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89章 盛世百年压舱石,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这样的目的,还是为了在讲述论点的时候,获得文臣武将的好感。

    毕竟夸对方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也是能够花费最小代价,获得对方好感的方式之一。

    为什么放着不用?

    其实日常生活中,若是养成夸人的习惯,不仅能与周围人相处的非常和谐,更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好人缘。

    陈羽慷慨激昂的言论一出,勋贵武将队列,各个面露笑颜。

    有的脑海中开始追忆跟随着永乐帝一起,在靖难当中浴血奋战的场面。

    还有的人,是从洪武遗留下来的老将。

    他们也不由陷入到在洪武之时,与元军作战的波澜壮阔。

    一时间,勋贵武将心中开始热血上涌。

    说实话,打天下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他们这些勋贵武将的勇猛,但随着和平时期到来,武将的声音渐渐沉寂下去。

    没办法,打天下他们是一把好手,可在这和平年代,治理国家,那就轮到文官的天下了。

    这种属性,也使得文武双方千百年以来,互相不对付。

    而陈羽用他那魁星的身份,说出来了这样一番对于武将功绩的肯定与夸耀,可以说直接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不少武将换上好感眼镜,重新打量着站在份奉天殿上,侃侃而谈的俊朗少年,眼中的赞赏之色,毫不掩饰。

    别看这位大明永乐一朝的魁星,年纪轻轻,看上去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人生阅历也不多。

    但说出来的话,却比那些文官讨喜多了。

    而且讲述的事实,也没有添油加醋。

    建文一朝倒行逆施,洪武一朝反对暴元,其中军队的数量固然重要。

    可若是没有他们这一帮勋贵武将,这些能够带兵打仗的善战之人,大明能是现在的样子吗?

    陈羽这次在夸赞对方的同时,抛出自己的论点,不得不说效果很显着,成功的将在场的勋贵武将折服。

    这种理论,可以说是辩论赛中的高级辩法了。

    论点抛出来之后,无需勋贵武将接受。

    因为这是事实,而事实胜于雄辩。

    若是这个时候有勋贵武将站出来反对,那不是打全体勋贵武将的脸,打你自己的脸。

    这种人要么是居心不良,要么就是脑子不好使。

    而陈羽相信,能够站在大殿之上的,脑子应该没有不好使的。

    若是有,估计早早的就脑袋搬家了。

    哪里还会等到这个时候来质疑自己。

    ……

    勋贵武将那边被夸的面露喜色,文官队列呢?

    一个个也是心花怒放!

    他们个个都认为,陈羽目光如炬。

    看待问题就是全面,懂得他们这些文官在朝中呕心沥血,帮助那些勋贵武将收拾烂摊子。

    这种认同与夸赞,不是他们文官之间的互吹互捧,而是一个刚刚入仕第二天的魁星,所代表着民间的声音。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更加的真实,有感觉!

    陈羽是个了不得的明白人啊!

    他们这些文官世家的子弟,大抵从未细想过家族中那些掌权的先辈,是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付出多少旁人难及的心血,又啃下多少卷帙浩繁的圣贤典籍,才挣得如今这门楣与地位。

    可他们自出生起,便裹在现成的富贵里。

    仿佛这份尊荣本就与生俱来。

    启蒙时有名师手把手教导;稍长便能凭家族势力踏入国子监这座官场捷径;到最后,长辈更是早为他们打通关节;

    让他们无需经历寒窗苦读的煎熬、无需尝遍基层历练的艰辛,便能轻松在朝中谋个闲职,或是在地方占个安稳官位。

    这般一路铺就的坦途,早已磨平了他们对先辈呕心沥血的敬畏,更让他们忘了这份家业背后藏着多少不易。

    同样是年轻后辈,陈羽这个年轻人,却偏偏能让在场的文官们生出一种‘被读懂’的触动。

    他们认为陈羽或许没有世家子弟的先天优势,却更懂这份仕途的重量,更能共情他们曾走过的艰辛。

    这份通透,反倒比那些养尊处优的世家子更显难得。

    唉!

    陈羽咋就不是自家弟子!

    但不得不说,像陈羽这样的卓越青年,写出这种奏疏,并在永乐一朝的首届恩科中取得那样的成绩,也合乎情理了。

    无数文官对着陈羽默默的点了点头,心中更是毫不吝啬的赞赏。

    他们好像有些理解陛下为什么让陈羽参加常会了,陈羽的优异,使得内阁的身份不匹配。

    看来若他们猜测不出错的话,再过他个三四十年,给陈羽一点成长时间,此子很有可能成为朝中的一方正二品大员。

    成为某一部门的领军人物。

    朝堂上的文官,根据陈羽到目前为止的表现,与陛下对于陈羽的态度,仿佛已经看见了陈羽的将来。

    当然,他们所能想到陈羽能够坐到的最高位置,无外乎正二品大员。

    毕竟眼前朝中的势力是这样分布的。

    根本不会联想到,内阁会发展成巨无霸一样,力压朝中各个部门之上的存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其中的内阁首辅,更是会有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特权!

    ……

    大殿之上,

    那些对于陈羽第一次见面,并且不熟悉的人,都对陈羽今日的表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朱棣等几个跟陈羽相熟的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虽然早就知道陈羽的才华,放眼古今都是一绝。

    可是没想到陈兄弟今日第一次参加常会,不仅没有丝毫怯场,而且还能做到自始至终掌握着演讲节奏。

    并且在这演讲当中,还能不断收获满朝文武的好感,甚至说的朱棣都深感触动。

    朱棣虽是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但细究起来,他与开国之君洪武帝的境遇,其实相差无几。

    想当年,

    他发动靖难之役,历经数年征战才定鼎天下;而洪武帝当年也是先驱逐元军,再与各路起义军浴血厮杀,才打下大明江山。

    两位帝王,都是凭着手握兵权、兼具文韬武略的真本事,一步步登上了皇位。

    期间的艰辛与铁血,本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更何况,

    建文那个小昏君,早就被一群文官忽悠得没了主见,连杀藩这种极易动摇国本的政令都敢贸然颁布。

    若是真让那个小混蛋稳坐皇位、掌稳大权,假以时日,还不知会把洪武帝辛苦创下的大明基业,折腾成什么模样。

    按陈兄弟这番话来讲,我朱棣今日之举,根本不是什么篡逆。

    而是实打实的拨乱反正!

    是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安定天下百姓的正义之举。

    即便过程中满是无奈,也绝无半分错处。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说得好啊!

    ……

    陈羽站在奉天殿中央,整个人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君子风骨。

    他在感受到来自文武官员的期许目光后,心中隐隐有些得意之情。

    有一说一,刚刚那一番演讲,他可是声情并茂,投入了真感情。

    最开始,他确实是为了让在场的大臣尽可能的支持他的论点,所以昨日的草稿中,才有了夸赞并肯定他们功绩的那一部分。

    可是没想到,说到后面,他整个人开始有些触动,情绪也因为场地的不同,面对的人群不对,开始被调动起来。

    他真真切切的在演说的过程中,将自己带入到了勋贵武将在前线热血奋战的场景,也带入了文臣在后方殚精竭虑的场景。

    正是这般将两种角色的艰辛与赤诚,都揉进话语里的真情实意,一下子便戳中了在场众人的心弦。

    不出意外地引起了满堂共鸣。

    众所周知,能够引发情绪的演说,必定是成功的演说。

    这足以说明,到现在为止的所有铺垫,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那么后面再提出教育方面的改革,应该不会遭到那么强烈的反对了。

    陈羽这次停顿的时间,比之前的都要长。

    将近一分钟。

    一个是让在场的文臣武将消化一下,还有一个就是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在调整状态的同时,脑海中快速回忆着昨日打的草稿内容。

    毕竟脱稿演讲的难度,跟读稿演讲,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更何况给陈羽脱稿准备的时间,也就昨晚的几个时辰。

    因此在他演讲的过程中,当然不可能是跟草稿上面的一字不差。

    意思在就行。

    没记住的部分,临场发挥。

    陈羽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以当场文武百官的事例举证,就是想要让大家清楚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培育人才的最佳手段,就是教育!”

    “在大殿之上的众位上官,我相信你们能够参加此次常会,是因为你们参与了对大明国家的建设,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你们是人才,是能够建设国家的人才!”

    “而你们成为人才的这个过程,我相信应该都受到过教育!”

    “倘若出生在士大夫家中,那自不用多说,到了启蒙的年龄,家中便会安排先生,为你们讲述知识与本领;武将亦是如此,出生之后,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家父亲,开始学习兵书、行军作战!”

    “但对于寒门,甚至条件更差的人,他们连书都读不起,就更不要说请老师了,那么这类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是教育,而是阅历,是随着成长当中遇到的经历,不断摸爬滚打,才能在其中领悟知识。”

    “在元末的时候,洪武帝一方的将领,有几人小时候读过兵书,学习过行军打仗的本领,不都是在一场场战役当中,成长起来。”

    “因此,若想培育出真正能为国家担当、为社稷效力的可用之才,关键在于找到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我将这些路径归纳为两类:

    其一,依托系统的教育。通过传授经世致用的知识、打磨安邦济民的本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根基,让他们明事理、知法度,具备服务国家的理论素养;

    其二,依靠扎实的实践锻炼。让他们亲身参与到一件又一件具体事务中,在其中摸索规律、感悟真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