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4章 赤缨枪(14)
    杜若谦坐在正厅主位旁的梨花木椅上,身旁的小厮刚为他递上一碟桂花糕,又斟满了热茶。

    赵家人也陪笑着上前恭维:“杜大人真是体恤百姓,亲自留下陪我们守夜,有您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这桂花糕是府里厨子今早刚做的,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杜若谦笑着摆手,拿起一块桂花糕,语气温和:“大家不必多礼,保护百姓本就是本官的职责。”

    程庭芜站在厅侧,看着眼前的互动,目光却不经意间被正厅角落的一物吸引。

    那是一把竖立在木架上的赤缨枪,枪杆通体黝黑,泛着陈旧的光泽,枪头虽顿,却能看出曾经锋利的轮廓。

    红色缨穗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一股威严,与正厅内的桌椅陈设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她心中好奇,便走上前,指着那把赤缨枪问道:“为何要在正厅摆放一把兵器?这赤缨枪看着年代久远,似乎并非寻常摆件。”

    杜若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眼中多了几分了然,笑着解释:“程姑娘是外地来的,或许不太清楚赵家的过往。”

    “这赵家先祖,可是前朝赫赫有名的名将赵平威啊。”

    “赵平威?”程庭芜微微一怔,这个名字她似乎听过,却记不太清具体事迹。

    随后在赵家人的口述中,大家逐渐了解了曾经的那段岁月往事。

    赵家先祖乃是启朝末年至大昭朝开国时期的名将。

    彼时启朝末年天下大乱,盗匪占山为王、四处劫掠,北边蛮族更趁朝局动荡举兵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兖州百姓深陷水火,死的死、逃的逃,日子苦不堪言。

    赵家先祖赵平威本是乡野间的猎户,眼见乡亲们遭此劫难,实在无法坐视不理,便召集了几十个身强体壮的乡勇,揭竿而起,踏上了护民之路。

    赵平威不仅拳脚功夫过硬,领兵作战更极具章法。

    他深知乡勇人数有限,硬拼绝非蛮族对手,便采取游击战术,专挑蛮族的小股部队下手,利用山林地形做掩护,打完就撤,从不恋战。

    几次伏击下来,竟让蛮族心生忌惮,再也不敢轻易进山骚扰百姓,初步稳住了局势。

    随着先祖的威名逐渐传开,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此后,他便带着这支由百姓组成的队伍,先后镇守兖州、攻打青州、夺取徐州,一路浴血奋战。

    硬生生将南下的蛮族赶回了北方老家,成功护住了兖、青、徐三州百姓的性命。

    彼时启朝皇帝早已自顾不暇,无力掌控地方局势,若不是先祖挺身而出,兖昌一带恐怕早已沦为蛮族的地盘,百姓的境遇更是不堪设想。

    后来大昭朝太祖皇帝起兵反启,一路扫平各路群雄,势力不断壮大。

    赵平威在与太祖的接触中,见其为人仁厚,远非启朝昏庸皇帝可比,深知太祖是能终结乱世、安定天下的明主,便毅然带着麾下全部兵马归顺太祖。

    在此后的岁月里,赵平威又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历经大小战役上百场。

    每次作战,他手中的赤缨枪都冲在最前面,枪尖上的鲜血几乎从未干涸,为大昭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等到天下平定,大昭朝定都豫京,太祖感念赵平威的功绩,欲封他为镇国将军,让他留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

    然而赵平威却婉言拒绝了这份殊荣,说自己这辈子最记挂的始终是家乡的百姓,只愿回到兖昌,继续守护这方水土与父老乡亲。

    太祖见他心意已决,深知无法强求,便赐下良田千亩,准许他返回兖昌养老。

    为感念他的恩德,当地百姓自发在城外为他修建了生祠,每逢年过节都会前往祭拜,香火多年来从未断绝。

    众人此刻所见的这柄赤缨枪,便是赵平威从启朝末年一直用到大昭朝开国的随身兵器。

    枪头由玄铁制成,坚硬锋利,枪杆则先后更换过三次,最后一次选用的是南疆的阴沉木,材质坚韧,水火不侵。

    这么多年过去,启朝早已成为史书上的过往,赵家也从当年赫赫有名的军功世家逐渐转变为寻常乡绅,但这柄赤缨枪却始终被妥善保存在府中。

    赵平威临终前特意留下嘱咐,要将这柄枪摆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

    既是让后世子孙牢记,赵家的根脉是护国安民的热血与担当,也是时刻提醒后人,莫要忘记当年乱世之中,祖辈是如何凭着这杆枪、这份信念,守住一方安宁的。

    程庭芜听完这段往事,再看向正厅中那柄赤缨枪时,眼神里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敬意,由衷赞叹道。

    “原来如此!赵将军真是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这柄赤缨枪能完整保存至今,也算是一段难得的佳话了。”

    听到程庭芜的夸赞,正厅内的赵家人脸上均浮现出难以掩饰的骄傲神色。

    其实,赵家后辈也曾在暗地里对先祖的选择心存埋怨。

    当年太祖皇帝欲封先祖为镇国将军,让其留京享受荣华富贵,可先祖却执意返回兖昌,这份固执让人十分不解。

    觉得先祖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自寻辛苦,但随着时间推移,赵家人逐渐明白先祖的心意。

    百姓提及先祖时的敬重、城外生祠常年不断的香火,都让他们懂得,先祖用热血换来的护国安民荣光,远比任何荣华富贵都珍贵。

    即便赵家如今已从军功世家沦为寻常乡绅,算不上大富大贵,却因先祖的名声在兖昌城拥有不俗地位。

    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会给予赵家几分薄面,日常办事也少了许多麻烦。

    这份体面,始终是家族的骄傲。

    在众人沉浸于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此前因命案产生的恐慌渐渐消散时,正厅中央显眼处的赤缨枪悄然出现异动。

    枪杆上的红缨轻轻颤动,仿佛被无形之风拂过,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声响。

    这异动太过细微,瞬间被众人的交谈声淹没,守在附近的高文州也未察觉。

    唯有程庭芜怀中的溯灵罗盘,在那一瞬间微微颤动,红色指针极轻地偏向赤缨枪方向,却又迅速恢复平静,如同错觉。

    《渡执录》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渡执录请大家收藏:渡执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渡执录》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渡执录请大家收藏:渡执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