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9章 殿试首现算术题
    保和殿内,初夏的阳光透过高窗洒在青砖地上。李辰浩作为读卷官站在御座右侧,看着三百名贡士依次入座。今日的殿试非比寻常——考桌上除了笔墨纸砚,还多了一把算筹和一块西洋三角板。

    "众卿听题!"雍正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今有敌舰远在海上,望楼见其桅顶与海平面成三度角,已知桅高十丈,问舰距几何?"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这道"勾股测海"题竟要计算敌舰距离!礼部尚书赵弘恩当场跪倒:"陛下!科举取士,当以圣贤之道为本,岂可效夷人奇技淫巧?"

    "赵卿此言差矣。"雍正冷声道,"《周髀算经》早有勾股之术,如何成了夷技?"

    李辰浩默默观察贡士们的反应:有人面色惨白,有人咬笔苦思,更有人愤然掷笔于地。而最后一排那个衣衫朴素的青年,却已飞快摆弄起算筹。

    两个时辰后,考卷收齐。李辰浩与几位阅卷官在文华殿批阅,情况触目惊心——半数考卷在算题处一片空白;三成胡乱写上"天朝威仪,夷舰自退"之类的空话;仅两成尝试计算,但大多错误百出。

    "荒唐!"兵部侍郎拍案而起,"这些读圣贤书的人,竟连《九章算术》都不通!"

    "大人请看这份。"李辰浩递上一张考卷。卷上不仅正确算出"一百九十一丈"的答案,还附了两种解法:一是传统勾股术,二是西洋三角法。

    "张远"兵部侍郎念出考生名字,"此子何方人士?"

    "福建漳州府生员,世代渔民。"李辰浩翻看履历,"曾随传教士学过算术。"

    正讨论间,突然殿外一阵骚动。赵弘恩竟闯入阅卷处,老泪纵横:"祖宗之法不可变!老臣今日以死谏!"说罢一头撞向蟠龙柱!

    李辰浩飞身上前阻拦,却只扯下半截衣袖。赵弘恩额角鲜血直流,仍挣扎着高呼:"陛下若执意改科举老臣死不瞑目"话音未落便昏死过去。

    太医抬走赵弘恩后,李辰浩在其袖中发现一封奏折——竟是庄亲王党羽联名反对科举改革的折子,署名者多达三十七人!更惊人的是,折子背面还记着各人收受庄亲王贿赂的银两数目。

    "难怪"李辰浩冷笑。这些道貌岸然的大儒,一面高喊"祖宗之法",一面暗中敛财!

    雍正帝闻讯震怒,当即下旨彻查。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坚持继续阅卷,并亲自批阅了张远的考卷。

    "好!"雍正拍案叫绝,"此子解法精妙,既有古法根基,又通西洋之术。"他提笔在卷上写下:"取为探花,即日授兵部主事,专司海防测算。"

    放榜那日,张远跪在太和殿前,雍正亲自将探花金花插在他帽上。这个渔家子弟双手颤抖,竟从怀中掏出一本手抄册子:"臣臣有拙作《海防算略》呈献"

    李辰浩接过一看,册中不仅有各种测距算法,还详细记录了西洋战舰的航速、炮距等数据,甚至附有精准的南海暗礁图!

    "陛下,"李辰浩低声道,"此子实乃国之栋梁。"

    雍正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李卿,你可知朕为何执意出这道算题?"

    "臣愚钝"

    "上月福建水师奏报,与英吉利战舰对峙时,因测算不准,炮弹尽落海中。"雍正望向远方,"若朝中多几个张远,何至于此?"

    殿试风波后,李辰浩夜访张远寓所。这位新科探花正在油灯下研究《几何原本》,桌上摊着各种手绘星图。

    "大人!"张远慌忙行礼,"学生"

    "不必多礼。"李辰浩按住他,"我来是想问你,可愿入钦天监参与历法修订?"

    张远却摇头:"学生更想去福建水师。算术之用,在战场不在庙堂。"

    李辰浩动容。他取出从赵弘恩袖中搜出的名单:"既如此,你更该小心这些人。"名单上竟有福建水师提督的名字!

    离京前,张远送给李辰浩一个铜制六分仪:"大人,这是学生改良过的,测角更准。"他顿了顿,"家父常说,海上讨生活,差一度都可能船毁人亡。治国想必也是如此。"

    李辰浩摩挲着仪器上精细的刻度,突然明白雍正改革的深意——这个帝国需要的,正是张远这种"差一度都不行"的精准务实。

    喜欢天赐良臣请大家收藏:()天赐良臣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