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76章 风不推门,是影在拧锁
    破晓的微光如同一根纤细的银针,刺破了笼罩村庄的沉寂。

    聋儿一夜无梦,醒来时,那份死寂依旧压在胸口,让他感觉自己的每一次心跳都成了这天地间唯一的噪音。

    他习惯性地走向自家院门,准备拉开门闩。

    可他的手还未触及那根光滑的木头,心头便猛地一沉。

    门闩纹丝未动,紧紧地锁在原位,但木门本身,却虚掩着一道不易察 ?的缝隙。

    他清楚地记得,昨夜无风,更无访客。

    这扇门,是如何自己打开的?

    他没有立刻推门,而是侧耳,用他早已失聪的耳朵,去感受门缝里流出的空气的震动。

    一片虚无。

    他缓缓推开门,走进屋内。

    一切如常,唯有堂屋桌上,那只昨夜盛过清水的陶碗,此刻正倒扣在桌面上,碗底浑圆,正对着屋顶的横梁。

    在晨曦的微光下,那粗糙的碗底竟像一面模糊的铜镜,隐约映出一个小女孩的坐姿。

    她梳着两条小辫,怀里仿佛抱着一个采药用的小竹篓。

    聋儿的心跳漏了一拍。

    那是她,是那个在他童年时牵着他的手,用清脆的声音告诉他“听,这是风的声音”的小女孩。

    他没有声张,也没有惊慌,只是默默地走到水缸边,用木瓢舀起一瓢新汲的井水,走到桌前,小心翼翼地将水注入倒扣的碗与桌面之间的缝隙。

    水慢慢渗入,填满了碗内的空间。

    他扶正陶碗,碗中清水晃动,光影破碎。

    当水面终于平息时,映出的不再是屋顶的横梁,而是一幅流动的画面——年幼的他被那个小女孩牵着,在村里的石板路上奔跑,她的笑声仿佛穿透了水面,在他脑海中响起。

    他对着水面,用几乎无法发出声音的喉咙轻声震动:“你来取水了?”话音落下,碗中水纹骤然一静,所有涟漪瞬间凝固,在水中央清晰地汇成一个字——听。

    那个字只停留了一瞬,便如墨入清池,悠然散去。

    他明白了。

    门从未被推开,是她的影子先进来了。

    归来的人,从不需要敲响尘世的门扉。

    同一时间的村子另一头,武童练完收功拳,浑身的热汗在微凉的晨风中蒸腾起淡淡的白汽。

    他大步流星地回到家门口,手刚搭上门环,正要推门,却惊觉门上的铜锁竟自己转动了半圈,“咔”的一声轻响,锁开了,门应手而开。

    他猛地后退一步,摆出戒备的姿态。

    门内一片漆黑,地上除了他自己的脚印,再无他物。

    可他眼角的余光却瞥见,自己被月光投射在地上的影子,被不可思议地拉长、扭曲,仿佛有一个无形的人,正紧紧贴在他的身后。

    他霍然转身,一拳挥出,带起的拳风吹动了院里的落叶,可身后空空如也,连一丝空气的波动都感觉不到。

    他惊疑不定地回头再看,那扇半开的门不知何时已经关上,门上的铜锁也恢复了原状,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他的错觉。

    这一夜,他再难入眠。

    次夜,他没有去练拳,而是穿了一身夜行衣,藏在自家门外的一处暗影里,死死地盯着那扇门。

    子时将至,月上中天。

    就在他几乎以为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时,月光下,他家门槛上那只用来辟邪的空碗,碗口忽然毫无征兆地微微一倾,一缕比发丝还细的土尘从碗中飞出。

    那土尘如同一条有生命的小蛇,轻盈地绕着铜锁飞了三圈,只听见锁芯内部传来一阵细微的机括摩擦声,咔哒,锁开了。

    门,无声地向内敞开。

    那缕土尘随即飞回碗中,空碗也自己恢复了平正。

    武童屏住呼吸,心中翻江倒海。

    他终于明白,村里人传说守护村庄的岳山之灵,它并不会亲自来为你开门,它只是让这扇门、这把锁,记起应该如何为它自己打开。

    村东头,新妇正在灯下赶制一件嫁衣,银针在红绸上穿梭,如游龙戏水。

    忽然,她感觉眼前的光线一变,原本跳动的灯芯竟自己矮了下去,可屋内的光亮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明亮、柔和。

    她惊异地抬起头,视线投向墙壁。

    只见跳动的灯影旁,不知何时多出了一个模糊的轮廓,像是一位佝偻着背的盲眼老妪。

    那影中人手里似乎拿着一把小小的剪刀,正对着灯芯的方向,做出裁剪的动作,剪下的却不是灯芯,而是一段段无形的、只有在光影中才能窥见的丝线。

    新妇没有尖叫,心中反而涌起一阵莫名的亲切。

    她认得那个轮廓,那是早已逝去的村中第一琴师,玄音。

    她默默起身,从床头的瓦罐里取出几根晒干的银光草根,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然后走到灯下,用手指蘸着草根水,对着灯焰的方向轻轻弹洒。

    刹那间,灯焰“噗噗噗”地连续跳动了七下,光华大盛。

    墙上的盲妪轮廓缓缓转过身,仿佛对着她微微点了点头,随即融入灯影,消失不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村里竟有七户同样以织布为生的妇人,都说自己昨夜见到了灯影剪芯的奇景,也都不约而同地用银光草根祭了灯。

    当天夜里,村中学堂里那盏被称为“心灯”的古老油灯,竟无火自明,光华亮如白昼,将一卷失传已久的《叩石》古调曲谱,清晰地投射在了对面的白墙之上。

    新妇站在学堂外,遥望着那光芒,心中了然。

    玄音的指尖,其实从未离开过这个世界的灯芯。

    与此同时,寄宿在学堂的异邦学者弟子正在夜读。

    他忽然发现,老师留在书架上的一只空碗,竟自己漂浮了起来,悬在半空中。

    碗底凝结出一颗晶莹的露珠,但那露珠并未下坠,反而如拥有生命般,违反常理地向上逆流,沿着书架上一本残破的古籍书脊缓缓爬行,留下一道湿润的痕迹,如同无形的手指划过。

    弟子大骇,连忙凑上前去,举着烛火跟随那露珠的轨迹。

    他震惊地看到,那颗露珠竟在一部名为《归途论》的残卷封面上,写下了三个古篆字:问即答。

    字迹形成的一瞬间,便化作一缕水汽蒸发,那只空碗也“当”的一声落回原位。

    第二天,弟子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地将那本《归途论》残卷放在了学堂中央的讲桌上,没有上锁,任人翻阅。

    一群顽童跑进学堂,好奇地翻开了书卷。

    他们惊奇地发现,书上的字迹仿佛在微微发光。

    当一个最年幼的孩子指着其中一句,奶声奶气地读出“何为归?”时,书架上那只空碗里,忽然响起一声清脆的回响,宛如有人在碗壁上轻轻叩击了一下。

    弟子心中豁然开朗。

    他知道了,思想的锁,从来都只能由疑问自己打开。

    聋儿在村口巡视,他看见了那七户织妇家门槛上的空碗,碗口齐齐朝外,在晨光中如同七张无声的嘴唇。

    他心有所感,从怀中取出一枚陶制的哨子。

    他没有吹响它,而是蹲下身,按照记忆中《叩石》调谱的节拍,用哨子在村口的石板路上,轻轻叩击。

    哨音未出,地面却起了风。

    那风仿佛受到指引,精准地卷起了小女孩旧居门槛上那只碗里,最后一粒微不可见的土尘,呼啸着飞向学堂。

    土尘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心灯”下方的花盆里。

    刹那间,“心灯”花盆中的那株奇花花蕊骤然亮起,一道光流冲天而起,逆飞上天,竟在高空中映出整座村庄所有人的影子。

    那些影子都在行走,迈着整齐的步伐,却没有发出任何脚步声。

    聋儿仰起头,看到云层中缓缓浮现出小女孩的面容,她对着他,露出了一个熟悉的微笑,然后散入风中。

    他知道,当最后一粒土归位时,影子们才算真正地开始走路。

    那天夜里,聋儿做了一个无比清晰的梦。

    他梦见小女孩站在村里那棵早已枯死多年的老梅树下,手中没有碗,只捧着一缕看得见的风。

    她对他轻声说:“听见了吗?全村的呼吸,都是我的回音。”他张开嘴,想要回答,那缕风却忽然停止了流动,整个世界万籁俱寂。

    他猛地从梦中惊醒,冷汗湿透了衣背。

    他发疯似的冲出家门,奔向村里各家各户。

    他不敢靠近,只敢在远处看。

    他看见,每一家门槛上的那只空碗,都在微微地震动,那震动的频率,就如同一颗颗正在跳动的心脏。

    他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将耳朵紧紧贴在冰凉的石板路上,进而贴近一只最近的碗。

    这一次,他听见的不再是虚无,而是无数人睡梦中呼吸的节拍——整齐,缓慢,深沉,仿佛被同一个无形的节奏所牵引,汇成了一首宏大而寂静的交响。

    他终于彻底明白了。

    最深刻的归来,不是魂兮归来,而是让整个村庄,都活成她的影子。

    此后的日子,村庄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和。

    那整齐划一的呼吸,在村民们醒来后便消失无踪,可每个人都觉得村子里的空气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那份寂静不再是空洞的,反而充满了某种沉甸甸的、被共同心跳填满的安宁。

    门槛上那些曾经震动的空碗,也恢复了平静,宛如功成身退的哨兵。

    那共同的呼吸,化作了村庄新的寂静。

    聋儿依旧每天清晨打扫着自家的院落,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

    但这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时,他手中的扫帚却骤然停住。

    他的目光越过低矮的院墙,死死地锁在了那座早已无人居住的小女孩的旧居。

    在它那饱经风霜的门槛上,那只始终盛放着尘土的空碗,此刻不再仅仅是一只碗了。

    喜欢我用拳法打爆二次元世界请大家收藏:()我用拳法打爆二次元世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