你说你去县城干啥,遭罪了吧?”

    王凤仪刀子嘴豆腐心,看到刘青山回来,她立刻就放下了手里的针线活,唠叨两句,就起身去倒了一碗热水,然后拿来红糖罐往水里舀了一勺红糖。

    “喝点暖暖身子。”

    刘青山笑着接过,吸溜一口,唇齿甘甜,呼吸都变的顺畅了。

    刘紫苏看见,就嚷嚷起来,“妈,额也想喝!”

    “你又没出去,喝白水就行了。”王凤仪说。

    刘紫苏就嘟起了小嘴。

    见状,

    王凤仪又嘟囔了一句,“哎呀,你真是个吃嘴猴!”

    说着,她就又去拿糖罐。

    刘青山看着这一幕,笑的很开心。

    家啊,可不就是吵吵闹闹才是家?

    ……

    不过当刘青山拿出一摞摞报纸杂志时,王凤仪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走了。

    她随便拿起一本翻开,很快就看到‘青山’二字,然后她就笑了起来啊,随即就又拿起一本,大概一翻就又看到了‘青山’。

    王凤仪喜笑颜开,乐呵呵的,“这么多报刊都登了俺家青山的文章,哈哈哈,真好!这些报刊还都挺有眼光的,那个青山啊,这上面都写的啥呀?你给额讲讲。”

    “妈,我之前不是给你讲过好几回了吗?都大差不差。”刘青山有些无奈。

    他说的是实话,这两个月家里不断来人,除了杨天兴,公社的崔阳,公社初中的老教师,农场的朱中华、宫墨轩,以及县城的文化馆长、教育局退休老干部,还有县高中的校长、语文教研组的组长……

    等等等等。

    这些人除了极个别,其余都是文学爱好者。

    他们来家里主要是为了和刘青山讨论文学,畅谈对刘青山那些作品的感悟,以及看看这个大作家。

    他们都是本县人士,本县出了这么一个大作家,哪有不来看看的道理?

    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无论到哪里都是如此。

    县高中的校长来访,则是希望刘青山回学校复读,表示会妥善安排刘青山的学习环境,让他能心无旁骛的投入到复习之中。

    比如安排单间宿舍,可以在学校食堂开小灶,抽调全校资历最老、水平最高的教师为他辅导功课……

    对此,刘青山自然婉拒。

    以他现在的心理年龄,他很难再坐进高三的教室里去刷题。

    那真的真的是,太痛苦了!

    也太煎熬!

    最重要的是,他完全用不着。

    他又不是没考上大学,燕京大学都考上了,只不过是被人窃取了。

    也就是说他的学习能力还有知识储备是完全足够的,否则的话,也不会考上燕京大学不是?

    虽然他是重生回来的,但这具身体原本就是他的,他自然继承了一切,包括这些知识储备。另外就是,除了这些知识储备之外,他如今的记忆力也很好,或者说是相当的好。

    值得一提的是,

    前世的他在高考落榜之后,始终都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

    那就是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他都会去搜集当年的各科高考试题,然后关上门,全力以赴去做这些试卷。

    不为别的,他就是想试试……

    他要试试,以他的能力,到底能考多少分?能不能考上大学?

    刚开始那几年,他还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因为每次他都‘考’的不错,不说是一流水平,但考上学习肯定没问题。

    可是后来就渐渐不行了……

    因为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教育也在变化,高考也在变化。

    要考的科目多了,题目难了……

    刘青山‘考’的分就越来越少,几次打击之下,他就把这个习惯给停了。

    也就是说,

    1979年的高考试卷刘青山是做过的,他不但做过,还能回想起试题内容,那又何必回学校上学?

    凭借记忆,他抽个时间把那些题目都做一遍,不就行了?!

    这两个月来,

    刘青山家可谓是宾客盈门,这些人来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带一些礼物,有些是吃的,有些是喝的,更多的还是用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