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63章 燧火待燃封疆台
    吴楚之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激昂起来,目光如炬,

    “钱老早年在多个场合,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技术领域,他就曾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过!

    他极具前瞻性地指出,集成电路产业,它绝不仅仅是某个独立实验室或某个单点技术突破!

    它是一个空前浩大、牵涉学科门类极其庞杂、需要精密统筹协调的巨型系统工程!

    一旦我们因为畏难情绪或短期利益导向,错失了将它当作国之重器来投入、来协调、来持之以恒地推进的宝贵机会,那么在未来,等待我们的,必然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必然会遭遇芯片‘后门’肆虐、核心技术断供的灭顶之灾!(钱老原话)

    所以,他才反复强调,集成电路,就是现代国家的巨型工程!”

    林本坚对吴楚之复述钱老的观点深表认同,连连点头,

    “是的!钱老目光如炬,看得很透彻!在系统工程层面整合力量,是我们追赶的核心前提!”

    吴楚之看着情绪被调动的林本坚,知道铺垫已经到位。

    他伸出修长的手指,蘸了蘸杯中微凉的茶水,在光洁如镜的黄花梨茶几上飞快地写下了三个简洁却分量千钧的词语:

    资本|巨型|工程

    茶水的痕迹在深色木纹上若隐若现,如同划破迷雾的标记。

    “林先生,钱老的告诫,核心就是这三个词的辩证统一。”

    吴楚之的手指点在“工程”二字上,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树立超越‘资本逻辑’的决心,承认这是一项需要国家意志推动的‘巨型工程’!”

    接着,他的手指划过“巨型”一词,语气变得更加沉凝,

    “而杨振宁杨老,他在更基础的科研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能超越西方既有路径的关键启示。”

    吴楚之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仿佛穿越了时间的迷雾,

    “杨老在九十年代初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我们面对西方已经构筑起庞大专利壁垒和技术代差的关键领域时——尤其是像光刻技术这样底层物理被高度垄断的领域——我们最需要的、最应该做的,绝不是低效地去跟随、去亦步亦趋地模仿他们走过的老路!那样永远只能捡拾别人抛弃的技术残羹!而是——”

    他加重了语气,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

    “开创一条独属于我们华夏,能够绕开对方壁垒、扬长避短、真正适合自己的技术道路!”

    这句话如同惊雷,在林本坚的脑海中炸响!

    “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个概念与他多年浸淫的、已经被既定范式框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剧烈碰撞!

    他敏锐地感觉到吴楚之即将触及某种核心,却又一时难以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

    这与自己再浸润式技术研究时的灵光闪现何其相似?!

    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去,眼神中充满了急切与思索的火焰,眉头却皱得更紧了。

    吴楚之看到了林本坚的反应,满意地微微一笑。

    他没有停顿,继续抛出那块足以撼动光刻技术基石的重磅理论基石,

    “而杨老在1990年左右,就给出了一个极其具体、并展现出非凡技术预见性的突破口方向!

    他向相关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研究x射线光刻技术!”

    “啊!!!”

    林本坚情不自禁地惊呼出声,脸上瞬间布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的神色!

    作为一个光刻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太明白杨振宁教授这个建议的分量和超前性了!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竖起了大拇指,身体激动得微微发颤,声音带着无比的敬仰:

    “神来之笔!小吴总!杨老的这个洞见,当真是超越了时代!这绝对就是下一代光刻技术潜在的核心方向之一!”

    【注:商业化是商业化,实验室是实验室,在商业化中到现在还没完全实现的x射线光刻,上个世纪90年代便出现在了实验室里。

    而就算是如此,x射线光刻技术和光学光刻技术、极紫外光刻技术、电子束光刻技术、离子束光刻技术同属于传统光刻技术。

    唯有纳米压印光刻技术、相干光刻技术、原子层沉积光刻技术、光子上转换光刻技术和基于化学的直接自组装(dsa)才能算的上是本世纪的新光刻技术。】

    作为顶尖专家,林本坚迅速在脑海里进行了信息分类。

    吴楚之对于林本坚瞬间的爆发性认同并不意外,他点了点头,继续沿着思路推进,

    “诚如您刚才所分析的现状,我们目前最先进的光刻设备徐老前辈的jkg-3,其光源水平甚至都还停留在国际标准的‘第一代’汞灯光源,这是我们起点低下的铁证。

    然而,杨老先生基于他的x射线光刻研究前瞻,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极具开创性的光源理念——ssb:稳态微聚束光源(steady-state icrobunchg)!”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ssb?”

    林本坚快速在记忆中检索,这个名词他似乎有些印象,但并不熟悉。

    吴楚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这是一种基于粒子加速器原理的革命性光源!

    它利用储存环里的电子束,通过特定的物理机制(如同步辐射、自由电子激光原理的基础结合),产生极其稳定、高亮度、而且波长极短、接近x射线波段的连续光束!

    根据杨老及其合作者的理论推演,这种光源,在相干性、功率稳定性和波长范围上,拥有着巨大的潜力!”

    吴楚之的话语像是一张宏伟蓝图的初稿徐徐展开。

    然而,林本坚的专业本能反应却再次被强烈触动!

    长期在“设备小型化、集成化”道路上狂奔的他,在听到“粒子加速器”、“储存环”这些词汇的刹那,脑海中瞬间浮现的是瑞士日内瓦那巨大的、深埋于地下的环形隧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那是以公里为单位计量的庞然大物!

    “荒谬!”

    一个强烈否定词脱口而出。他硬生生压下后面骂人的话,但脸上的表情已经充分暴露了他的极度不认同和质疑。

    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尽量保持尊重,但语气已然变得尖锐而直接,带着资深工程师对天马行空构想的本能警惕,

    “小吴总,请原谅我的冒昧。”

    林本坚深吸一口气,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试图切割开这看起来过于浪漫的技术泡泡,

    “虽然我对高能粒子物理领域没有太深入的研究,但最基本的常识告诉我,ssb这个思路理论上或许有其独到之处,但它……它根本脱离了工程实现的范畴!”

    他的语气急促起来:“一个能产生满足波长极短、强度足够、稳定性要求近乎变态光刻要求的粒子加速器光源!

    你知道这需要什么吗?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个极其庞大、结构复杂、需要超高真空、超导磁体、巨量能源支撑的、公里级别的环形粒子加速隧道!

    请注意,那是公里级!甚至是百公里级!”

    林本坚摊开双手,仿佛在比划一个无法想象的巨物,

    “这样的东西,怎么可能塞进一家晶圆厂?

    怎么可能与现有的光刻机平台整合?

    这完全背离了光刻机作为一个集成化、小型化、高度自动化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发展方向!

    这纯粹是……是科学家在图纸上的狂欢!

    是耗费巨资建造一座用来点蜡烛的宫殿!

    是纯属天方夜谭!”

    他用了一个极其强烈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决然不信。

    面对林本坚这连珠炮般的质疑和几乎要拍案而起的激动,吴楚之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他没有丝毫被冒犯的样子,反而像是一个设局者,终于等到了猎物主动踏入陷阱核心区域时的那份了然和从容。

    他甚至无声地笑了笑,身体微微向后,以一种更放松的姿态靠在了沙发靠背上。

    然后,他拿起一直放在林本坚面前的那本“追光计划”,屈起食指,轻轻敲击着封面。

    “笃、笃、笃……”

    声音不大,却像是小锤敲击在林本坚因为激动而紧绷的神经上。

    吴楚之的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他的嘴角似乎噙着一丝早已洞悉一切的笑意,看着林本坚,一字一句地说道:

    “林先生,我们——或者说——‘果核科技’的最终目标,”

    他微微停顿,语气平静得如同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制造芯片,并且是不断逼近物理极限的、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芯片。”

    他摊开双手,做了一个无比简单却又令人震耳发聩的动作,

    “至于承载这个最终目标的‘工具’——光刻设备——它究竟是方方正正、能放在洁净室里的一台精致仪器?

    还是庞大得如同一座工厂、一片建筑群、甚至是一座小型城市?”

    吴楚之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实质般穿透林本坚的瞳孔,直达他的思维核心,

    “这重要吗?我们不卖光刻机啊!我们是卖芯片啊!”

    “轰隆!”

    这简单到极致的反问,如同在林本坚脑海中引爆了一颗精神炸弹!

    他那在工程小型化道路上狂奔了数十年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瞬间被炸得粉碎!

    是啊!

    光刻机的本质是什么?

    是实现图形转移的手段!

    是制造芯片的工具。

    工程师们穷尽一生追求小型化、集成化、高效率,其根本驱动力是什么?

    是商业化!

    是为了把它卖到遍布全球的晶圆厂里,好赚取天价的利润!

    是为了节省宝贵的洁净室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的经济性!

    这些追求,本身没有错,并且是伟大的工程成就。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光刻机是一个可以量产、销售的商品”这个商业逻辑之上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