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山受伤以来,李文清连着吃了几天滋补丹,现如今精神竟有些过度高涨。
早上起来,整个人迷之兴奋,看见院子里的鸡从眼前走过,她都想上去踢两脚。
今天的更新出的支线任务是,消费五十贯钱!
奖励金额还是二钱?
这个系统真的是狗,仓库现在有多少钱他不知道吗?
【支线任务是根据用户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实时刷新的哦。】
李文清悟了,所谓‘天价’,就是要50贯起步,不然完不成声望任务,得不到积分。
吃过早饭后,王老太一改常态。
积极地给李文清出主意,也没让袁家兄弟去地里干活。
“你别看卫家小子给你的礼金单子写得高,他那些鹿皮、大雁,还有鱼,都是自己猎的,不花钱。
其他的东西加起来也就三十贯出头,我带着你去买,帮你压价。
压下的钱算咱的本事,嫁妆单子按原价写,十三四贯钱,置办十五贯的嫁妆,保管又多又好看。
最后还能余几贯钱,留着压箱底。
他给的聘礼,你也可以写到嫁妆单子里去,都算是你带过去的。
算下来,不比他少多少。”
王老太一双老眼里闪烁着精光,颇有见地地跟几人讲了自己的计划。
李文清人都震惊了,别人的本事不值钱,她的本事要算进去。虚报价格不算,还要再来一招移花接木。
不愧是王老太,算计得明明白白,连她手里有几个钱都考虑进去了。
姜萍目瞪口呆,把王老太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要不是王老太精明,她的清清妹子要损失多大啊!
昨天她还替清清发愁,不知到哪去凑七八十贯钱置办嫁妆,今早一下就解决了。
纪老太就稳重多了,正色道:“有我跟亲家母给你把关,不怕有什么疏漏。”
李文清心底也有自己的盘算,系统提示50贯起步,那就表示婚礼的造价越高越好,她要抓住机会多拿几点声望。
“行了行了,你们两兄弟今天跟我们一起去镇上买东西,我让周莹和周秀在家喂鸡,咱们坐个牛车去。”王老太最不放心家里能下蛋的鸡。
周秀拿了铅粉后,其余的聘礼都被暂时存到了王老太的主屋。
没办法,那些东西的吸引力太大了,她怕孙女一张口,又说出什么震惊全家的话来。
安置好了家里最值钱的聘礼和最能下蛋的鸡,王老太一拍大腿,出发。
从东杨村去新丰镇,来回可以走,也可以做牛车。
东杨村、成杨村和周边的几个村子合伙雇了一辆牛车,每天在村镇之间往返一次。
早上路过东杨村村口的时间,大约是在卯时二刻到四刻。只等一盏茶(5分钟)的功夫,每人收两个铜钱。
其他时间想坐车得靠运气,运气好在村口就能坐上,运气不好走到半路才能搭上,而且还要三个钱。
李文清内心憋屈,早上五点半的公交牛车,她注定这辈子都坐不上了,谁能起那么早?
王老太轻飘飘地看了一眼李文清,“我今早跟咱隔壁的春花说好了,叫她家周成赶牛车送咱一趟。
李文清来了几天,能走几步路,她心里还能没点数?起又起不来,吃也吃不多,没用。
周正家的牛是王春花的嫁妆,当年成亲的时候,也算轰动一时,如今已是一头老牛了。
到隔壁春花婶家时,她正拿着手帕给老牛擦脸,一下一下地很仔细,动作又轻又慢。
“王婶你来了,我这就套车啊。”春花又给老牛擦了两下,才招呼周正把牛车套起来。
李文清悄悄站到王老太身边,疑惑地问,“你给她家多少钱租的?”
王老太侧头,“不用给钱,她当年生孩子,我给过她十个鸡蛋。”
一个鸡蛋五文钱,十个也才五十文,租不上牛车。
又占人家便宜了?
“你这么看着我干啥,只给咱送去,不用他接。
一趟路又不费事,我给钱她也不收的。”
李文清跟王老太对视,你说啥就是啥,我信你个鬼。
王老太气急,“我两家邻居这么多年,人家跟我关系好。”
十个鸡蛋,在那种时候是能救命的。
王春花怀头胎时,大冬天里本来就没什么菜吃,又大雪封路,想出去买也不成。
人光吃粮食,勉强还能正常过日子。
但怀孕的女人却不行,肚里有娃,整日手脚浮肿,头晕眼花的。
怀到了八九个月时,更是连下床都费劲,要不是附近几户邻居接济,她是啥也吃不上。
“走吧,你早去早回啊。”出门前,王春花拍拍牛背,还专门跟这老牛道别。
李文清略感意外,周正也要出门,都不见她叮嘱一句,反而对着牛嘱咐半天。
要说农户家里的牛确实精贵,耕田犁地都得靠它。但能看重成这样的,多少有点把牛当人的意思了。
周正咧嘴一笑,轻轻抚摸着牛的脑袋,“我家的王小壮去年生了场大病,好不容易才养回来,春花现在可宝贝它了。”
这牛生得魁梧,毛色光亮,看起来是养得很好,已完全没有了病过的痕迹。
牛车宽大干净,还放了几个蒲草坐垫,使用痕迹很轻。
李文清和姜萍几个女眷各找了垫子坐,袁家兄弟一左一右地坐在车沿上。
周正说了一句走吧,老牛回应一声,便拉着几人向村口走去。
快到村口时,远远看见一行三十多人的男子,手里还拿着各种工具。
“叔,是谁家盖房子啊?”周正对着那边喊。
这三十多人里有七八个是本村的,领头的是村里有名的泥瓦匠周云江。
但是在村里看见陌生人,还是会想去问一下。
“是卫家老二。”
一听是卫家,车上几人都来了兴趣,纷纷看向周云江。
只见他将带着人,往村子东边去了,并不是卫知白大伯家的方向。
王老太怼了怼李文清,“知白那小子家的宅基地不在那边。”
东杨村里住的人家比较杂,多是原成杨村的人和一些后搬过来的散户。
卫知白家是爷爷那辈才过来的,正巧是王老太嫁到东杨村之后的事。
因此王老太对卫家的过往,知道得比较清楚。
李文清对此没什么概念,“我不想跟他亲戚住,曾开口要了个独门独院。”
“不是,你不知道这里的事。
卫志江是老大,家里的宅基地本来就给了他,没给老二。
卫知白家的是他爹自己挣的,他爹娘去了以后,周志江才带着一家子搬进去。”
王老太见李文清不在意,自己急得想跳脚。
那可是一处宅基地,要花整整20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