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章 流沙渐清澄(上)
    三日光阴如水匆匆而过。

    咸阳宫章台殿内,香炉袅袅青烟中,文武百官肃立两侧,静候秦王审阅泾水治理方案。殿内气氛凝重,连落针可闻。李明衍站在殿中央,目光平静,身姿挺拔,面前摆放着一个用木材、铜片和细沙精心制作的水利模型。

    秦王嬴政端坐龙案之后,漆黑如墨的双眸在竹简上来回扫视,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殿内众人屏息凝神,无人敢出言打破这份沉默。连邹衍和赵易也站在侧殿,表情严肃,不动声色。

    良久,秦王放下竹简,抬头望向李明衍:"三日功夫,成此详尽方案,李水官果然不负盛名。"

    李明衍拱手行礼:"大王过奖。泾水之患迫在眉睫,臣不敢怠慢。"

    "此方案分近、中、远三策,思虑周全。"秦王指向面前的模型,"这便是你所说的'三级沉沙系统'?"

    "正是。"李明衍上前一步,指向模型中央三个层叠而下的小型水池,"此系统利用水流速度变化原理,使泾水依次流经三个沉沙池。第一池宽而浅,水流急速骤减,粗沙即沉;第二池窄而深,螺旋水流形成涡旋,使细沙环绕沉底;第三池则采用'静水沉淀'之法,使最细微的泥沙缓缓下沉。"

    一名须发花白的老臣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老臣有疑。此法虽巧,但泾水含沙量巨大,恐沉沙池转瞬即满,如何解决?"

    李明衍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根细长的铜管,插入模型的侧面暗格,轻轻一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模型底部的闸门缓缓打开,沉积的泥沙顺着特制的坡道流入旁边的收集槽,而池中清水依旧流动不息。

    "此为'循环清淤系统'。"李明衍解释道,"三个沉沙池轮流使用,一个工作时,其余两个可以清淤。沉淀的泥沙收集后,可制砖烧瓦,变废为宝。"

    殿内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眼中流露出惊讶与赞叹。

    "还有一事,"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站出,声若洪钟,"泾水中杂质并非寻常泥沙,其中夹杂铁质矿物,如何分离?"

    李明衍微微一笑:"将军慧眼如炬,一语中的。此为最大难题。臣设计了一套磁力分离装置——"他从怀中取出一块黑色石头,在模型沙池中划过,只见一些细小的黑色颗粒被吸附在石头上,"此乃磁石,可吸附铁质物。我们将在沉沙池中设置特殊磁石阵列,随水流自动吸附铁质矿物。"

    秦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又露出犹疑之色:"此磁石从何而来?如此特殊之物,恐数量有限。"

    李明衍早有准备:"大王明察。北山之中多有磁石矿脉,可供开采。更妙的是,开采磁石的同时,还能发现矿脉走向,或可追查韩国矿场开采的确切位置。"

    这番话正中秦王下怀,他眼中精光一闪:"此计甚妙!既治水患,又可探敌情,一举两得!"

    秦王起身,走向殿中央,亲自查看水利模型的每一处细节。李明衍不卑不亢地解释着各处设计的原理与功用。殿内群臣见状,纷纷侧耳倾听,连最初表示怀疑的老臣也不住点头。

    片刻之后,秦王拍案决断:"李水官此方案既周密又务实,寡人准了!即日起开工建设三级沉沙系统,所需人力物资,关中六县共同承担。"

    李明衍躬身领命:"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大王重托。"

    散朝后,赵易快步追上正要离宫的李明衍:"李水官,恭喜恭喜!秦王对你的方案甚为满意。"

    "多谢赵上官。"李明衍客气回应。

    赵易左右环顾,压低声音道:"李水官可曾听闻韩国水利专家郑国?"

    "郑国?"李明衍心中一惊,他当然听过,不过他不想点破,只好刻意的眉头微蹙,"还请赵上官指点。"

    "此人原为韩国水官,后因得罪权贵,流亡至秦。"赵易解释道,"他对泾水水情了如指掌,若能请他协助,必事半功倍。"

    李明衍心中警觉,故意说道:"韩人?秦韩素敌,秦王可会允许?"

    赵易笑道:"秦王早已知晓此人才华,曾多次征召入秦为官,只是郑国性情孤僻,不喜朝堂争斗,宁愿隐居乡野。不过对水利一道,他却甚为热衷。"

    "既如此,在下倒想见识一二。"李明衍谨慎回应。

    "李水官明智。"赵易满意地点头,"郑国常在泾渭交汇处勘测水情,或可寻他一见。"

    次日清晨,李明衍带领孙章、楚铁、邓起与魏般四名助手,再次来到泾渭交汇处。晨雾弥漫中,河岸上空无一人,只有泾水浑浊的褐色与渭水清澈的碧绿在晨光中分外醒目。

    "正好无人打扰,我们可仔细勘测地形。"李明衍示意众人分散开来,测量水深、河床坡度和水流速度。

    孙章和楚铁负责测量河道宽度,邓起记录各处水深,而魏般则在岸边采集土壤和泥沙样本。李明衍则独自一人,沿着预计建造沉沙池的位置踱步,脚下青草沾满晨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地势平缓,利于挖掘;土质坚实,适合构筑水渠;距城三里,便于材料运输"李明衍边走边喃喃自语,心中已有成算。

    忽然,他停下脚步,凝神望向河岸转弯处。晨雾中隐约可见一个人影,正俯身在水边测量什么。那人身着灰色长袍,腰系麻绳,头戴一顶宽边竹笠,遮住了大半面容。身旁插着几根细长的竹竿,竹竿上系着红绸,随风摇曳。

    李明衍心中一动,莫非这就是赵易所说的郑国?他缓步走近,故意弄出些声响,以免惊扰对方。

    那人似乎早已察觉有人接近,头也不抬,只是专注地调整着手中的一个奇特装置——那是一根长约三尺的木杖,顶端系着一块形如鱼鳞的青铜薄片,随着水流摆动,发出轻微的"叮当"声。

    "阁下可是郑国郑先生?"李明衍站定,拱手问道。

    那人这才缓缓抬头,摘下竹笠。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饱经风霜却又不失儒雅的面容:约莫五十出头,眉如利剑,目若朗星,高鼻梁下一抹八字胡须随风微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手——指节粗大,掌心布满老茧,一双典型的工匠之手。

    "正是老夫。"郑国声音浑厚,带着几分不苟言笑的干脆,"阁下想必就是新任泾水治理总监,从蜀地来的李水官?"

    李明衍略感惊讶:"郑先生如何得知在下身份?"

    郑国咧嘴一笑,露出一排黄中带黑的牙齿:"泾渭交汇处突然多了五个陌生人,手持测量器具四处勘测,不是泾水总监又会是谁?"他收起手中装置,直起身来,"听闻李水官在蜀地追随李冰建造都江堰。老夫久慕大名,一直想结交。"

    李明衍心中警惕,但面上不显,拱手还礼:"郑先生谬赞了。听闻先生对泾水水情了如指掌,在下正想向先生请教。"

    郑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指向水中那些竹竿:"李水官请看,这些竹竿所示,乃是泾水水下暗流的方向。泾水虽浑浊,但水下却有三条主要暗流,如不了解它们的走向,贸然建造沉沙设施,恐怕事倍功半。"

    李明衍眉头一挑,走近仔细观察。果然,那些看似随意插立的竹竿竟然排列成三条弯曲的线,隐约勾勒出水下暗流的走向。

    "郑先生好眼力!"李明衍由衷赞叹,"这些暗流若不加以利用,确实会影响沉沙效果。"

    郑国点头:"正是此理。老夫观李水官打算建造三级沉沙系统,构思精妙,但若不考虑这些暗流,恐效果大打折扣。"

    李明衍心中一惊:"郑先生如何得知三级沉沙系统?此方案昨日才得秦王批准。"

    郑国朗声大笑:"哈哈,李水官莫要紧张。老夫方才见贵助手正在丈量三处地点,间距与形状,正合三级沉沙之理。老夫虽久居乡野,却也略通水理,一眼便猜到了。"

    李明衍半信半疑,但见郑国言谈坦率,举止自然,不似有诈,便也放下戒心:"既然郑先生精通水理,不知可愿协助在下治理泾水?"

    郑国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随即恢复平静:"李水官盛情相邀,老夫自当尽绵薄之力。正好老夫近日闲来无事,正愁无处施展这一身水利本事呢!"

    就这样,李明衍与郑国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共同负责泾水治理工程。两人站在河岸边,指点江山,热烈讨论着沉沙系统的位置与设计。

    "依泾水水情,第一级沉沙池应略向西偏移三丈,利用那股西向暗流增强沉沙效果。"郑国指着河岸边缘一处略高的土坡。

    李明衍思索片刻,点头认同:"确实有理。不过如此一来,第二级沉沙池的位置也需调整。"

    "不如这样,"郑国迅速在地上用树枝勾勒出一幅简图,"我们可以将三个沉沙池呈三角形排列,而非传统的直线式。这样既能利用地形优势,又能与暗流走向相契合。"

    李明衍惊讶于郑国的创新想法:"三角形排列?妙哉!如此一来,清水出口可直接连通渭水,节省大量渠道开凿。"

    两人越谈越投机,竟忘了时间流逝。直到孙章过来提醒已近午时,两人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讨论。

    "郑先生精通水理,令在下佩服。"李明衍真诚地说,"明日工程开工,还望先生莅临指导。"

    郑国拍了拍李明衍的肩膀,语气豪迈:"一定,一定!这泾水浑浊多年,苦了关中百姓。如今有李水官这样的奇才主持,老夫有幸参与其中,甚是荣幸。"

    次日清晨,泾渭交汇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秦王派出的五百名役夫列队而立,各执铁锹、竹筐和绳索,等待开工。关中六县的官员也派代表前来观礼。李明衍和郑国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向众人讲解工程设计和施工要点。

    "此三级沉沙系统建成后,泾水含沙量可降低七成以上。"李明衍声音洪亮,自信满满,"但工程浩大,需各位同心协力,不畏艰辛。"

    "李水官所言极是。"郑国接过话头,"我与李水官研究多时,已将设计完善至最佳状态。今日开工,预计三月可成。届时泾水清澈,百姓受益,乃秦国一大幸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