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抗大分校延安星火照江淮
皖南,南陵。鄂皖苏军区指挥部内,油灯昏黄。
王林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再次扫过那份他自己拟定的《关于筹办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鄂皖苏分校的初步方案》。纸张已被摩挲得有些发软,其中“师资短缺”与“政工干部匮乏”两行字下,墨迹尤深,几乎要透纸背。
军事教员不成问题。李云龙这些打老了仗的旅团长,哪个不能上去讲几堂战术课?炮兵的刘根胜、侦察的张红土,甚至骑兵的沙马尔格,都有独到的实战经验可传授。但文化教员,尤其是能系统讲授政治理论、历史地理、乃至基础科学的知识分子,在整个军区都是凤毛麟角。部队里的干部,包括许多团级指挥员,大多是通过战斗间隙的夜校才脱了盲,能写家书、看懂命令已属不易,要他们理解并传授更深层的理论,着实困难。而根据地建设、部队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大量有理论素养、有实践经验的团级以上政工干部,这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不能等了。”王林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根据地要巩固,部队要发展,人才是根本。这所抗大分校必须尽快办起来,而且要办出水平。他转向一旁正在整理文件的政委王光道和参谋长钟光邦。
“政委,参谋长,”他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人才的问题,靠我们自己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我的意见,立刻向中央和抗大总校发报,请求支援。”
王光道推了推眼镜,神色凝重:“确实是最快的办法。只是,延安那边如今各处都缺干部,不知能否抽调得出。”
“把我们的困难说清楚,要具体。”王林拿起笔,略一思索,便开始口述电文,钟光邦迅速记录。
“……我部筹建抗大鄂皖苏分校,旨在为军区部队培养军政骨干。然当前面临两大紧迫困难:其一,极度缺乏具备系统理论修养与文化知识之教员,现有部队干部文化水平亟待提高,难以胜任深层理论教学;其二,团级以上政治工作干部严重短缺,制约根据地巩固与部队政治工作开展。恳请中央、总校火速支援:一、文化教员若干,需理论扎实,文化水平高;二、团级以上优秀政工干部十名左右。以上干部,请予调派,以解燃眉之急,加速分校建设,巩固华中抗战根基。王林。”
电文不长,但诉求清晰具体。王林接过看了一遍,点了点头:“立刻发出,加密,最高优先级。”
“是!”钟光邦拿起电文,快步走向通讯处。
油灯下,王林和王光道相视无言,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期待与一丝不安。这封电报,如同投入延河的一块石子,不知能激起怎样的涟漪。
陕北,延安。
电报经过译电,很快被呈送到抗大总校负责人以及中央领导的案头。
一位首长拿着电文,对身旁的同志笑道:“看看,王林这小子,又在将我们的军了。打下合肥,得了那么多硬家伙,现在伸手向我们要‘软’人才了。”
虽是玩笑话,但语气中充满赞赏。另一位首长接过电文仔细看着:“文化教员,团级政工干部……他提得很具体,也很实在。这说明他是真想干事,真要办好这所分校,不是摆样子。”
“鄂皖苏军区是我们插在华中敌后的一把尖刀,位置关键,作用重大。王林同志眼光长远,知道办学校、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这个忙,我们必须帮,而且要全力帮!”第一位首长斩钉截铁地说。
“确实如此。根据地建设,没有大批有文化的干部不行;部队政治工作,没有经验丰富的骨干也不行。王林那边刚打开局面,百废待兴,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很快,一道指令从中央发出:全力满足鄂皖苏军区的请求,以最快速度选派得力干部和教员支援!
抗大总校立刻行动起来。从各队学员中精心挑选出二十名理论功底好、文化素养高、表现优异的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平津沪等大城市,或原是进步学生,或已有一定工作经验,被革命浪潮吸引来到延安。他们不仅学习刻苦,政治上也十分坚定。
负责带队的,是其中尤为出类拔萃的学员赵刚。他原是北平的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抗大学习期间表现出极强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冷静稳重,原则性强。
同时,中央组织部也从各机关、部队中,紧急遴选了十名经验丰富的团级政治工作干部。这些同志大多经历过长征或长期地下工作的考验,做群众工作、部队政治工作都是一把好手,实战经验丰富。
两拨人合兵一处,共三十人,组成一支特殊的支援队伍。临行前,抗大负责人和中央组织部领导亲自为他们送行。
“同志们,你们的任务很重要,也很光荣!”首长语重心长,“鄂皖苏军区是我们党在华中重要的战略支点,139师的同志在那里打了许多胜仗,打开了局面。但现在,他们急需文化知识和政治工作的火种。你们就是中央派去的火种!到了那里,要服从王林、王光道同志的领导,发扬延安精神,克服困难,把抗大分校办好,把根据地的党政工作做好!”
赵刚代表全体人员表态:“请中央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尽快适应环境,努力工作,把延安学到的东西,全部用到鄂皖苏根据地的建设中去!”
没有过多的仪式,这支精干的队伍很快便收拾行装,在交通员的引导下,离开延安,向着遥远的华中敌后,踏上了艰险的征途。
数日后,皖南军区指挥部。
王林几乎是抢过钟光邦手中的电译稿,快速浏览着延安的回电。他的目光越来越亮,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来,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
“好!太好了!”他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对王光道和钟光邦说,“中央同意了!抗大总校选了二十名文化水平高的优秀学员,由一位叫赵刚的同志带队!另外,还给我们派了十名经验丰富的团级政工干部!正在来的路上!”
王光道长舒一口气,脸上也漾开了笑容:“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中央太支持我们了!”
“是啊,”钟光邦也感慨道,“有了这批骨干,我们的分校和根据地建设工作,就好开展多了。”
王林拿着电文,来回踱了几步,心情激荡,如释重负。他仿佛已经看到,在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下,分校顺利开学,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干部们的理论水平逐步提高,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蒸蒸日上……
片刻之后,他停下脚步,眼神恢复了平时的锐利与冷静,开始下达一连串的命令:
“政委,你亲自负责这件事!立刻组织一个精干的接待小组,带上警卫部队,确保这批同志沿途的安全,尤其是过封锁线的时候,绝不能出任何岔子!要像接宝贝一样把他们平安接回来!”
“是!我亲自安排!”王光道郑重应道。
“参谋长,你负责筹备工作。这批同志一到,立刻安排见面会。同时,加快分校的校舍选址和修缮工作,教材、教具也要尽快准备起来。告诉李云龙、丁伟他们,都给我把看家的实战经验总结好,准备上台当老师!文化理论课,就交给这些延安来的秀才们!”
“明白!校舍初步选了几个地方,等赵刚同志他们到了,可以一起看看定下来。”钟光邦点头记下。
“还有,”王林补充道,“那十位团级政工干部,先不急着全部分配下去。请政委先和他们逐一谈话,了解每个人的特长和经历,然后根据各军分区、各部队的实际需要,再统筹安排,一定要人尽其才!”
“好!这样安排最稳妥。”王光道表示赞同。
命令迅速下达,整个军区指挥部如同上紧的发条,高效运转起来。王林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秋清冷的空气涌入,带着山野的气息。他极目远眺,层峦叠嶂的皖南山区在晨曦中展现出雄浑的轮廓。
他知道,这批来自延安的星火,即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燃起照亮华中抗战未来的熊熊火焰。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期待。抗大鄂皖苏分校,必将成为培育华中抗战骨干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