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27章 江淹《应谢主簿骚体》
    应谢主簿骚体

    江淹

    山棂静兮悲凝凉。

    涧轩掩兮酒涵霜。

    曾风激兮绿苹断。

    积石闭兮紫苔伤。

    芝原寂少色。

    筠庭黯无光。

    沐予冠于极浦。

    驰予佩兮江阳。

    吊秋冬之已暮。

    忧与忧兮不忘。

    使杜蘅可翦而弃。

    夫何贵于芬芳。

    《应谢主簿骚体》赏析

    江淹的《应谢主簿骚体》深受屈原骚体风格影响,以细腻笔触描绘秋景,借景抒情,倾诉内心复杂情感。

    一、主题

    诗围绕秋冬时节的萧瑟景象展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悲伤、孤寂氛围,传达诗人在秋冬之际的忧愁,以及对美好品质和理想追求的思考,抒发面对时光流逝、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二、艺术特色

    1 悲秋氛围营造:“山棂静兮悲凝凉。涧轩掩兮酒涵霜。曾风激兮绿苹断。积石闭兮紫苔伤。芝原寂少色。筠庭黯无光”,诗人从多个角度勾勒秋景。“静”“凉”“霜”奠定寒冷基调,“绿苹断”“紫苔伤”“少色”“无光”描绘植物凋零、色彩黯淡,展现秋冬衰败,渲染浓郁悲伤氛围,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2 比兴与象征:诗中多处运用比兴。如“芝原寂少色。筠庭黯无光”,以芝草生长之地和竹林庭院的衰败象征美好事物消逝。“使杜蘅可翦而弃。夫何贵于芬芳”,杜蘅象征美好品德或理想,若可被轻易剪除抛弃,那其芬芳价值何在,表达对美好事物遭冷落的愤懑与对坚守意义的思索。

    3 情感表达委婉深沉:诗人未直白倾诉痛苦,而是借景含蓄抒情。“吊秋冬之已暮。忧与忧兮不忘”,在凭吊秋冬已暮中,将忧愁层层递进,深化情感,让读者感受其内心复杂情绪,体会时光流逝、理想难酬的无奈与痛苦。

    三、文化价值

    1 继承骚体传统: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继承屈原骚体。采用兮字增强节奏感与抒情性,借自然意象抒情言志,体现对骚体文学传统的传承,为研究古代文学体裁演变提供范例。

    2 反映文人心态:诗反映当时文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面对时光流逝、理想困境的心态,有助于了解南北朝时期文人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

    解析

    1 山棂静兮悲凝凉:

    - “山棂”指山间的窗户,这里代指山中居所。“静”描绘出山间环境的静谧,然而这种静并非宁静祥和,而是透着一种死寂。“悲凝凉”,“悲”字直接点明情绪,悲伤的氛围仿佛凝结成了丝丝凉意。此句通过对山中居所环境及氛围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伤、凄凉的情感基调,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愁如凉气般扑面而来。

    2 涧轩掩兮酒涵霜:

    - “涧轩”是建在山涧边的轩室,“掩”表示轩室的门关闭着,给人一种幽闭、孤独的感觉。“酒涵霜”说的是酒杯中似乎都蕴含着霜气。这里一方面描绘出深秋时节天气的寒冷,连酒都仿佛带着寒意;另一方面,借酒与霜的意象,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如同这带着霜意的酒,冰冷而苦涩。

    3 曾风激兮绿苹断:

    - “曾风”即狂风,“曾”通“层”,形容风势之猛烈。“激”字生动地表现出狂风呼啸而过的动态。“绿苹”是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着生机与美好。狂风的激烈吹袭使得绿苹断裂,这一场景描绘出自然界美好事物在强大外力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从象征意义上看,暗示着诗人的美好理想或生活被外界强大的力量所破坏。

    4 积石闭兮紫苔伤:

    - “积石”指堆积的石头,“闭”字营造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仿佛这些石头将周围的空间都封锁起来。“紫苔”本是生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植物,通常给人一种幽静、柔弱的印象。“伤”字赋予紫苔以人的情感,仿佛它也因被积石封闭而感到悲伤。此句进一步渲染了压抑、悲伤的氛围,暗示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内心的痛苦。

    5 芝原寂少色:

    - “芝原”指生长灵芝的原野,灵芝在古代常被视为祥瑞、美好和珍贵的象征。“寂”描绘出原野的寂静,没有生机。“少色”表示色彩黯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曾经生长着祥瑞灵芝的原野如今变得寂静而黯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诗人心中美好的憧憬也随之破灭,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6 筠庭黯无光:

    - “筠庭”指种满竹子的庭院,竹子在传统文化中常代表高洁、坚韧。“黯无光”描绘出庭院在秋冬时节的黯淡景象,没有了往日的明亮与生机。竹子所代表的高洁品质似乎也被这黯淡的氛围所掩盖,暗示着诗人内心的高洁志向在现实面前受到挫折,心情也随之变得黯淡。

    7 沐予冠于极浦:

    - “沐”有洗涤之意,“冠”指帽子,在古代,帽子不仅是一种服饰,更代表着身份与礼仪。“极浦”指遥远的水滨。诗人在遥远的水滨洗涤自己的帽子,这一行为具有象征意义。在水滨洗涤帽子,或许意味着诗人想要洗净尘世的烦恼与污浊,保持自身的高洁与纯净,也可能暗示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8 驰予佩兮江阳:

    - “驰”有奔走、疾行之意,“佩”指佩戴的玉佩等饰物,玉佩在古代常被视为君子品德的象征。“江阳”指江水的南岸。诗人在江阳之地奔走,身上佩戴的玉佩叮当作响。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呼应,进一步表明诗人在追求一种理想的、高洁的生活状态,在江阳奔走,仿佛是在追寻着某种失落的美好,或是在坚守着自己的品德与理想。

    9 吊秋冬之已暮:

    - “吊”有凭吊、感伤之意,“秋冬之已暮”点明时间,秋冬已经到了末尾,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诗人在这个时节凭吊时光的流逝,秋冬的衰败景象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感伤。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不仅是对季节变换的简单叹息,更是对人生岁月匆匆、一去不返的深刻忧虑。

    10 忧与忧兮不忘:

    - 重复使用“忧”字,强调诗人内心的忧愁之情。“不忘”表示这种忧愁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两个“忧”字的叠加,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忧愁的程度之深,无论怎样都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情绪,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悲伤氛围。

    11 使杜蘅可翦而弃:

    - “杜蘅”是一种香草,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才华或理想。“翦”同“剪”,表示剪除。如果杜蘅这样美好的香草都可以被轻易地剪除并抛弃,这意味着世间美好的事物遭到了无情的践踏。此句以假设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被毁灭的痛心与愤懑。

    12 夫何贵于芬芳:

    - 承接上一句,如果杜蘅这样的香草都被抛弃,那么它的芬芳还有什么可贵之处呢?这里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当美好的事物不被珍视时,它所具有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杜蘅命运的感慨,更是对现实中美好事物遭受冷落、理想难以实现的深刻反思,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句译

    1 山棂静兮悲凝凉:

    山间的窗扉静静伫立,悲凉的情绪仿佛凝结成了丝丝凉意。

    2 涧轩掩兮酒涵霜:

    山涧边轩室的门紧闭着,酒杯中似乎都蕴含着秋霜的寒意。

    3 曾风激兮绿苹断:

    狂风激烈地吹刮着,水中的绿苹被吹得断裂开来。

    4 积石闭兮紫苔伤:

    堆积的石头将周围封闭起来,紫苔仿佛因之而哀伤。

    5 芝原寂少色:

    生长灵芝的原野寂静无声,失去了往日的色泽。

    6 筠庭黯无光:

    种满竹子的庭院黯淡无光。

    7 沐予冠于极浦:

    我在遥远的水滨清洗我的帽子。

    8 驰予佩兮江阳:

    我在江水南岸疾行,身上的玉佩叮当作响。

    9 吊秋冬之已暮:

    我感伤秋冬已经到了末尾。

    10 忧与忧兮不忘:

    忧愁啊忧愁,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无法忘怀。

    11 使杜蘅可翦而弃:

    假如杜蘅这样的香草可以被剪除抛弃。

    12 夫何贵于芬芳:

    那它的芬芳又还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全译

    山间窗棂静谧,悲凉之气凝作寒凉。

    山涧轩室门掩,杯中酒水似含秋霜。

    狂风猛烈吹袭,绿苹草儿纷纷折断。

    层石堆积封闭,紫苔黯然似有哀伤。

    灵芝原野寂静,失去往昔鲜艳色泽。

    竹林庭院昏暗,全然不见往日光亮。

    我于遥远水滨,清洗头上戴的冠冕。

    身佩美玉饰物,在那江的南岸奔忙。

    凭吊秋冬已至岁暮,忧愁连着忧愁,时刻萦绕在我心房。

    倘若杜衡香草能被轻易剪除抛弃,那它的馥郁芬芳,又怎值得人们赞扬?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