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搬出了“体恤下情”的大旗:“那些在河工上卖苦力的夫役,冬日涉水,夏日曝晒,多耗些物料,多给些工食,也是皇恩浩荡,体恤民艰之所系。
姜大人久在北地,爱民如子,当能理解此中深意。”
这话绵里藏针,既暗示姜淮不懂实务、纸上谈兵,又暗指他苛待工匠、不体恤民情。
姜淮早有准备,他不急不躁,命人抬进来几个木箱,里面是他连日来在工场记录的原始数据、市面询价的单据,甚至还有几块不同破损程度的旧船板样本。
“钱大人所言极是,情形的确多变。”姜淮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正因如此,才需定下基准,明示规范。
此则例所定,乃‘常例’而非‘死例’。若遇特殊情状,自然可据实呈报,申请增拨。然‘常例’不明,则‘特例’无穷,终成糊涂账之根源。”
他拿起一块朽烂的船板:“譬如这般破损,修补需用料几何,用工几何,皆有实据可考。
若都水司认为所定标准不足,亦可拿出实证来议。而非空言‘浮动’、‘高下’。”
他又将市面询价单推过去:“至于物料价格,据下官所查,近年来颇为平稳。都水司报账之价,却高出市价三成有余。
此中差价,莫非皆用于‘体恤民艰’?若果真如此,则需明立章程,使恩惠能实及夫役,而非含糊其辞,徒耗国帑。”
姜淮逻辑严密,数据扎实,句句点在要害上。
钱郎中一时语塞,脸色红白交错,只得强撑着说此事关系重大,需回禀都水司堂官再议。
消息很快传开。工部上下都在观望这场虞衡司新锐与都水司老牌势力之间的较量。有人佩服姜淮的胆识,也有人嘲笑他不通世故,自找麻烦。
这日散衙后,姜淮打算出宫,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
走到宫门口,竟然遇到次辅杨阁老杨温茂,杨温茂察觉姜淮的表情,询问缘由。
姜淮简略说了则例之争。
杨阁老沉吟良久,才开口道:“积弊如山,非一日可破。你有心做事,是好的。但须知,水至清则无鱼。
雷霆手段,亦需菩萨心肠,要给人留有余地,留有台阶。”
姜淮点点头,知道杨阁老这是在提点他。
他恭敬道:“阁老教诲的是。下官并非想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只是想立下规矩,堵住漏洞。
只要依规矩办事,该用的钱,一两也不会少;不该用的,一分也不能贪。”
杨阁老点点头。
回府后,姜淮再次走到书案前,摊开那份则例草案,再次提笔修改润色。
这一次,他增加了一条:“遇有特殊情状,需超支用料增派人工者,须由都水司、虞衡司及御史台(或工部给事中)三方会同勘验,共签文书,方可生效。”
他要做的,不是独揽大权,而是建立一套分权制衡、透明公开的机制。
窗外月色如水,清冷地照在案头。一边是关乎帝国漕运的则例条文,另一边,是那本太子期待的神怪话本手稿。
姜淮笑了笑,或许,他正在书写的,正是一部现实版的“降妖除魔记”。
而他要面对的,不再是幻想的妖魔鬼怪,而是盘踞在旧有利益链条上的、实实在在的“拦路虎”。
几日后,姜淮增加了“三方会勘”条款的修订版《漕船修缮工料则例》草案,再次送到了都水司。
这一次,都水司的反应不再是直接的抵制,而是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草案如同石沉大海,数日没有回音。
工部衙门里,原本等着看热闹的各方,也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王员外郎有些沉不住气,私下对姜淮道:“姜兄,他们这是要软抗?拖到漕运旺季,事务繁忙,便可借口搁置,不了了之。”
姜淮却显得很平静,他正在整理另一份文书:“无妨。他们拖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
他将一份誊写清晰的奏事摘要递给王员外郎,“王兄,请看这个。”
王员外郎接过一看,是一份呈送给刘侍郎并预备抄送户部、内阁的《工部虞衡清吏司关于厘定漕船工料则例并请协查近年采买账目之禀文》。
文中不仅阐述了制定新则例的必要性和依据,还附上了部分市价与报账价格的对比数据,虽未明指,但疑点呼之欲出。
更重要的是,文中明确提出,为公平起见,恳请上官协调户部、甚至御史台,调阅相关账目,协同核查。
“这…”王员外郎倒吸一口凉气,“姜兄,你这是要把事情捅破天啊!”
一旦户部和御史台介入,就绝不仅仅是工部内部事务了。
“不然如何?”姜淮目光清亮,“既然都水司认为下官所查不实,那便请更能服众的衙门来查。
真理越辩越明,账目越查越清。若都水司果真清白,正好还他们一个公道;若确有情弊,也好早日厘清,止损挽亏,以正视听。”
这份禀文的杀伤力巨大,要么都水司回来乖乖谈则例,要么就准备接受更高级别、更严厉的审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果然,禀文送上去不到半日,都水司的钱郎中就再次出现在了虞衡司的值房里,脸上的笑容热情得近乎谄媚。
“姜大人!王大人!误会,都是误会!”钱郎中搓着手,“下官回去后,与我司堂官仔细研读了姜大人拟定的则例,真是字字珠玑,切中要害!
我司上下,深以为然!只是其中些许细节,还需与二位大人细细磋商,以求尽善尽美…”
接下来的谈判,气氛截然不同。都水司的代表们不再空谈“情弊”、“体恤”,而是开始就具体的数据、标准进行讨论。
虽然依旧争取更宽松的额度,但已然是在姜淮划定的“实事求是”的框架内进行。
数日后,一部经由两部司官多次磋商、细则更为完善的《漕船修缮工料则例》正式成文,由工部堂官批准,颁布施行。
则例后面,还破天荒地附了一份详细的“适用说明”和“特例申报流程”。
新则例推行之初,自然仍有不少阳奉阴违或试探底线之举。
但姜淮毫不手软,亲自带着虞衡司的人和王员外郎引荐的几位刚正老吏,联合御史台派驻工部的巡查御史,突击检查了几处工场,拿着则例条文和实际记录一一核对,当场纠察了几起违规事件,依律处罚。
雷声不大,雨点却狠。
几次之后,各方都看清了这位新来的姜员外郎是动真格的,且手段老辣,背后似乎还有东宫和上官的默许支持。
虽然姜淮自己并未借势,但太子问稿之事早已悄然传开,引人遐想,风气为之一肃。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