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56章 出游(嵩山上篇)
    嵩山是五岳之“中岳”,位于登封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31″—34°35′53″、东经112°56′07″—113°11′32″,属秦岭山系东延余脉,东西绵亘近百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其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173米)与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组成,共72峰,是中原地区“汴洛两京、畿内名山”,素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美誉。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迹而闻名中外。嵩山的发展与形成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总体呈近东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组成。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把嵩山一分为三。

    嵩山岩石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低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嵩山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嵩山系由前震旦纪古老片岩、片麻岩及石英岩构成的断块褶皱山,所以山势陡峭,雄伟壮观,形成明显独特的构造侵蚀低中山之地貌。嵩山地形比较复杂,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小平原。嵩山的主体部分太室和少室,峰峦峥嵘,纯属山地面貌。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对嵩山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嵩山地壳运动经过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怀远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和新构造运动。

    中岳运动形成嵩山雏形,燕山运动确定嵩山基本格架经过风化剥蚀后形成今天的嵩山山体。中岳运动末期岩浆发生,形成岩浆入侵,同时又产生变质作用,使已形成的岩石又进一步变质,则形成复杂的变质岩系。

    嵩山经风化、侵蚀、溶蚀、沉积作用和改造、滑动、崩塌等作用。嵩山这些运动与作用的产物,被地质学家誉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嵩山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山。

    嵩山植被覆盖率达65,嵩山共有维管植物147科、643属、1540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36属、70种;裸子植物5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21科、598属、1460种。含30种以上的大科有菊科(50属、121种)、禾本科(61属、108种)、蔷薇科(27属、101种)、豆科(28属、72种)、十字花科(23属、44种)、毛莨科(11属、38种)、莎草科(9属、36种)、蓼科(4属、34种)等10科,约占本区植物总属数的40,总种数的42,是嵩山植物区系组成的优势科。

    用材植物中木本植物有338种,其中乔木141种,它们是组成山区森林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也是用材植物的主要资源。分布数量较多、蓄积量较大的主要有栓皮栎、麻栎、化香、短柄袍、槲栎、侧柏、洋槐、油松、栾树、黄檀子、鹅耳枥、大果榉、山槐等47种。

    野果植物中野生果树有89种。主要分布于蔷薇科、壳斗科、桑科、葡萄科、猕猴桃科、柿树科和胡颓子科。其中,野山楂、湖北山楂、板栗、河南海棠、欧李、伞花胡颓子、小果蔷薇分布广泛。

    观赏植物有316种。其中观赏蕨类植物43种,草本花卉92种,观赏乔木44种,观赏灌木98种,观赏藤本植物39种。在该区分布数量多、观赏价值大的有165种。如杜鹃、满山红、湖北海棠、山荆子、河南海棠、黄栌、白鹃梅、山梅花、珍珠梅、三裂绣线菊、络石、爬行卫矛、天目琼花、全裂翠雀、秦岭翠雀、华北耧斗菜、流苏树、紫丁香、玉铃花、千屈菜等。

    淀粉植物有94种。主要分布于禾本科、壳斗科、蓼科、百合科、天南星科和桑科。大多数植物的淀粉贮藏在果实和种子中,但拳参、何首乌、地榆、翻白草、葛以及百合科、天南星科植物的淀粉主要分布在块根之中。嵩山分布较为集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板栗、栓皮栎、麻栎、黄檀子、棠梨、河南海棠、地榆、蕨 、葛以及禾本科植物。

    嵩山药用植物有1046种(包括藻类、菌类及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全草类药用植物有龙牙草、茵陈蒿、藿香、薄荷、淫羊藿、马鞭草、益母草、泽兰、败酱等;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有拳参、地榆、半夏、天南星、桔梗、沙参、羊乳、党参等;皮类药用植物有杜仲、合欢皮、桑白皮、香加皮、地骨皮等;叶类药用植物有桑叶、侧柏叶、艾叶、罗布麻叶、大青叶、臭梧桐叶等;花类药用植物有芫花、二花、野菊、槐米等;果实及种子类药用植物有马兜铃、连翘、五味子、山楂、葶苈子、桃仁、酸枣仁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嵩山野生动物资源有草兔、刺猬、黄鼬、狗獾、大灵猫、大鲵(娃娃鱼)等兽类7种,黑鹳、草鹭、鸿雁、雕鸮、杜鹃、啄木鸟、野山鸡等鸟类30余种。

    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主要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对三教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白马寺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据《说嵩》记载,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

    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迹传教。由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这里首传禅宗,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其他佛寺有北魏会善寺、嵩岳寺、永泰寺、金清凉寺等等。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宋真宗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着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如北魏寇谦之,唐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代邱长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

    嵩山道教建筑、石阙等有很高的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历代均有重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的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

    嵩阳书院、崇福宫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等着名儒学大家活动过的地方。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康熙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她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到嵩阳书院一游,就可以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切的认识。

    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周公、隐居于箕山的许由、巢父、伯益,虽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

    太室山巅“睡女娲”的神话传说出自《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况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那么女娲为何要补天呢?《论衡·谈天篇》中是这样记述的:“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之言也。”

    九龙圣母的传说源自嵩山太室最高峰峻极峰西北有一山峰,叫华盖峰。传说黄帝曾经来游,并拜华盖为师,制订历法。

    华盖,传为居住在那个峰上的一个能人。因为他经常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着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有很大帮助,所以远近闻名。后来,人们根据天文四象中天宫华盖星名,就叫他居住的山峰叫华盖峰。

    黄帝打败蚩尤以后,为了部族人民的生活,为了在炎帝教人种植五谷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他亲自率领大臣登上嵩山拜访华盖。当时山上树木茂密,狼虫虎豹很多。他们一边用弓箭扎枪驱逐野兽开路前进,一边互相呼喊在林中采集各种果实。他们往返周转好多峰峦沟壑,最后找到了华盖老人。那是个鹤发童颜的一百多岁的老人,非常健谈,听说黄帝到来,不胜荣幸之至,把长期观察到的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政和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并说到它们和人们生活,以及植物生长的关系。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插话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让随去的大臣苍颉将重要的都记下来。华盖老人非常高兴,黄帝也非常满意,再三拜谢,下山而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