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张远接受了岛国新首相接见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国。
甚至在海外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各地媒体都报导了此次事件。
书法协会还开了“仁者无敌……从张远先生的书法作品看全球文化交流专业座谈会”。
趁机搞了一波流量。
张远早就是书法协会的会员了,还不是普通会员,是理事,蹭一下就蹭一下吧。
虽然从没理过事……
这就是典型的,借他的流量炒作一下,吸引热度。
毕竟炒宣纸大军中很大一部分人,就在书法协会内。
都是生意嘛。
本来就总叫他去开会,办展。
他一直推脱。
因为自己的字不差,但也说不上多好。
业余高手的水平吧。
可去了后一旦留下字,对方一定会炒作。
炒作就会捧自己,给捧得太高再摔了。
因为真会有民间高手去分析反驳的。
现在他和岛国一哥一块展示书法,大部分人还会说他写的好。
可一旦有“专家”出来说好,立马就会有人出面反对。
网友就是这么叛逆的。
反正这回出了大名。
能被外国元首接见,怎么说都是项相当高级的荣誉。
鸿胪寺那边也对他的表现表示了肯定。
还在例行发言中提了这事。
这就是鸠山桑的外交手段,并且相当有效。
而张远也乘胜追击,办了些与自己相关的事。
他请江志墙吃饭,就是为了办事。
首先让他帮忙联系岛国那边的发行方,问问《速度与激情4》什么时候能上映。
问就行了,指定能成。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没人想要这把火烧到自己头上。
现在首相刚刚回见的演员,他的电影却不让放。
这是给谁上眼药呢?
而且鸠山桑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不是靠着成为谁的女婿,谁的走狗上台的。
他们家本来就是大势力,腰杆硬的很。
整个岛国内部,没人会主动去触他们家的霉头。
所以他才敢顶着压力,
换其他背景没那么硬的主,这种理念得不到支持,压根没可能上台。
他不一样。
他甚至不需要财阀的资金支持。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财阀。
他老妈带来的嫁妆,那1300万股普利司通股票,每个月光分红就好几千万日元。
不过他最后被搞下台,也不是因为内部势力。
而是阿美爸爸。
显然不符合灯塔的利益。
江志墙这边很快得到了回复。
“我们一直都非常欢迎张远先生的电影作品。”
你看这话说得……
我们从来没有封杀过你,都是误会,误会……我们只是在审核影片,周期比较长。
这就是内部非公开封杀的好处,能随时改口。
这只是张远找江志墙帮忙的一件事。
这事搞定,他就能给环球影业有个交代。
先稳住那帮土匪。
而接下来要做的,则是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那就是行为逻辑。
之前我刚刚立了爱国人设。
而这爱国人设的基础,就是反日。
可现在我一转头,又去见了岛国一哥,搞起了中日亲善。
普通人,无论影迷而是网民,他们不知道鸠山家族的态度。
他们只知道前边的小犬,安倍都不是啥好东西。
外加对岛国有刻骨铭心的仇恨。
所以大致想法是“我管你这那的,只要是岛国人,那就都是鬼子”!
其实也不能说完全错。
因为鸠山家族所谓的亲中,反思罪行,也只是一种政治立场。
人家首先是政治门阀,才会有立场。
而小鬼子可不傻,他们也知道做两手准备。
一条亲中,一条反中。
随世界格局而随时变化。
所以一定要留一个后手,留一条能反复横跳的道。留一派亲中的人。
华夏也未必不知道这情况。
可有这么一派总比没有好,得捧着。
这就叫心照不宣。
问题是,张远夹在当中该如何自处?
这时候再往前顶,不去会面,还搞风搞雨,那就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而行”。
逆大势者,不会有好结果。
可逆民心,也不会有好结果。
这就难了。
换一般人,准是赶紧去岛国。
我管你观众怎么想呢。
你给我花过多少子?
你都没有给我花100万,我鸟你干什么?
立马在人前献媚,赶紧抱着鸠山桑的大腿。
但这也是这帮人不配去的原因。
因为这事不是代表你自己,而是代表国家的脸面。
卑躬屈膝,点头哈腰的,像话吗?
得硬气些,观众才爱看。
所以张远琢磨半天,琢磨出一条道。
首先就是“叶师傅‘杀’到东京”的新闻头条。
得在香江先上,然后让内地媒体转载,这样风险小。
很多新闻都是这么转一手的。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让江志墙联系岛国发行方。
就是那些同意了上映《速度与激情4》的主。
再找他们做件事。
想办法让《叶问》在岛国上映。
这是其实不难。
因为他已经“解封”,并且《叶问》本身是一部票房相当不错的电影。
而且在张远与一哥会面后,他在岛国也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人气指数上升。
岛国媒体最爱做的街头民调中,半数人认识,或者表示曾经在电视上见到过他。
“是一位非常帅气的华夏艺人。”
“他会不会成为辰龙第二人?”
“我看过你的动作片,卡阔以呐。”
街访中,樱花妹是认得他最多的群体。
本来也是他的受众。
民调数据相当不错,获得了岛国的群众基础。
既然有人认得,岛国发行和院线也是要赚钱的,何乐而不为。
至于《叶问》说的是打鬼子的事……
区区杀父之仇都能“何足挂齿”,这点小事不足为虑。
《叶问》中至少没拍摄鬼子搞屠杀的事。
那年头虽然已经开始改教科书,但岛国还是承认自己侵略过包括华夏在内的亚洲国家的。
只是不承认大屠杀。
后来则是连侵略都不承认了。
尤其是华夏实力愈发高涨,岛国新闻频频表示对华夏军力的不安后。
不少岛国民众都怀疑“当年我们真的侵略过华夏这样的强国吗?”
他们都不信。
就这样,江志墙一谈便妥了。
这片子能卖多少钱,张远其实一点不在乎。
他在乎的只是能上映就行!
而后就是新闻学魅力时刻。
他在自己的“张远工作室官方号”微博上,全程跟踪发布自己的行程。
从前期准备,到正式到访岛国,再到见面,结束,回国。
一路都有照片和文字解说。
在这年头,此级别的“路透”相当先进。
此时大部分人最多只能看看剧照,花絮,从这些事上了解明星的工作。
现在全程照片直播,大大满足网民的好奇心!
并且张远提前和新浪打了招呼,告诉对方自己会那么做。
新浪都激动了。
我正推销微博呢,这就来了个帮我打广告的。
流量玩了命的给,还去买百度搜索词条。
就这样“直播”,到了会见结束后,他还发了在首相府邸前的到此一游照片。
几天后,确定《叶问》会在岛国上映后。
他再发了条总结性的微博。
“近期完成了重要工作,与岛国新任首相鸠山先生见面。”
“对方表达了对华夏文化的喜爱,并称中日是千年邻国,应当互相友爱。”
“而且这种友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的。”
“鸠山先生和妻子还说曾看过我的电影,我与对方就华夏电影事业进行了交流。”
发完这条,又更了一条。
“《叶问》将于明年2月登陆岛国院线。”
并贴上了海报。
前后两件事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但他这么搞宣传,看着就像是他与首相交流后,对方特许《叶问》在岛国上映。
这就是新闻学中的“嫁接”手法。
分开看没毛病,合起来看也没毛病。
有什么问题,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我可没说。
诱导读者去联想,也是一门功夫。
这样一来,我就不是单纯去回见岛国一哥,而是用一部反战动作片打开岛国市场去了。
这也是他一开始想穿大褂的缘由。
只是人家没同意。
“牛啊,真是叶师傅杀到东京了。”
“就得放给鬼子看,让鬼子看打鬼子!”
“这是遇到真的叶师傅了。”
张远看着微博评论。
这年头微博水军还没有成集团,评论也以真人为主。
反响还行,基本达到了他的目的。
就是表明自己不是被鬼子收买了,是去宣传华夏文化。
我依旧支持宣传反鬼子,并未前后言行不一。
当然也会有少部分人开骂。
只要去见到岛国一哥,那就是背叛了我们。
油盐不进的肯定会有,这部分人他就没法子了。
做人不能啥都想要,肯定会损失一部分观众。
但就现在来看,情况可控。
并且好处肯定是大于坏处的。
而且就像江志墙之前所说的,同行们都看着,盼着。
本来盼着他倒霉。
一鲸落,万物生。
你凉了,咱们就多口饭。
可现在一瞧。
“这都让他混过去了!”
一点事没有。
不光没事,名气还更大了。
甚至片子还能在岛国上。
给同行都搞郁闷了。
看不懂。
这世界已经发展成了我们不懂的样子。
管唬也给他来了电话。
张远表示要请对方吃饭,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
表示之后去宝岛,威尼斯等地参加电影节的形成全部升舱成头等舱,钱他来出。
管导乐极了。
不光为头等舱高兴。
而是他们家本就是中日交流的“桥梁”。
现在张远与岛国“和解”,他也能放心继续合作。
管唬说他得到消息,张远与岛国一哥见面后,岛国在大陆的机构也做了民调。
鸠山桑因为与他的新闻,在国内声名鹊起,并且大部分人对他的观感都挺正面。
远比之前这俩一哥好。
这就是对方邀请此行的目的。
借张远的人气,在华夏放大名望。
这样之后推行很多合作政策就会方便。
政治家是需要知名度和支持的。
在老美那边,选总统还要明星站台呢。
蹭呗,张远也不在乎。
大家互相蹭,反正我不吃亏。
双赢他是愿意的,能接受。
除此之外,管唬还说了件事,让他心情大好。
陆穿听说张远“解封”,两部电影都能在岛国上映。
这位琢磨了一阵后,也联系了管唬。
让他帮忙问问。
张远都解了,我之前被文化省认定为不受欢迎文艺人员这事能不能也改改。
这位新一哥上台,不得“天下大赦”?
都是一个圈里的,得给面子。
管唬便去托人打听了。
结果……
张远是张远,陆穿是陆穿。
人家是这么回答的。
张远只是带人去看电影,又没有拍大屠杀。
而且他还亲自和一哥见面了。
总结起来,大致意思就是……
人家什么档次,你什么档次?
陆穿因为《南京南京》被列为不受欢迎这件事,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大赦天下都轮不到他。
要知道,鸠山桑都只是在下台后,才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
即使是他这种背景,都不能在任上公开提这事。
否则会遭到强硬派的巨大压力。
怎么可能给你“解封”呢?
又不和你沾亲带故。
再说了,给你陆穿解封,对他有任何好处吗?
没有好处人家为啥要干。
人家做事,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
得到否定,且是非常坚决的否定回复后。
陆穿的心态,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