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6章 诸葛亮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黄巾起义爆发,揭开了乱世的序幕。

    在这样的动荡年代,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的一个官宦世家。

    诸葛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诸葛亮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条件。

    然而,命运却在他幼年时便展现出残酷的一面。

    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孤苦伶仃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只得投奔叔父诸葛玄。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失势,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投靠刘表。

    不久后,诸葛玄病逝,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此时的他没有选择投身仕途,而是决定隐居于襄阳隆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生活。

    隆中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景色秀丽,诸葛亮在此搭建草庐,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似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但实际上,他在茅草庐中遍览经史子集,对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孙子兵法》《六韬》等军事着作爱不释手。

    在隆中隐居期间,诸葛亮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广交名士,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好友结下深厚友谊。

    他们时常相聚,纵论天下大势,探讨治国安邦之策。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以这两位历史名人为榜样,表明自己渴望在乱世中施展才华、建立功业的志向。

    同时,他还与荆州的地方势力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与襄阳名士庞德公、司马徽等人的交往,深入了解荆襄地区的风土人情、政治局势和军事动态。

    诸葛亮善于观察和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在田间劳作时,会仔细观察星象变化、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研究天文历法与地理形势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在溪畔垂钓时,也会思考用兵之道,琢磨如何排兵布阵、克敌制胜。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略思想。

    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侃侃而谈,为这位心怀壮志的汉室宗亲指明了方向:“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短短数百字,却高瞻远瞩地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了“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展现出远超时人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诸葛亮出山时,刘备的处境极为艰难。他屡战屡败,寄人篱下,在曹操大军南下时,连立足之地都难以保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从樊城仓皇南撤。

    当曹操的虎豹骑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仅率数十骑逃脱,形势岌岌可危。

    在此危局下,诸葛亮深知单凭刘备自身的力量无法抵御曹操,必须联合孙权共同抗敌。

    于是,他主动请缨,亲赴江东,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

    当时的江东,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势力强大,他们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将广,江东难以与之抗衡,主张投降曹操。

    诸葛亮到达江东后,在孙权的宫殿中舌战群儒。

    面对张昭等人的诘难,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辞逐一反驳。

    针对张昭指责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诸葛亮指出刘备是在寡不敌众、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暂时撤退,且新败之后仍能重整旗鼓,足见其英雄本色;面对虞翻质疑刘备能否抵御曹操,他反问道:“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乎?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一番言论,有理有据,铿锵有力,令江东群臣哑口无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诸葛亮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

    他与周瑜共同策划了赤壁之战,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船用铁链相连的弱点,采用火攻之计。

    为了确保火攻能够实施,诸葛亮在七星坛上“借东风”,虽有后人认为这是小说中的艺术加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对气象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无疑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军,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扭转了刘备集团的命运,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外交才能。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迅速扩张势力。

    他们先夺取荆州南部四郡,随后西进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成就霸业的理想之地。

    然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先以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为名进入益州,然后寻找时机夺取益州。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留守荆州,负责筹集粮草、训练军队,为刘备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成功占据益州。

    入主益州后,诸葛亮面临着诸多挑战。

    益州的政治局势复杂,本地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原刘璋旧部与刘备集团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以“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为原则,制定了《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基本法典,它打破了益州豪强的垄断,建立起公正严明的法治体系。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无论身份高低,一律依法惩处;对于遵守法律、有才能的人,则给予重用。

    通过推行《蜀科》,诸葛亮整顿吏治,使蜀汉的政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重视民生,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他兴修水利,主持修复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广蜀锦织造技术,鼓励百姓从事纺织业,蜀锦成为蜀汉的重要出口商品,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加强商业管理,促进商品流通,使饱受战乱的益州逐渐恢复生机,经济得到繁荣发展。

    在南中地区,由于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尖锐,当地豪强与少数民族部落时常发动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孟获等部落发动大规模叛乱,严重威胁到蜀汉的后方安全。

    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镇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

    在南征过程中,他七擒七纵孟获,每次擒获孟获后,都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放他回去重新组织军队再战。

    孟获起初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轻敌,不服气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经过多次较量,他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胸襟所折服,最终心悦诚服地表示:“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仪,直如此无羞耻乎?”

    从此,南中各族对蜀汉政权心悦诚服,南中地区得以稳定。

    诸葛亮还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参与治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蜀汉稳定了大后方,也开创了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病逝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

    诸葛亮深受感动,跪地泣拜,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此,他肩负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使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北伐征程。

    为了实现北伐目标,诸葛亮厉兵秣马,积极筹备。

    他首先对蜀汉军队进行了全面整顿和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和训练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发明了许多实用的军事器械,其中最着名的当属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一种运输工具,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轻松运送粮草,解决了蜀汉军队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

    此外,他还创造了八阵图,这是一种复杂的军事阵法,通过合理的兵力部署和变化,能够有效地抵御敌军的进攻,也可用于进攻时分割包围敌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

    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派赵云、邓芝率疑兵出斜谷,伪装成蜀军主力,吸引曹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突袭祁山。

    由于曹军毫无防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

    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派张合率领五万大军抵御蜀军。

    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任命马谡为前锋,防守街亭。

    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他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擅自将军队驻扎在山上,导致被张合切断水源,大败而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