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99章 巧思
    梨花格,是谜语里常见的一种谜格。

    所谓“谜格”,就是设置谜题时,对谜底的一种特别规定或转换方式。

    常见的种类有十多种。

    这次灯会显然花了不少心思,这道题特意为讲究风雅趣味的读书人设下的。

    梨花格,也叫“谐音格”“飞白格”或“全谐格”。

    它的规则是:

    谜底必须整句谐音,每一个字都得换成近音或谐音,不能只改一两个字。

    而且,谐音后的新词,还要和谜面本意能对得上。

    不能只是音近,还得意通。

    因为“梨花”谐音“离花”,故此得名。

    段昊初听得兴起,眼睛一亮,随即轻笑一声,道:“向安兄,这题你先还是我先?”

    林向安笑着抬手道:“你来。”

    “好,那我就来试一试。”段昊初清了清嗓子,神情认真却带着点小得意。

    “这‘青梅煮酒论英雄’讲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的故事:

    曹操请刘备喝酒,用青梅煮酒,席间谈论天下英雄。

    曹操指着刘备说: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

    这暗示了刘备将来会崛起,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即三国鼎立。

    这个典故既有煮酒的场景,又有暗藏杀机的权谋,表面喝酒谈笑,实则风波暗涌。”

    林向安含笑点头,静静听着,不时微微颔首。

    段昊初说到一半,略顿了顿,唇角带着几分得意,低声道:

    “这谜面其实有三个关键点——煮酒声、天下三分、暗藏风波。”

    “我一看到,就想到了词牌名‘定风波’。”

    林向安点头笑着接道:“再按梨花格来拆,‘定风波’一谐音,就是‘鼎分啵’。

    ‘鼎’,是‘鼎足三分’的‘鼎’;

    ‘分’,自然是‘三分天下’;

    ‘啵啵’嘛,就是煮酒的水声。

    合起来,既是谐音,也扣住典故,三重贴合,

    曹操话里藏刀,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澜暗涌。”

    段昊初听着频频点头,

    “对对,这种谜啊,字面、谐音、典故三重贴合,真是严丝合缝。

    又有典故作底,又有字音玩味,

    最妙的是那层‘风波’藏得极深,却又一语道破。”

    说完,两人会心一笑——显然,都猜中了。

    段昊初笑着摆摆手道:“这题算打平了。”

    林向安也一笑置之,随后两人移步到角落,凑近另一盏灯,继续细看下一道谜题。

    谜题:武陵人惊桃花落

    猜一个诗人,但要用“卷帘格”的方式猜。

    卷帘格也是谜语的一种谜格,又叫倒读格。

    就像卷帘子是从下往上卷一样,这个格要求谜底必须倒着读。

    而谜底规定至少三个字,倒序读后才能成意。

    两人站着沉思,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武陵人,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故事里,一个武陵郡的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美如仙境的桃花源。

    惊桃花落,表面意思是惊讶地看到桃花凋落。

    在《桃花源记》故事里,渔夫离开后想再找桃花源,就再也找不到了。

    象征着那个美好的、像仙境一样的地方消失了。

    而惊桃花落不仅仅是字面看到花落,更深层的意思是:

    武陵人遗憾地发现象征着桃花源仙境的美好事物凋零消失了,那个仙境再也找不到了。

    历史上,在《桃花源记》基础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的诗人有不少。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

    韩愈的《桃源图》,这诗反浪漫主义,强调世俗礼法胜虚无,开辟理性批判路线。

    王安石的《桃源行》,这诗是政治隐喻版,桃源是避秦苛政的乌托邦。

    苏轼《和桃源诗序》,带有哲学意味,这诗桃源即心境,托理趣而忘地理。

    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这是最长桃源诗,以百韵巨制,融道家神炼于一体,独成一家。

    然而王维的《桃源行》,是最符合《桃花源记》的内核。

    尤其是“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表达的正是桃花源消失无踪的怅惘。

    武陵人惊桃花落,表面看是桃花源故事,骨子里却是在引用、指向王维的诗。

    这句话,总结两个字就是“维王”。

    这个“维”字在这里可以理解“指的是”。

    而“王”,这里指的就是王维这个人。

    倒过来就是王维。

    看着非常简单的一个谜语,但却有一个陷阱。

    就是卷帘格,有格式要求,是三个字,这让段昊初迟疑了一下,低声开口:

    “想到是谁了?”

    林向安闻言,目光看向段昊初,神色淡定,一脸气定闲神。

    “你我心中想来已有答应了。”

    段昊初点了点头,道:“不过,这题用了‘卷帘格’,可怎么看,谜底都只有两个字。照理说卷帘格不是起码得三个字吗?这就有些对不上了。”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显然心里也在斟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只是相比之下,除了“王维”,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诗人更契合这谜面。

    林向安听他这么说,轻轻一笑,似早有预料,随手指了指角落那盏红纱宫灯:

    “你看这题挂得偏僻,又没标序号,也不归入哪一类题册。再瞧这灯下的布置,也比别处少了些热闹。”

    四周静谧安然,布置素雅,连灯下的彩绦也显得颇为讲究。

    “多半就是‘风雅巧思谜’里的变格题了。这类题讲究一个‘静’字,设题的人也许故意藏得深些,是留给眼尖、心细、又敢猜的人。”

    他顿了顿,语气平缓地道:“真要循规蹈矩,反倒容易错过。”

    “虽然答案只有两个字,但‘维王’二字本身就带有线索,倒过来就是‘王维’。不仅对上了谜底的意思,也切中了‘倒读’的手法。”

    “再加上谜面内容本就扣着王维的诗意,用卷帘格只是做了点缀,重在点醒。”

    就像故意设置陷阱一样,若真拘着格式,反倒误了这题的趣味。

    段昊初听罢,眼中一亮,随即轻轻笑出声来,赞道:“在规矩里寻变化,在变化中又不失分寸——你说得对!我方才虽然犹豫,但心里始终觉得‘王维’最贴切。”

    望着那盏灯,段昊初似有所悟。

    “怪不得这题不放在中间,也没人抢着猜。设题的人显然别有用心,是想留给真正能读懂的人。”

    就在这时,身后忽然传来一声低低的赞叹:

    “两位兄台,说得好!”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