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40章 皇帝的家宴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秦刚奉旨回京述职,顺便还押解上路了东南海事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的半年海贸税款,共计两千两百万贯。

    大宋在元佑年前,由于一味“反新党”原则,瞎打误撞地增设了好多处的市舶司,一年的海贸税收也曾创纪录地达到过二千万贯。但在绍圣年间,新党裁撤了大部分的市舶司后,海税一度下降到了一千两百万贯。

    而这次,东南海事院重新整合沿海各地的海贸才半年,在这次押解的海税中,仅仅是由自治之后的浡泥总督府主动缴纳的,就有足足六百万贯。远在海外的宋商,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大宋朝廷依旧还能承认他们宋民身份,并给予天朝的庇护与支持的感激之情。

    两千两百万贯的海税清单,已经早一步递送到了京城,再一次地令赵煦为此喜笑颜开。这样看来,自秦刚主持海事院之后,这首年的海税收入就要达到四千余贯,那么建中靖国元年,大宋将会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富足的一年,这点还不包括去年年底因为攻打浡泥而意外发的一笔横财呢!

    赵煦特旨,命宰相章惇代表自己,携百官由万胜门出城郊迎。

    万胜门为京城正西城门,民间称其为“得胜门”,此城门平时并不打开,只有在迎接得胜回朝的大将时才会正式开放。

    秦刚此时自明州乘海船至沧州的路线,再由东北方向而来,但却要为此专程绕到西门进城。皇帝特意如此的安排,便有嘉奖其海外作战的赫赫战功之意。

    万胜门外,此时彩帐层叠,威武的禁军分列守护四周。

    而因年前秦刚的丰盛缴获而频繁获得朝廷发钱福利的京城百姓,也闻讯自发前来迎候。

    自大宋立朝以来,除上次收复青唐后,极少有过开疆立邦的机会。而青唐开疆对老百姓的意义并不大,甚至多嘴之人还会抱怨如此一块苦寒之地,却是拖累了朝廷要付出不少的驻军开支。而那个京城中几乎没几个人能去过的南洋浡泥,不仅让京城里多出了各种奇珍异宝的交易,还让整个京城的百姓都过了一个满意的富足之年。

    所以,沿途百姓可不管朝廷并不希望提及“对浡泥城的事实占领”一事,而是站在道边,带着毫不掩饰的欣喜口气,激烈讨论着东南水师在休整之后,下一站应该再去打下一个什么样的自治总督府来。

    当秦刚的随行亲兵队旗帜在远方出现时,道旁的百姓都情不自禁地开始欢呼起来。

    彩帐最前方,宰相章惇站于官道当中,在他的身后是宫中代表老宦官梁从政。再后面,便是按照平常上朝顺序而站立的百官。

    对于今天以如此的礼仪来郊迎秦刚这样的一个当红的年轻官员,众人的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各不相同。

    只是如今皇帝的心思,又有谁敢当面违逆呢?

    秦刚一马当先,待到了看清章惇面目之时,便立即甩镫下马,单身快步向前,远远地便向章惇高声说道:“下官回京,不敢劳动章相公远迎!惭愧惭愧!”

    章惇却是高兴地哈哈大笑道:“秦巡使远下南洋,佑我宋商,扬我皇威。陛下令我等在此郊迎,以彰海事院众将士之熠熠之功!”

    章惇自拥护海事院开衙一事以来,已经显着地感受到皇帝对他信任的恢复,尤其还有秦刚明显对他释放的善意。

    有些事情,的确要经历了即使失去的风险后,才会深感到其可贵。

    在坚持“凡是旧党便绝对反对”的态度与优先保证自己手中主政的权力这两者之间,章惇果断地选择了后者。而且他还进一步地不断强化自己的心理暗示:蜀党并不代表旧党;黄庭坚、秦观、甚至再加上二苏,也未必就代表整个蜀党等等。

    于是,方才有了之前对于黄秦二人的第一步赦免、更有了今天他心甘情愿地带领百官前来郊迎秦刚的行为。

    秦刚走上前来,已经关注到立在章惇身后,手捧一块红缎包覆的托盘站立着的梁从政,便立即解下随身的仪剑,轻轻地放在托盘之上,然后便退后一步,冲着红色托盘躬身口宣:“臣、龙图阁待制、东南海事院巡阅使秦刚奉旨入京奏对,如仪解剑。”

    朝廷这次作了一番考虑,秦刚既非宰相也非执政,百官郊迎必须得符合礼制啊!想来想去,就找了个东南水师远征获胜的理由,依照大将回京的标准设仪。

    那么,秦刚则以远征大将的身份,要在城西的万胜门外解下佩剑,而他身后的亲兵们也随即在二十步开外下马解甲,将身上的刀剑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布囊之中、长枪也在枪头裹上布套,以此表示“非以兵戈惊扰圣驾”之意。

    这些都是提前一天赶去的礼部官员对他们进行过多次的排练。

    梁从政赶忙提起苍老却尖锐的嗓子道:“诏命赐酒!”

    秦刚则带领身后亲兵,躬身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章惇则是刻意地上前牵起秦刚的手,举止亲密地一起同行步入万胜门,这是向着此次前来的百官展示自己与秦刚的良好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秦刚走过那些或是谄媚、或是羡慕、或是友好的文武官员身边,当然也是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一张阴沉着的脸:御史中丞赵挺之。

    当然,借着须得给其一点面子的理由,秦刚还是稍稍停了一下脚步,双手向前虚虚一揖,道:“见过赵中丞。”

    赵挺之一楞,他没想到秦刚会单独给自己打招呼,脸上既想微笑一下,却又一时来不及变换表情,只得露出了一副极其古怪的神色,僵硬地回复:“秦龙制辛苦,本官有礼了!”

    “有礼!有礼!哈哈!”秦刚同样刻意地回应,便又若无其事与向其他人打招呼了。

    赵煦虽然没有自己亲自出迎,但他却找了个要为海宁郡王庆祝周岁生辰的理由,叫了几个重要的宗室,中午在后宫中摆下了两桌酒宴,这样便可以叫上刚进京的秦刚随即入宫赴宴了。

    “徐之啊!这可是皇家的家宴,也是后宫之中多传你有药师佛的因果,圣人【注:此指刘皇后,宋代称皇后为圣人,与称皇帝为官家而对应】特意向陛下请求,海宁郡王的生辰宴必须有你在才好。”章惇边走边说着。

    “药师佛?这是何由?”秦刚惊讶道。

    “哎!徐之你前有牛痘治天花之术,后又献上甘霖针之仙药,却一直坚持自己不通医术,如此这般,那也只有仙佛之说可以解释了!所以啊,”章惇先是摇摇头,又说道,“有些事情,也不必非得坚持否认,可能越否认出来的结果越离奇呢?”

    秦刚听得出章惇的话中另有所指,但也只能默默听着了。

    赵煦原本生性节俭,但是毕竟刘皇后给他生下了这个儿子,如今朝廷不管是内外库的钱袋子都算是鼓起来了,因此这一次的生辰宴虽然只是摆在后宫,规格与标准也是提高了不少。

    参加的人,有宫中的向太后、朱太妃、刘皇后以及王妹庆国长公主,而且还十分难得地叫来了自己的几个兄弟,九弟申王赵佖、十一弟端王赵佶、十二弟莘王赵俣以及十三弟简王赵似与十四弟睦王赵偲。

    赵煦自己的年龄就比秦刚小一岁,他的这五个王弟,最小的十四弟赵偲是去年二月出阁、五月才进封为睦王,这次倒也是十分难得地聚在一起。

    赵煦本来还有两个王姊,冀国长公主与潭国长公主,都已出嫁,此次便没能回来。

    秦刚进宫,席间也就端王赵佶与宗室代表里的楚国公赵令勔是熟悉的,此外便只有之前见过一面的刘皇后,其他人则都是第一次见面。

    宴前,向太后则将秦刚叫到了跟前,说了几句话,又提到此前曾见过了李清照,今天再来看秦刚,直夸两人确实称得上是才子配佳人、天生的一对。然后又说那日已赏过了李家小娘子,所以接下来,会在两人成婚的日子时,一定会叫人送去厚礼一份。

    秦刚连忙拜谢向太后的圣恩。

    一旁的朱太妃却是极其温和,也就简单地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而再跟着的刘皇后,自然也不会在太后太妃面前多表现什么,只是看向秦刚的眼神里,多有些刻意表现出来的友好表情。毕竟,她赖以升任为正宫的儿子,便就是托了这年轻臣子的养护之方与仙药治疗,这才健康地活到今天啊。

    不过,这顿家宴吃得并不轻松,不仅秦刚深感拘束,就连几位年轻的王爷,也都正襟端坐,举止谨慎,虽有赵煦的屡次开怀劝慰,但是谁也不敢在这种场合下失了礼数。

    秦刚却是悄悄地关注了一下那位申王,这才发现,传说中申王瞎了一只眼睛的说法并不准确,他只不过是眼神有些斜视罢了。而在今天的这种场合,申王更是刻意地双目低垂,不加注意的话,却是根本就看不出来。

    倒是赵佶,难得在这里见到秦刚,中间还找了个机会向他隔空示意敬酒。

    最后,便由皇后的侍女抱出了海宁郡王赵茂,大家都纷纷送上了各种的祝福,秦刚在关注到赵茂此时红润健康的脸色后,终于也能放心地随着众人齐声称颂。

    宴后,众人皆先后散去,赵煦终于能留下秦刚面谈了。

    “朝堂入对的规矩太多,为了早与秦卿说上话,却是累得你得辛苦参加这场酒宴了。”赵煦看得出方才吃饭时秦刚的吃力,所以带有歉意地开了口。

    “臣得蒙陛下看重,能为海宁郡王恭贺生辰,却是难得的圣宠与荣恩,哪里来的辛苦。”秦刚立即回道。

    赵煦摆了摆手,表示客气话到此可以了,接着便直入正题:“去年此时,卿为朕提出了‘出海’之策,此后又一手建成了东南海事衙门,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富国之举,已经明证于朝野;强兵之势,朕亦有所闻;仙药之说,更是于救治大哥性命之时如神迹降临,卿之功劳,实在可用‘居功至伟’四字形容!朕甚是欣慰啊!”

    秦刚却是并未被赵煦的这番赞颂而带偏了方向,而是开口提醒道:“臣当初所提之‘出海’一策,乃是有着所谓‘青蓝互补’之大局前提。出海为青色之补充,补的却是希望陛下施以严谨稳重之蓝色大计,亦是指向朝政大势的由红转蓝之趋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