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谣
第一章 河畔初遇
民国二十六年,秋,永定河畔的芦苇荡泛着白茫茫的一片,风一吹,像极了铺在地上的雪。十六岁的林晚星挎着竹篮,踩着湿软的泥土往河边走,篮子里是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青菜,要送到河对岸的外婆家去。
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梳着两条乌黑的辫子,辫梢用红头绳系着,随着脚步轻轻晃动。走到渡口时,正看见一艘乌篷船慢悠悠地靠岸,船头立着个穿着灰色学生装的年轻男子,约莫二十出头,背着一个旧帆布包,手里还拎着一个木盒子,眉眼间带着几分书卷气,却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姑娘,请问往北平城去,走这条水路可行?”男子开口问道,声音温和,带着点南方口音。
林晚星停下脚步,抬头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可行是可行,不过最近河上不太平,常有乱兵出没,你一个人赶路,可得小心些。”
男子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多谢姑娘提醒,我叫沈书言,是去北平求学的。”
“我叫林晚星,就住在这河边的林家村。”林晚星说着,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这船是王大伯的,他常年在这河上摆渡,你要是信得过,就坐他的船去吧。”
沈书言谢过林晚星,转身跟摆渡的王大伯商量起船费。林晚星站在一旁,看着他的背影,心里莫名觉得,这个叫沈书言的男子,和村里那些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不一样,他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像极了她偷偷读过的那些旧书里描写的文人墨客。
等沈书言上了船,王大伯正要开船,林晚星突然想起什么,快步上前,从篮子里拿出两个刚蒸好的玉米饼,递给沈书言:“路上可能要走很久,这个你拿着垫垫肚子。”
沈书言愣了一下,接过玉米饼,感激地说:“多谢林姑娘,这份恩情,我记下了。”
乌篷船缓缓驶离渡口,沈书言站在船头,朝着林晚星挥手。林晚星也挥着手,直到船影渐渐消失在芦苇荡深处,才转身继续往外婆家走。那天的风很轻,阳光也很暖,林晚星的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第二章 烽火骤起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晚星渐渐淡忘了沈书言。她依旧每天在家帮着父母打理菜园,偶尔去河边洗衣,平静的生活像永定河的水一样,缓缓流淌。
直到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消息传到了林家村。村里顿时乱成了一团,男人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女人们则躲在家里偷偷抹眼泪。林晚星的父亲林老实是个本分的庄稼汉,他把家里的粮食藏了起来,又把林晚星和妻子李氏叫到跟前,严肃地说:“如今世道乱了,你们娘俩可千万不能出门,我出去看看情况。”
林晚星心里很害怕,但还是点了点头。她知道,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必须出去。
没过多久,村里就来了一队日本兵,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林晚星躲在自家的地窖里,听着外面传来的惨叫声和枪声,吓得浑身发抖。李氏紧紧抱着她,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保佑,千万别让鬼子找到我们。”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的声音渐渐平息。林晚星和李氏从地窖里出来,眼前的景象让她们惊呆了:村里的房屋大多被烧毁,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原本生机勃勃的村落,变成了一片废墟。林老实也不见了踪影,林晚星和李氏四处寻找,最终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找到了他的尸体,他的胸口插着一把日本兵的刺刀,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是在控诉着什么。
林晚星扑在父亲的尸体上,哭得撕心裂肺。李氏也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失去了父亲,这个家就像塌了天一样。
就在林晚星和李氏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们面前——是沈书言。
此时的沈书言,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书卷气,他穿着一身军装,脸上带着几分坚毅和沧桑。他看到林晚星和李氏,快步走上前,问道:“林姑娘,你们没事吧?”
林晚星抬起满是泪水的脸,看着沈书言,哽咽着说:“我爹……我爹他被鬼子杀了。”
沈书言的眼神变得凝重起来,他叹了口气,说:“林姑娘,节哀顺变。如今北平沦陷,鬼子到处作恶,你们留在这里太危险了,跟我走吧,我带你们去一个安全的地方。”
林晚星和李氏对视一眼,她们知道,现在除了相信沈书言,别无选择。于是,她们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跟着沈书言离开了林家村。
第三章 敌后岁月
沈书言带着林晚星和李氏,来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山洞里还有十几个年轻人,他们都是沈书言的战友,都是些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
沈书言告诉林晚星,他们是一支敌后抗日游击队,主要在北平周边活动,打击日本侵略者。林晚星听了,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她想起了父亲的惨死,想起了村里那些无辜的乡亲,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和沈书言他们一起,抗击日本鬼子,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山洞里,林晚星开始学习各种抗日知识和技能。她跟着沈书言学习读书写字,了解国家的危难;跟着战友们学习打枪、埋地雷,掌握杀敌的本领。虽然条件艰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刻提防日本兵的搜捕,但林晚星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觉得,能和沈书言在一起,能为国家做些事情,再苦再累也值得。
沈书言对林晚星也格外照顾。他知道林晚星失去了父亲,心里难过,常常会找她聊天,安慰她;在训练的时候,他会耐心地指导她,生怕她受伤。渐渐地,林晚星对沈书言的感情越来越深,从最初的感激,变成了浓浓的爱慕。而沈书言,也被林晚星的坚强和勇敢所打动,他看着这个曾经天真烂漫的姑娘,如今变得如此成熟稳重,心里也泛起了异样的情愫。
一天晚上,山洞里的战友们都睡着了,沈书言和林晚星坐在洞口,看着天上的星星。沈书言突然开口说:“晚星,等抗战胜利了,我带你去北平城,带你去看故宫、天坛,好不好?”
林晚星的心跳瞬间加速,她抬头看着沈书言,眼里满是期待:“真的吗?”
沈书言用力点头,认真地说:“真的。到时候,我要娶你,让你做我的妻子。”
林晚星的脸一下子红了,她低下头,小声说:“我等你。”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枪声和狗叫声。沈书言脸色一变,拉着林晚星站起来,说:“不好,鬼子来了,我们快通知大家转移。”
他们快步跑回山洞,叫醒了战友们。大家迅速收拾好东西,朝着山洞的另一个出口跑去。可是,日本兵已经追了上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林晚星看到一个日本兵举着刺刀朝着沈书言刺去,她想都没想,冲上去推开了沈书言,自己却被刺刀划伤了胳膊。沈书言看到林晚星受伤,红了眼睛,他举起枪,打死了那个日本兵,然后拉着林晚星,继续往前跑。
经过一番激战,他们终于摆脱了日本兵的追击,但也有几个战友牺牲了。看着战友们的尸体,林晚星和沈书言都很悲痛。他们知道,抗日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有更多的牺牲,但他们绝不会放弃。
第四章 分离与等待
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敌后游击队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日本兵加大了搜捕力度,到处修建炮楼、据点,切断了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为了保存实力,上级决定将游击队分成几个小队,分散活动。
沈书言被任命为其中一个小队的队长,要带领队员们去冀东地区开展抗日斗争。而林晚星,因为胳膊上的伤还没有痊愈,加上上级考虑到她是女同志,留在冀东地区不方便,决定让她和李氏先转移到后方根据地去。
分别的那天,天还没亮,沈书言和林晚星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告别。沈书言从怀里拿出一个贴身佩戴的玉佩,递给林晚星,说:“晚星,这个玉佩你拿着,就当是我陪在你身边。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林晚星接过玉佩,紧紧握在手里,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书言,你也要保重,我在根据地等你,等你回来娶我。”
沈书言擦去林晚星脸上的泪水,用力抱了抱她,然后转身,带着队员们毅然离去。林晚星站在原地,看着沈书言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心里充满了不舍和担忧。
林晚星和李氏来到了后方根据地,这里的生活相对稳定。林晚星一边养伤,一边在根据地的医院里帮忙,照顾受伤的战士。她每天都会拿出沈书言给她的玉佩,看了又看,心里不停地祈祷着沈书言能够平安归来。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沈书言却杳无音讯。偶尔有从冀东地区来的战士,林晚星都会上前打听沈书言的消息,但每次都失望而归。有人说,沈书言的小队在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了;也有人说,沈书言被日本兵俘虏了,下落不明。
林晚星不愿意相信这些传言,她坚信沈书言一定还活着,他一定会回来找她。李氏看着女儿日渐憔悴的样子,心里很心疼,她劝林晚星:“晚星,要不你就别等了,找个好人家嫁了吧,这样我也能放心。”
林晚星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娘,我不嫁,我要等书言回来。他答应过我的,等抗战胜利了,要娶我,要带我去北平城。我相信他,他一定会回来的。”
就这样,林晚星在根据地一边工作,一边等待着沈书言。她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思念和担忧,也见证了无数战士的牺牲和奉献。她知道,只有抗战胜利了,她才能见到沈书言,才能实现他们的约定。
第五章 胜利与重逢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中国都沸腾了。根据地的战士和群众们欢呼雀跃,敲锣打鼓,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林晚星听到消息后,激动得哭了起来,她知道,她终于可以见到沈书言了。
她立刻收拾好行李,带着李氏,朝着北平城的方向赶去。一路上,到处都是欢庆胜利的人群,林晚星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想象着沈书言见到她时的样子,想象着他们一起去看故宫、天坛的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