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92章 说服众人
    林向安缓缓逼近一步,目光牢牢锁住陈启泰。

    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回避的锋芒:

    “陈兄既然自诩心怀大义,

    共济会巡查组正缺一位持正之士担任副手,

    监督我等是否有失公允。

    陈兄可愿即刻屈就,为同乡们的性命出一份实在心力?

    而非只在旁空言指责?”

    话音一出,众人目光齐刷刷落在陈启泰身上。

    陈启泰心头猛然一紧。

    让他指责几句可以,真要担起责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他哪敢?

    既怕惹人怨,又没好处可捞。

    面对林向安锐利的视线,他只觉胸口发闷,舌头打结:“你…我…此事……”

    话到嘴边却成了碎片,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脸涨得通红。

    那一刻他甚至有种被剥光衣衫、众目睽睽的羞窘。

    最终只能甩袖退后一步,嘴硬道:

    “哼!巧言令色!吾不屑与尔等为伍!”

    口气虽硬,心里却明白,自己不过是找个台阶下。

    这事八成是要成的,要是真拧到底,怕是连会馆都待不下去。

    想到这里,他不敢再多言。

    随后也有人继续发问,提出各种质疑。

    林向安都耐心回应,对那些真心为大家着想、而非单纯找茬的意见。

    他都会先肯定几句,再坦然说明自己的打算。

    有理有据,既分析当前局势,也理智地阐明成立同济会的好处。

    渐渐地,众人也看明白了。

    林向安并非空喊大义口号,而是真心在想办法,替大家谋出一条生路。

    场内气氛一度沉闷,压抑得让人屏住呼吸。

    不少人交换眼色,暗暗揣度着局势。

    有人低头盯着鞋尖,生怕和林向安对上视线。

    有人悄声与同伴耳语,眉头紧锁,神色踟蹰。

    还有人紧捏着衣角,像在反复权衡,是随众附议,还是退避三舍。

    就在这时,几位年纪大的举人和身染病恙的人最先打破沉默。

    他们眼眶泛红,声音带着哽咽:

    “林相公……王管事……此法好!公平!

    我等年老体弱,若无此章程,

    必是最先挨饿的……我等全力支持!”

    颤抖的话语虽轻,却带着最质朴的生存渴望。

    有人甚至忍不住拭泪,声音感染了四周,唤起人心最深处的恐惧与渴望。

    弱者的支持,让林向安的提议瞬间有了道义制高点。

    此刻,谁若反对,便等同无情冷酷。

    原本还在观望的人,也被这股氛围裹挟。

    有人微微点头,更多人沉默着,却已然默认。

    风向在这一刻,悄然转变。

    林向安看准时机,不给任何人插话的余地,陡然高高举起手臂,声音如洪钟震耳:

    “民意既定!同济会——立!”

    “立!”

    “立!”

    “立!”

    支持者的呼声此起彼伏,愈发高昂。

    那些之前低着头的人,也被情绪裹挟,情不自禁跟着呼喊。

    零星的迟疑和沉默被彻底淹没。

    王管事见状,立刻挺直腰背,用尽老资历的威望颤声宣布:

    “好!自此,浙江会馆同济会正式成立!

    一切章程,依林相公所言,诸位共渡难关!”

    话音刚落,林向安毫不迟疑,趁热打铁,将权力框架立即坐实:

    当场点出四个小组的组长,每组两人。

    被点到名字的人一时愣住,随即反应各异,有的面露意外,有的面色郑重。

    

    ——粮秣组:

    段昊初被安排在了粮秣组,毕竟是重中之重,只有他林向安最放心。

    毕竟他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方方面面顾得过来。

    另一组长是会馆里的老举人。

    这人叫周永,仁厚公允,德高望重。

    虽屡试不第,在同乡中口碑很好。

    为人正直温和,像一位宽厚的长者。

    他没有参与陈启胜的请愿书,以及散播谣言之类的,一直很低调。

    此人明显对是非心中有杆秤。

    这是王管事推荐的,对此人极为了解。

    

    ——防卫组:

    将王诚安排在了防卫组,他性格耿直,重义气,略懂点拳脚。

    与他搭档组长是吴胜。

    一名举人的护卫,沉稳干练,经验老到。

    年纪稍长,曾在镖局待过。

    话不多,但观察力强,对危险有直觉。

    赵川在的时候,曾与他有过交集。

    同时林远也被安排在这一组。

    

    ——医药组:

    林向安让张书淮负责,一来他简单了解点药材,二来核心位置必须由自己人占据。

    以便在今后的投票中占据主动。

    同时,防疫卫生,林向安是了解,也得让人安排执行。

    另一位组长是孙永年,一名稍懂医理的年长随从,会识草药、处理常见病痛。

    如今这种局势,也只能“矮子里拔将军”。

    将有限的人才用在刀刃上。

    

    巡查组属于纪律组,需要铁面无私、敢于担当之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有光年长,性子稳重,责任心强,便让他担任了组长。

    另一位则是王管事推荐的,会馆的杂役头陈永。

    此人耿直守规矩,做事务实,而且除了王管事,他对会馆人员最熟悉,谁是什么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宣布完各组组长后,场内立刻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有人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神情绷紧。

    心里明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巡查组一旦成立,纪律就成了铁律。

    也有人压低声音点头,暗暗觉得这样才有震慑效果。

    能防止有人阳奉阴违、各行其是。

    除了组长外,各组成员之后还会细分,日后再定。

    随即,他当场宣布同济会的核心理事会成员,定为九人,负责共同商议会馆大事。

    例如日后如何筹粮、对外联络、应对外患,甚至连大家的功课复习都要统筹。

    毕竟他们是读书人,不是聚众的土匪。

    林向安把整体规划简要说了一遍,让众人心里有数,并承诺理事会会定期向大家汇报进展。

    理事会作为管理层,若不从举人里挑选,终究难以服众。

    王管事自然在列,林向安身边的五人也都在其中。

    这样他这边已占多数。

    剩下三席,便挑选会馆内最有影响力的三人。

    当“陈启泰”之名一出,众人明显一愣。

    不少目光齐刷刷投向他,或诧异、或意味深长。

    陈启泰也怔住了,脸上浮现出毫不掩饰的惊愕,随即心中泛起几分暗喜:

    “哼,林向安终究还是得向我低头,承认我的影响力。

    尔等离不开我这清流正论!”

    但他不是傻子,很快也察觉到其中的深意。

    这无疑是蜜罐绞肠。

    理事会的职位虽然体面。

    却意味着他的激烈批评,以后必须转化为“建设性意见”。

    这对一直以“敢言”自居的他来说,无疑是束手束脚。

    拒绝?

    那就等于自我边缘化,从此失去在核心圈子的发声权。

    接受?

    则意味着默认林向安的权威,甚至融入他原本鄙视的“实用主义”体系。

    短短片刻,陈启泰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接受。

    心底冷哼:

    “好,既然如此,我就盯着他们的每一个提案,逐条质疑、逐句辩论,让他们知道我陈某还在!”

    另外两名被点名的举人则是满脸受宠若惊,既意外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他们私下感叹:林向安虽年轻,却知书达理。

    肯尊重前辈,也肯兼容不同声音。

    会馆里很快传来低声议论:

    “林相公这手用人,可真是不拘前嫌啊……”

    “九人中有管事、有老人、有反对派,真是面面俱到。”

    事实上,林向安在会馆里原本也就和段昊初最为亲近。

    早先不少人慕他“神童”之名,想主动攀谈结交。

    却都被他以闭门读书为由婉拒。

    张书淮、赵有光、王诚虽算认识,却也只是偶有往来,远没有其他举人间来得密切。

    因此,没人觉得理事会都是林向安的人。

    反而觉得九人组合颇有代表性,选得很公正。

    这让众人对同济会的信任感大大提升。

    毕竟,大家最在意的还是粮食和安全,如今这些都握在林向安主导的核心之中,让人心里踏实不少。

    而陈启泰的入列,也让他那一小撮追随者觉得“咱们的人也在上头”,抵触情绪自然淡了许多。

    在这种多方都能接受的氛围下,理事会的成立最终顺利通过。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