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16无人作战与生态反恐的双重突破
    正月初十,王玲小组在智慧反恐指挥体系全面落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反恐无人作战战术”的深化研发。办公室的电子沙盘升级为全息投影模式,无人机、无人车的三维模型在虚拟街巷中实时演示战术动作。林薇将《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攻城具篇》中“巢车望敌、冲车破障”的记载投屏在墙面:“古代攻城依赖特制器械实现‘非接触作战’,这与现代无人作战的理念不谋而合。咱们可以借鉴‘巢车’的侦查功能,强化无人机的高空视野;参考‘冲车’的破障作用,为无人车加装模块化攻坚装备,实现‘察打一体’。”

    赵阳操控全息沙盘,展示出“无人机蜂群+无人车集群”的协同战术:“《孙膑兵法·十阵》中的‘锥行之阵’锐不可当,咱们将12架侦查无人机组成‘前锥阵’,负责探查敌方布防;20架攻击无人机组成‘侧翼阵’,携带非致命武器;4辆无人车组成‘中坚阵’,搭载破障工具和救援设备,三者形成‘侦、扰、攻、援’的完整链条。”他顿了顿,补充道:“但现有战术对复杂地形的适配性不足,比如山林地区树木茂密,无人机容易撞障;泥泞路段会限制无人车通行,这就需要借鉴古代‘因地制宜’的阵法变通思路。”

    陈凯打开“无人作战指挥子系统”的升级界面,指着新研发的“地形自适应模块”:“我参考《武经总要》中‘山林用步、平原用车’的兵种搭配逻辑,设计了‘设备动态编组’功能。系统检测到山林地形时,自动减少大型无人车数量,增加小型无人机和履带式侦察机器人;遇到城市巷战,优先调度轮式无人车和垂直起降无人机,确保装备适配环境。”他还演示了“仿生伪装功能”,无人机可模拟鸟类飞行轨迹,无人车能切换成“快递车”“环卫车”外形,就像古代的“诈兵”,隐蔽接近目标。

    王玲抚摸着落在全息沙盘边缘的黑龙,它正盯着盘旋的无人机模型。“无人作战不仅要‘胜’,更要‘仁’,”她引用《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的理念,“咱们的无人装备必须以‘制服’为首要目标,避免致命伤害。可以在攻击无人机上加装声波驱散装置、电击网,无人车配备麻醉注射枪,同时加入‘平民识别系统’,通过AI识别老人、儿童等非目标人员,自动停止攻击动作。”她强调:“还要建立‘人机协同权限机制’,无人机锁定目标后需人工确认才能发动攻击,防止系统误判造成误伤,这就像古代‘将令在前,士卒在后’的约束逻辑。”

    分工进一步细化:林薇负责挖掘古代特种作战器械的战术逻辑,完善无人装备的功能设计;赵阳搭建山林、沼泽、城中村等复杂地形的模拟场地,测试战术适配性;陈凯牵头研发平民识别系统和仿生伪装技术,优化指挥子系统;王玲协调军方无人装备研发机构,对接技术资源解决核心部件的国产化问题。

    林薇在古籍中发现《墨子·备穴》记载的“听瓮”侦查技术——通过埋在地下的陶瓮监听敌军挖地道的声音,灵感迸发:“咱们可以为无人车加装‘地面声波传感器’,借鉴‘听瓮’原理,探测地下通道、隐蔽洞穴中的活动目标,弥补无人机高空侦查的盲区。”她还根据《六韬·虎韬》中“火攻”战术,设计了“非致命火焰驱散装置”,利用低温火焰产生的强光和热浪,逼退敌人,同时不会造成灼伤,兼顾威慑力与安全性。

    赵阳在基地后山搭建了山林反恐模拟场,设置藤蔓缠绕区、陡坡路段、隐蔽洞穴等复杂场景。第一次测试时,无人机在藤蔓区连续撞障,无人车在陡坡上打滑失控。他对照《纪效新书》中“山林行军需‘逢林开路、遇坡搭桥’”的记载,对战术进行调整:“咱们给无人机加装‘激光切割器’,遇到藤蔓自动开辟通道;在无人车底部安装可伸缩抓地爪,借鉴登山者的冰爪设计,增强陡坡附着力。”调整后再次测试,装备通行效率提升60%,成功完成洞穴目标侦查任务。

    陈凯的团队在平民识别系统研发中遇到挑战:复杂光线和遮挡物导致识别准确率不足80%。他翻阅林薇整理的《古代识人术》,看到《荀子·非相》中“听其言而观其行”的综合判断思路,决定引入“行为特征辅助识别”:“除了面部识别,系统还会分析目标的动作模式,比如儿童的跑动姿态、老人的行走节奏,结合携带物品判断身份——携带书包的大概率是学生,持有拐杖的可能是老人,多维度验证提升准确率。”他联合AI实验室优化算法,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6%,同时加入“误判应急机制”,识别存疑时自动触发人工复核。

    四月中旬,“反恐无人作战战术体系”迎来实战化测试。总部选择在东南沿海某岛屿,模拟“****藏匿于山林洞穴,挟持人质”场景。指挥中心通过智慧指挥平台远程调度:12架侦查无人机组成“锥行阵”,快速定位洞穴位置;8架伪装成海鸟的无人机携带声波装置,在洞穴外围制造干扰;4辆履带式无人车搭载破障工具,开辟救援通道;无人作战指挥子系统实时分析地形数据,动态调整装备阵型。

    测试中,****突然释放***,遮挡无人机视野。系统立刻启动“红外热成像+地面声波”双重探测,锁定目标位置;王玲下达“人机协同”指令,一线队员通过AR眼镜操控无人机绕到洞穴侧后方,投放照明弹,同时无人车趁势突破障碍,成功解救模拟人质。全程无人员接触,无装备损伤,耗时仅12分钟。观摩的军方专家评价:“你们将古代‘奇正相生’的战术智慧与现代无人技术完美融合,开创了反恐作战的新范式。”

    五月,该战术体系被纳入军方反恐实战教材,同时王玲小组接到新任务——研发“生态反恐战术”。随着反恐战场延伸至草原、沙漠、雨林等生态敏感区域,传统作战方式易破坏环境,总部要求结合古代“天人合一”理念,探索“零生态损伤”的反恐路径。

    林薇第一时间查阅《周易·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生态思想,以及《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的自然法则,提出“生态适配”核心原则:“古代农耕讲究不违自然规律,反恐作战也应如此。在草原地区,避免使用重型装备碾压植被;在雨林区域,禁止投放污染性驱散剂,优先采用生物识别、声波驱离等环保手段。”她设计了“生态风险评估模块”,提前录入作战区域的生态数据,如植被类型、动物迁徙路线、水源位置,作战方案生成前自动评估环境影响,标注**险动作并给出替代方案。

    赵阳在基地搭建“多生态模拟训练场”,还原草原、沙漠、雨林三种典型环境。针对草原场景,他借鉴古代“骑兵轻装突袭”的思路,研发“轻量化无人作战装备”——碳纤维材质的无人机重量仅0.8公斤,不会压垮植被;无人车采用宽幅履带,减少对草地的压强。在沙漠场景中,参考“骆驼队耐旱行军”的特点,为装备加装太阳能供电模块和沙尘防护外壳,延长续航时间。雨林场景则模拟“猎人追踪”战术,无人机搭载热成像和气味传感器,像猎犬一样追踪目标,避免砍伐树木开辟通道。

    陈凯研发了“生态友好型驱散装备”,灵感来自《庄子·达生》中“以鸟养鸟”的顺应自然理念:“在鸟类迁徙区域,用特定频率的鸟鸣声波驱离无关生物,避免误伤;在水源附近,使用可降解的水雾驱散剂,成分类似天然植物提取物,对水质无影响。”他还将“生态修复提示”融入智慧指挥平台,作战结束后,系统自动推送受损区域的修复方案,如草原补播草种、沙漠铺设草方格,实现“作战-修复”闭环。

    王玲协调生态环境部门和林业部门,获取全国生态敏感区域的详细数据,建立“生态反恐数据库”。她强调:“生态反恐不是妥协,而是更高层次的‘全胜’,正如《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咱们要通过精准侦查、柔性处置,在制服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军事目标与自然保护的统一。”她组织小组与高校生态学院合作,开展“无人机播撒草种”“声波驱离对动物影响”等实验,确保战术的科学性与环保性。

    七月,“生态反恐战术”在内蒙古草原开展试点测试。模拟场景为“****藏匿于草原深处,周边有牧民牧场和候鸟栖息地”。指挥平台通过生态风险评估模块,排除重型装备和化学驱散剂,选择轻量化无人机和太阳能无人车执行任务。无人机伪装成草原鹰,利用热成像定位目标;无人车沿牧道行驶,避免碾压草场;驱散阶段采用低频声波,既干扰****行动,又不影响候鸟栖息。任务完成后,平台推送修复方案,无人机精准播撒草种,恢复被碾压的局部草地。当地牧民感慨:“以前总担心反恐行动破坏草场,现在有了这套战术,咱们的牛羊和草原都安全了!”

    试点成功后,生态反恐战术快速推广至新疆沙漠、云南雨林等区域。林薇整理的《生态反恐战术手册》,详细标注了不同生态环境的装备选择、战术方案和修复措施;赵阳制作的“生态作战训练视频”,成为基层反恐队伍的必学内容;陈凯的生态友好型装备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被多家军工企业引进生产。

    八月,国际反恐组织再次发来邀请,王玲小组前往肯尼亚参加“非洲草原反恐合作论坛”。非洲草原生态脆弱,且****常利用地形藏匿,当地反恐部门面临“打击恐怖主义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双重难题。王玲团队展示的生态反恐战术,恰好契合非洲的实际需求——轻量化无人机适配草原地形,太阳能装备解决沙漠供电难题,声波驱散技术不伤害野生动物。论坛期间,中国与肯尼亚签署战术合**议,王玲小组协助当地培训反恐人员,提供智慧指挥平台基础版本和生态作战装备图纸。

    肯尼亚反恐指挥官在培训后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太神奇了,让我们知道反恐不仅是对抗敌人,还要守护家园和自然。这种充满智慧的战术,正是非洲需要的。”此次合作推动“古智新用”的反恐经验走向更多生态脆弱地区,成为国际反恐合作的新名片。

    九月,王玲小组启动“智慧反恐指挥体系2.0”研发,目标是融合无人作战、生态反恐两大战术,打造“全域协同、智能决策、生态适配”的新一代指挥平台。林薇从《孙子兵法·九地篇》“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中获得灵感,提出“全域场景自适应”理念:“平台应能自动识别作战区域类型,如城市、山林、草原、沙漠,同步匹配对应战术模块,实现‘一地一策、一情一法’。”

    赵阳搭建“全域作战模拟沙盘”,整合12类典型作战场景数据,测试平台的场景切换与战术联动效率。他发现现有系统在“城市-山林交界区域”的战术衔接存在断层,借鉴古代“城乡联防”的防御思路,设计了“装备梯度部署”方案:城市区域部署轮式无人车和垂直起降无人机,山林区域部署履带式装备和仿生无人机,交界地带设置“装备中转点”,实现无缝衔接。

    陈凯在平台中加入“多源数据融合引擎”,整合卫星遥感、生态监测、人文地理等多维度数据,就像古代“谋士汇集各方情报”。系统不仅能分析战场态势,还能预测生态风险、评估民生影响,为指挥官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他还研发了“国际协同指挥模块”,支持多语言实时翻译、跨境数据加密共享,适配跨国反恐行动需求。

    十月,智慧反恐指挥体系2.0在中缅边境联合反恐演练中首次亮相。演练场景为“****跨境流窜,途经城市、雨林、河流等多类型区域”。指挥平台自动识别场景变化,城市阶段调度伪装无人车排查可疑车辆;雨林阶段启用仿生无人机和地面声波传感器;河流区域部署水上无人艇,形成“陆空水”立体防控。演练中,平台通过国际协同模块,实时共享情报给缅甸反恐部门,双方协同作战,成功抓获全部模拟****,且未对雨林生态造成破坏。

    演练结束后,缅甸反恐部门负责人专程拜访王玲小组:“你们的指挥平台就像‘智能中军帐’,既能统筹全局,又能兼顾细节,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太完美了!”此次演练推动中缅建立常态化跨境反恐协同机制,智慧指挥平台成为双方共享的核心装备。

    十一月,王玲小组接到总部下达的“反恐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任务。长期实践让他们意识到,先进战术需要高素质人才落地,而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借鉴。林薇查阅《论语·先进》中孔子对弟子“闻斯行诸”的不同教导,设计了“分层培养方案”:针对指挥型人才,重点传授古代指挥思想与现代决策逻辑;针对技术型人才,强化装备操作与系统维护技能;针对基层执行人员,简化战术流程,注重实战应用。

    赵阳搭建“沉浸式培训基地”,利用VR技术还原经典反恐案例场景,学员可扮演指挥官、技术操作员、一线队员等不同角色,在虚拟实战中提升能力。他借鉴古代“沙场练兵”的理念,设置“月度实战考核”,模拟突发情况,检验学员的战术应用和应变能力。陈凯则研发“个性化学习系统”,根据学员的知识短板,自动推送学习资源,如指挥型人才薄弱于技术知识,系统会推送装备原理短视频;技术型人才缺乏战术思维,会推送古代战术案例解析。

    王玲担任培训体系总设计师,提出“理论+实战+传承”的培养模式:“古代将领靠‘师徒传承’积累经验,咱们要建立‘导师制’,让资深反恐人员一对一指导新人;同时开设‘古智新用’专题课程,邀请古籍专家和实战骨干联合授课,让学员既懂现代科技,又通传统智慧,培养‘文武兼备’的复合型反恐人才。”

    十二月初,首期“古智新用”反恐人才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国的50名反恐骨干参加培训。课堂上,林薇讲解《孙子兵法》与智慧指挥平台的融合逻辑,学员们通过VR设备模拟官渡之战的指挥场景,理解“信息整合”的重要性;训练场中,赵阳组织学员进行无人作战战术演练,学员操控虚拟无人机和无人车,在草原场景中完成目标侦查与处置;课后,陈凯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推送针对性复习资料,帮助学员巩固薄弱环节。

    培训结业仪式上,学员代表分享感悟:“以前觉得古代兵法是书本上的文字,现在才明白,这些智慧能真正解决实战难题。学会用‘古智新用’的思路思考,以后面对复杂情况,心里更有底气了!”首期培训班的学员回到岗位后,快速成为战术推广的骨干力量,推动智慧指挥体系和生态反恐战术在基层落地见效。

    春节前夕,王玲小组召开年度总结会。办公室的荣誉墙上,新增了“国际反恐合作贡献奖”“年度科技创新团队”等奖牌,书架上的古籍旁,整齐摆放着四大战术体系的实战手册和培训教材。林薇翻看着各地发来的战术应用反馈,笑着说:“今年咱们不仅完成了技术研发,还培养了人才,把‘古智新用’的种子播撒得更广了。”赵阳展示着无人作战装备的升级迭代图纸:“明年可以研发‘水下反恐无人装备’,借鉴古代‘水战’战术,拓展作战领域。”陈凯则打开“智慧指挥体系3.0”的初步构想:“计划加入AI自主决策模块,让平台在极端情况下能快速响应,同时深化国际协同功能,支持更多国家接入。”

    王玲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怀里的黑龙轻轻蹭着她的手臂。从最初的宣传战术到如今的全域反恐体系,从国内创新到国际合作,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印证着古代智慧的强大生命力。她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着队友:“《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创新永无止境。新的一年,咱们要继续深挖古代智慧,结合时代需求,让‘古智新用’的反恐之路越走越宽,守护更多人的平安与自然的和谐。”

    除夕夜,基地食堂张灯结彩,王玲小组和培训班的学员们一起包饺子、话家常。黑龙站在特制的温暖架子上,看着热闹的人群,偶尔发出欢快的鸣叫。电视里播放着各地春节安保的新闻,画面中出现了智慧指挥平台的操作界面、生态反恐装备的实战场景,学员们兴奋地指着屏幕:“看!那是咱们学的战术!”

    赵阳端起一杯热茶:“明年水下反恐装备研发成功,咱们就能实现‘陆空水’全领域覆盖了!”林薇笑着补充:“我已经开始查《太白阴经·水战具篇》了,古代的楼船、斗舰战术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陈凯则展示着手机里的国际合作邮件:“肯尼亚那边传来消息,咱们的生态反恐战术帮他们成功处置了一起草原恐怖活动,还保护了迁徙的角马群。”

    王玲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温暖与坚定。对她和团队而言,反恐不仅是使命,更是一场传承与创新的旅程。古代智慧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科技的打磨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他们,就是这束光芒的传递者,用智慧与担当,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团圆,守护着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