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2章 要上火车
    下河村的祠堂,白天是粉条厂,晚上变夜校。

    这地方算是给用活了。

    村里的女人白天就在院里晾粉条,一排排挂在竹竿上,风一过,刷啦啦地响。

    这动静,头几天听着心里敞亮,没过几天,听着就让人心慌。

    老支书蹲在打谷场上堆成小山的粉条前,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袋,烟雾缭绕,也散不去他眉间的愁绪。

    “陈大娘,您看这事儿,咋办呐?”

    他把烟锅在布鞋底上磕了两下,心里焦躁。

    “就县钢厂食堂那点量,塞牙缝都不够。”

    “村里供销社的库房也堆满了,多一斤都塞不进去。”

    “东西是好东西,可不禁放。开春天气一回暖,受了潮,这些就全完了。”

    陈秀英眼皮都没抬,伸手用拐杖戳了戳旁边的一捆粉条。

    产量上来了,可销路卡住了。

    晚上,夜校的人都走了,祠堂里漆黑,就点着一盏油灯。

    陈秀英把顾远洲一个人留了下来。

    灯火跳动,她把老支书白天说的愁事,又跟顾远洲说了一遍。

    顾远洲听着,手指在坑洼的木桌上敲着,半天没出声。

    敲击声停了。

    他眉头一紧,随即松开,摇了摇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不成,不成,这太……”

    “说。”

    陈秀英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我有个中学同学,叫宋文丽,脑子活泛。毕业后,听说分去了省城的铁路局。”

    “铁路局?”

    陈秀英抬起了头。

    “在后勤处,管着沿线站点职工食堂的采购。”

    顾远洲越说声音越小。

    “那可是省城的大单位,咱这山沟里的东西,人家凭啥能看上?再说,多年没联系了,还记不记得我,都两说呢。”

    陈秀英手里的拐杖,在泥地上顿了一下。

    “这是个路子。”

    “人家看不看得上,就看这封信,咱咋写。”

    第二天,还是那盏油灯下,陈秀英说,顾远洲写,陈念就在边上补充细节。

    这信,不能当买卖信写。

    越是夸自家东西好,人家越是瞧不上。

    得反着来。

    得让他们觉得,能买到下河村的粉条,是他们占了便宜。

    信里,通篇不提卖粉条。

    写的全是下河村如何响应号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如何把一片盐碱地,变成能打粮食的田。

    如何组织村里妇女办粉条厂,壮大集体经济。

    这写的不是信,是一份下河村的报告。

    写到最后,陈秀英让陈念把她记满字的本子拿来。

    “念念,把你那本‘农业实验报告’,誊一份附在后头。”

    陈念的本子上,字迹密集,记着改良土地的每一步。

    草木灰和河泥的配比,精确到斤两。

    哪天浇水,什么时辰浇,精确到钟点。

    土豆从下种到收成,每个阶段的长势,都有图有数。

    信写好了,又挑了最好的一捆粉条,包了好几层,包得很结实。

    第二天一早,老支书就骑上村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了镇上邮局。

    他把信和包裹递进去,办事员称重后报了价。

    邮费不便宜。

    可他眼都没眨,从兜里掏出钱,拍在柜台上。

    信寄走后,下河村的日子过得又长又煎熬。

    村民们下地干活,眼神却总往村口的土路上瞟。

    每天下午,邮递员的自行车铃声,都让全村人心里一紧。

    可一天,两天,一个礼拜过去了。

    邮递员送来的都是报纸。

    村里人心里那点希望,眼看就要没了。

    一些人又在背后说闲话。

    “我就说,不靠谱。”

    “省城的人金贵,能看上咱这土里刨出来的东西?”

    “那邮票钱,算是白花了,一点回音都没有。”

    就连老支书抽烟都比平时勤了,一个人蹲在地头,一袋接一袋地抽。

    只有陈秀英,和往常一样。

    她安排生产,教陈念认字,脸上看不出急色。

    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

    就在大家快泄气的时候。

    村口传来一阵引擎声,声音很大,比村里的拖拉机动静大多了。

    地里的人全直起腰,只见黄土后面,跟了一个黑色的铁家伙。

    那车子方头方脑,漆面很亮。

    地里干活的全放下工具,伸长了脖子看。

    村里的半大孩子,叫喊着跟在车后头跑。

    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在全村人的注视下,开到打谷场停住。

    车门开了。

    先下来一个穿制服的司机。

    接着,后座车门也推开。

    下来一个女同志,齐耳短发,一身蓝制服,走路时腰板挺直。

    她在人群里扫了一眼,最后落在被大家围在中间的陈秀英身上。

    她快步走过去,说话很客气,目光却在上下打量人。

    “请问,您是陈秀英同志吧?”

    陈秀英点了下头。

    那女干部立刻伸出双手,握住了陈秀英布满老茧的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七零,从棺材里爬出整顿家风请大家收藏:重生七零,从棺材里爬出整顿家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陈大娘,我叫宋文丽,是顾远洲的同学。”

    “您的信,我们局领导看过了,特别重视。”

    她扬了扬手里的报告,纸页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我们没想到,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你们不光自己想办法,还能用科学方法,把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田。”

    “你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方所有同志学习!”

    她又让人从车上把邮寄的包裹拿下来。

    “你们寄来的粉条,食堂师傅尝过了,都说好。这口感,比我们现在从国营厂定的货还好。”

    宋文丽的视线落在打谷场的粉条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她没急着做决定,而是连着问了几个问题。

    “陈大娘,你们现在的产量,一个月能有多少?往我们那送,运输怎么解决?能保证长期供货不?”

    老支书在一旁听着,手心全是汗,只是看着陈秀英。

    陈秀英却很镇定,把问题一一回答,说得很清楚。

    宋文丽听完,赞许地点了点头。

    她不再多问,当即定了下来。

    “陈大娘,我这次来,就是代表我们铁路局后勤处,想跟你们下河村,签一份长期供货合同。”

    “你们能产出多少,我们后勤处全包了!”

    这话一落,打谷场上一时没了声音。

    过了几秒,才有人“啊”了一声。

    老支书手里的烟袋锅子掉在地上,自己都没发觉。

    村民们都愣住了。

    这事,让人觉得不真实。

    宋文丽办事很利索。

    合同是提前备好的,当场就签了字,盖了章。

    给的价钱也实在。

    下河村的粉条,从今往后,就要坐上火车,卖到全省去了。

    送走了宋文丽和小轿车,下河村一下子喧闹起来。

    村民们把陈秀英,顾远洲和陈念三人围住,一个个脸上又笑又哭,话都说不利索了。

    “陈大娘,您可真是咱们的主心骨!”

    “顾老师,你可是咱村的大贵人!”

    “还有念念,我们的小技术员,也立了大功!”

    陈秀英在喧闹中,脸上也难得露出了笑。

    她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那一堆堆码得像小山似的粉条上。

    喜欢重生七零,从棺材里爬出整顿家风请大家收藏:重生七零,从棺材里爬出整顿家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