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一日。
刘承宗在关外取胜同日,锦州前线的关宁总监高起潜的捷报,送入京师。
锦州军克复盖州、耀州、海州等十二城,兵锋直抵辽阳。
高起潜是个年轻太监,跟崇祯朝其他火箭提拔起来的官员一样,供职履历很短。
他初次出宫,是山东的李九成打出天下无敌的架势,败尽各路援军。
崇祯调关宁四千八百入关平叛,从宫里选了读过书知道些军事的高起潜作为监军从征。
历时四个月,打死李九成、打跑孔有德耿仲明,声势浩大的叛乱随之平息。
崇祯尝到了监军的甜头,遂派遣宦官,进入各路兵马营中做监军。
结果这些人,都干得很坏,不是侵吞军需物资,就是临战率精兵护着自己逃跑,同时也让将领们失去主动性,觉得被这种玩意监军是一种耻辱。
唯独高起潜做得好,军队对他的存在没有怨言。
因此到去年,崇祯就将所有监军都撤回了,只剩下高起潜仍在监视关宁。
不过朝中官员就对高起潜怨言很大了。
妈的这个宦官不给自己监视的部队找事,净给别人找麻烦。
别的监军一般都是攥着权力,折腾自己监视的部队,平日侵吞军资,备战胡乱指挥,临阵率先逃窜。
能啥也不干,有监军像没监军一样,就算天下第一等的好监军,是将领祖上九世与人为善修出的福报。
高起潜不光干人事,甚至为做人事脸都不要了,发现关宁军战马不足,只有一万五千匹,他就给朝中上书。
一般来说,正经人遇见这种事,肯定是找朝廷要钱,要么就直接要马。
高起潜不一样,宫里出去的宦官嘛,一不要脸,二了解崇祯。
他知道这么干是皇上添麻烦,咱皇上不是一般抠门儿,奏疏送进去不挨骂就是好事,肯定要不来马,西北群牧所都被刘承宗抢光了,朝廷哪儿有马啊。
所以他不要钱,也不要马。
就给朝中写信。
求求官老爷们帮帮孩子,把俸禄都给咱家捐了吧,买成战马,让咱关宁的战士骑上。
崇祯一看不用找钱找马,心说:妙啊!
能吏!
转手就把奏疏下发有司。
工贼温体仁第一个响应,然后大家的月俸都没了。
非常歹毒。
现在关宁军有四万匹战马。
就这种监军谁不喜欢?不光不克扣物资,还能从关内要来装备。
高起潜现在也很喜欢刘承宗。
自从刘承宗移师辽西边外,高起潜就打起十二分精神,死死盯着刘承宗的军队。
当然他死盯是一回事,刘承宗在战场上神出鬼没,他找不着是另一回事。
当时高起潜害怕极了。
他怕刘承宗袭击锦州。
因此祖大寿前脚把刘承宗不让关宁军动弹的书信送给他,高起潜后脚就躬贯甲胄,身临锦州前线,劝锦州军听话。
咱不动。
高起潜了解皇上,就像了解自己的命根子——虽都远在紫禁城,但音容笑貌,闭眼就能浮现眼前。
只要不让皇上真金白银往外掏,万事皆允。
仗可以不打,良机可以错失,但不能有损失。
同样是他,在发现刘承宗对锦州并无恶意,反倒把辽东搞得一团糟,并且将八旗主力调动往边外,第一时间就与祖大寿制定了反攻计划。
说是反攻,其实只是一次小范围冲突,把刘承宗糟蹋过的土地跑马圈下来。
行动格外成功。
他们仅耗时两日,就将战线从牛庄一路推至辽阳,并在发现辽阳城内的城砖都被烧红,根本不能进城之后,决定于辽阳东西二城驻军,等待八旗反攻。
并在济尓哈朗与尚可喜等人汇合,重新将兵力推往辽阳,锦州军才有序撤离。
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要长期对峙,就得给人留点面子,控制战役规模,未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尽力避免战争扩大化。
直到他和祖大寿率军自辽阳退还,驻军于海州,高起潜才给京中奏去捷报,并提到关宁军的火炮不太好。
这算预防针。
高起潜打算明年再求一求京中的官老爷,捐造点红夷炮。
今年是不能再求了……单是关宁买马,凤阳修陵,京师筑城,京中官员一年到头见不到俸禄。
再求,那些贪污腐败的官老爷有了好名声,可不贪污的官老爷们净喝西北风,恐怕得弄死他。
总之,高起潜今年很开心。
虽然别人不免在心里骂他,但无所谓,骂就骂呗,反正他也听不着。
托京中官老爷的福,部队有了战马,支援能力大幅提升,又狠狠地收了一波军心,现在辽东所有将校见了他都发自内心地行军礼。
托边外刘老爷的福,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城堡十二座,将战线推进至辽河以东,功勋也来了。
关键是祖大寿。
祖大寿什么人?那是经历过高淮的老资格,好家伙,看见高起潜这么个有几分人样儿的宦官,那是高高捧着,生怕朝廷再给换个没人样的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功绩别说抢了,都送你,捷报上不写祖某都可以。
人呐!
福气来了是挡都挡不住。
高起潜在辽东的神仙日子过得比长着鸟还爽。
爽死了!
捷报送出去没两天,京中的皇帝诏书就来了。
发下赏功牌五百,并命其调兵入关平虏。
永乐年间,将战功细化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其实就是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
到英宗时期,开始铸造奇功、头功、齐力三等功勋的赏功牌。
其实就是荣誉勋章。
只不过不是章,而是金银铜铁铸造的腰牌。
高起潜拿这腰牌都多余,他们这仗打得尤其容易,立功的士兵根本就没五百,想尽办法才发了三百来块赏功牌,随即点选关宁军六个营,提马军七千入关。
他得让京中的官老爷看看,俸禄可都花到实处了,咱关宁健儿都骑上了!
高起潜入关这日,关内已是烽火遍地。
阿济格自冷口出边未能成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兵粮,回首南战,分兵攻打涞水、保安、固安、霸州,渴望获取补给。
不过那几座城,皆未能速破。
阿济格是路径依赖,他出关的冷口等地,就是己巳之变黄台吉带他们打破的关口,分兵劫掠的这些个县城,也同样在己巳之变时被打破过。
当年是京畿重地,多年未经战祸,毫无准备之下遭遇袭击。
大明的官员又不是没记性,自己巳之变起,京畿不再安稳已成共识,各地都在操练民壮、修补城墙、管理河壕、整备军械。
单就固安县,知县叫黄奇遇。
黄奇遇是潮州府人,自幼家贫,父亲务农之余常年在外打工,他自幼孝顺,在家负责拾粪堆粪。
像洪承畴一样,也是因为贫穷,在私塾外站着听课,让其免费进学,至崇祯元年考取进士。
考中进士有四个月的省亲假,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的缘故,黄奇遇四个月都没寻到父亲,回京候选,还未得授官,就惊闻父亲客死他乡的消息,便回乡守孝。
直至崇祯四年,重新回京等待起复。
固安县出缺了。
万历当皇上,官员是想当官而不得;崇祯当皇上,很多人是压根就不想当官。
单就这个固安县,前两任知县,一个下狱、一个被贬。
但黄奇遇家里穷,又守孝三年,就接了这缺,做了知县。
上任之初,黄老爷就开始备战了。
先拿掉敛财扰民、诬良为盗的县中大吏及其衙役同党,随后修城墙、编县志、练民壮、造军械。
崇祯七年,黄奇遇就已经考满该调走了,但城墙当年尚未完工。
黄奇遇就为修这城墙,专门给朝廷上书,再干一任,把城墙修高、城壕挖深。
阿济格的部队到固安县,等待他的是一座城墙经过修缮、城壕被掘得又深又宽,墙上民壮八百,刀枪弓矢、火枪火药俱足,万人敌、佛朗机炮、大将军炮应有尽有的固安城。
别说攻城了,刚一靠近,就要挨炮。
同时西边的山西宣大军进剿,东边的高起潜入关,阿济格只能仓惶南奔。
途中劫掠郊野,看见明军就跑,甚至开始使用银弹攻势,有拦路的驻军,先派人送点银子借道。
以至于在京畿之地,就形成了奇怪的局面,京军、宣大军在后面追,阿济格在前面边抢边跑,勇不可挡,郊野四处被抢,拦路者遇之则溃。
高起潜的关宁军原本也要加入这场追击,但他还没走多远,就又收到皇帝的调令,命其进驻密云,看护北方。
因为六月二十二日,密云方向急报,有刘承宗的骑兵在古北口外的潮河兜转。
朝中上下,害怕刘承宗也学东虏,破关而进,急调高起潜部关宁军协防。
结果高起潜抵达密云当日,元帅军骑兵就叩关了。
就三骑,扛白底大旗,上书领赏二字,自古北口关门外打横掠过,抛出两个圆滚滚的东西,打马北向。
“传,大元帅令,蓟镇兵,出关领赏!”
把古北口关门外的守军都弄不会了,纷纷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帮人是来干嘛的。
等骑兵离去不久,有关门上守备领兵打马而出,小心翼翼地行数百步,未见敌军设伏,这才走过去。
仔细一看,那是两颗辫发虏头。
“百总,辫子上系着东西!”
写了字的布条。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蓟镇西协的边防线上的每一座关口之外。
之所以只有蓟镇西协,是因为费扬古放的火还在烧,中协和东协,太热了。
高起潜正在密云县城外的大营里扼腕叹息,觉得自己没办法去打阿济格,错失功勋。
突然就见标下的副总兵陈朝宠跑来:“高爷,密云兵交上来的。”
其实这个称呼,高起潜起初是拒绝的。
但大家都这么喊,而且很多军官士兵一见他就给他行军礼,他也没办法。
这其实是祖大寿的命令。
跟宦官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给面子,给他面子,就算是个坏人,他也未必会害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