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07章 完美落幕
    他们可以怕吃苦,可以在接下来大学包吃包住高教育的大学当中享乐,可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成绩不会说谎。

    更加不会陪你演戏。

    此时现场非常的安静,连窃窃私语的声音都没有。

    不管是商贾子弟还是寒门子弟,又或者是一众官员,全部都聚精会神的看着陈羽,等待着这位监丞接下来的警醒之语。

    陈羽等到现场全部安静下来之后,这才在讲台上踱了几步后,继续说道:

    “我知道,你们听了我方才说的话,心中感觉有些不舒服,甚至憋着一口气。”

    “但我作为大学的监丞,有些话必须要说。监丞的职责是其一,还有一个就是我在台上看见台下的一众学子,眼中有着对未来的浓浓憧憬!”

    “有憧憬是好事,有了憧憬才能在学习上有动力,你们在学习上有动力才能距离成功更进一步。”

    “大学作为学府,突出的就是一个学,但凡在大学内愿意刻苦拼搏的人,大学全体官员,上到祭酒下到我这个监丞,包括大学里面的所有老师,先生,都将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知识传授给你们。”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们愿意学,那么大学里面的所有知识,任君取用!谁敢阻碍你们学习,我陈某人,第一个不同意!”

    可以看出,陈羽在演讲上有些天赋,懂得语调什么时候该高,什么时候该低,起到一个起伏的效果。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听众的情绪,不至于听起来打瞌睡。

    在陈羽的再次激励下,众学子的热情又被调动了起来。

    陈羽看着台下一双双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干劲的学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学入学的第一批学子,将在这里完成深造,同时也是自己推动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与参与者。

    毕竟任何改革都离不开先进的思想。

    而思想的来源,则是教育的传播。

    陈羽希望台下这一众学子当中,能够有一部分在接受先进思想的情况下,步入朝廷,为将来他的巨大改革献上一份力。

    陈羽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诸位学子,我要讲的就是这么多了,若是想要在大学里面努力学习、埋头拼搏,那么刚刚说的那些已经够用了;若是有人就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步入大学,那么我哪怕是在这里说上三天三夜也是白搭。”

    “最后,我就送给诸位学子几句诗,作为结束。”

    话落,全场再次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

    陈羽方才讲的简单易懂,充满着思考,他们受益匪浅。

    对于陈羽演讲结束,自然要捧场。

    更何况陈羽还打算作几句诗,以此来结束此次演讲。

    陈羽的文章、策论,众人在恩科当中,已经见识过了。

    无人能及!

    那么不知拥有如此才识的人,做出来的诗,该是何种的牛逼。

    众人猜测,在这种情况下,陈羽大概率是要做与劝学相关的诗,用来激励众人。

    因此,一众学子与官员,都期待的很。

    其中最为期待的当属李志刚了。

    他本身在诗文上的造诣,放在大明都是能够排的上号的,所以对于诗文的赏析能力自然也是极高。

    但以他的阅历,能够入的了眼的诗文已经不多了。

    可他对于陈羽接下来的劝学诗,充满了期待。

    他预感陈老弟会在诗文上,让他大吃一惊。

    在所有人的期待下,陈羽缓缓开口说道: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第一句诗,希望你们能够明白书卷是你们有情有义的故人,而不是眼不见心不烦的敌人!”

    第一句诗一出来,全场哗然。

    故人一词意味着熟悉、信赖、无需客套的默契,更暗含久处不厌的深厚情谊。

    而对于读书人来说,故人相见往往伴随倾诉、慰藉与共鸣,陈羽将这种人际间的情感迁移到书上,瞬间让冰冷的文字载体有了温度与性情。

    它不再是供人查阅的工具,而是能感知书生的晨昏作息、理解书生的忧乐心绪的知己;读书也不再是单向的汲取知识,而是双向的相亲,如同与故人朝夕相伴,忧时共叹、乐时同喜,物我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人与书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这种比喻避开了书是阶梯、书是明灯等功利性,转而从情感陪伴切入,更贴近普通人读书时的心灵体验,极易引发共鸣。

    整句诗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晨昏与忧乐两个日常维度,却精准捕捉了读书融入生命的状态。

    晨昏:覆盖了一天的完整时间,清晨到黄昏,暗示读书不是偶尔的消遣,而是如吃饭、呼吸般的日常习惯。

    它不挑剔时间,晨光中可展卷,暮色里可伴读,这种随时在场的陪伴感,恰是故人特质的延伸;

    忧乐:囊括了人生的核心情绪,忧愁与喜乐,点明了书籍的精神价值,得意时,书是益友,提醒人保持清醒,乐时相亲,不致沉迷;失意时,书是良伴,给予人慰藉与力量,忧时相亲,可解心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羽没有说读书能明理、读书可成才,而是通过晨昏的时间跨度与忧乐的情感跨度,让书的重要性自然浮现。

    它不是外在的工具,而是内在的精神伴侣,贯穿生命的每一个片段。

    短短一句诗让全体学子官员,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都在琢磨其中的哲理与深意。

    李志刚也是如此。

    实话实说,陈羽做出的这首诗,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诗文了。

    果然,陈兄弟在经史子集上拥有那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文上肯定差不了。

    对于陈羽上台演讲的事,其他的官员与学子有可能不清楚,以为是提前就安排好的,但李志刚可明白的很。

    这件事情完全就是他临时说的。

    从当时陈羽诧异的神情也可以判断出来,对方提前不知情。

    这可以说明,陈羽这一句诗,是现场临时所想。

    而这前前后后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若是从陈羽上台到现在开始算的话,也才十分钟不到。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样一句好诗。

    完全可以称得上才思敏捷,在诗文一道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不对,

    陈老弟不仅是临场发挥,更是在临场发挥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如此契合学习主题的诗,这恐怕已经不能用才思敏捷来形容来。

    恐怕要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厉害。

    想到这,李志刚心中突然有些痒痒的,想要跟他的陈老弟好好的切磋一下诗文。

    只不过他明白,现在不是时候,恐怕要等到私下里了。

    李志刚对着坐在不远处的刀笔吏招了招手,那名刀笔吏急忙一路小跑,来到李志刚跟前听候发落。

    李志刚道:“你现在立刻、马上去准备一份纸笔,送到讲台上的陈监丞手中,请他在念诗的时候,一同写在墨宝上。”

    “这种劝学类型造诣极高的诗,等到开学大典结束之后,我打算将其张贴在大学门口,勉励每天进出的学子!”

    刀笔吏听后,当即明白了领导的意思。

    急忙快速对着他的同伴招手,随后二人急忙将他们的家伙事拿了出来,送上演讲台。

    当然,这两位刀笔吏还是很有眼力见的,为了让陈羽书写方便,纸笔送上去之后,又抬上去了一张桌子。

    陈羽听着两名刀笔吏的讲述,立马明白了李志刚想要干什么。

    两名刀笔吏完事下去之后,陈羽指着纸笔与说道:

    “李祭酒刚刚放话,若是让我将待会做的诗句记录下来,那我就要在这演讲台上,班门弄斧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我的才华有多么厉害,只是希望诸位能够从我做的诗句当中,有所感悟、有所激励。”

    说完,陈羽拿起毛笔,饱蘸浓墨,手腕轻悬于铺展的素笺之上。

    笔锋落纸的刹那,墨痕便如流云般舒卷开来 ,起笔时若龙跳天门,笔力藏而不露,墨色浓淡间似有温润玉泽;行笔处如虎卧凤阙,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笔似万岁枯藤,撇捺舒展如兰叶拂风,转折处又带着折钗股的韧劲,不疾不徐间尽显从容。

    不过片刻,一句诗已跃然纸上,字迹非但没有半分仓促,反倒透着气韵。

    写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之后,陈羽一边说着,一边写到第二句诗: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直白浅近道破了读书人的价值路径与时代逻辑。

    众人被这简单直白的意思,搞的有些懵。

    可细细品味起来,才发觉其中的好。

    其中的好,有以下几点:

    一、以‘因果对’破题,直白中见力道诗句采用“不因……那得……”的因果复句结构,前半句“因”是“书万卷”,后半句“果”是“近君王”,形成极强的逻辑闭环。

    这种直白的因果关系,没有丝毫隐晦,却恰恰戳中了古代“读书人”阶层的核心追求,“读书”是手段,“致君尧舜”是目标。

    在儒学中,咏“读书”的句子多偏向抒情、为民为国,而此句却直接将“读书”与“近君”的现实关联点破,剥离了文人含蓄的抒情外衣,露出学而优则仕的本质。

    这种不绕弯子的表达,反而让诗句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是对千百年来书生命运的一句精准总结,朴素却深刻。

    二、以小意象载大时代,浓缩阶层困境与希望书万卷是极小的意象,不过是案头堆叠的典籍,却承载了读书人跨越阶层的全部希望;近君王则是极大的目标,意味着进入权力核心、实现政治抱负,是寒门阶层最高价值的体现。

    在科举制度下,书万卷是书生唯一的敲门砖:寒门子弟若无家世背景,唯有通过苦读圣贤书,才能通过科举获得近君王的资格,进而改变个人与家族的命运。

    诗句看似在说读书能接近君王,实则暗含着对时代规则的无奈与认同,它既写出了读书人的希望,有路径可走,也道尽了困境,路径唯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