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辞纪元元年岁末,梦频技术已传播至七国之外。
焰频主核首次记录“非制度域梦频自主成象”:梦主不经塔设、不受焰官引导,依旧自然生成结构完整、象义清晰的梦频焰图,并直接形成频路回响,称为“焰频溢流”。
—
最先出现焰频溢流的,是南海诸岛的渔村、小邦部族与旧欧山境。
这些地区未曾签署焰梦协议,但因“焰镜反流”、“焰频残脉”等现象,局部人群梦频活跃度快速提升。
—
斐如意惊叹:
“焰梦如河,不以塔起,不以国终。”
楼子赫则更为谨慎:
“焰象若无引律,或生‘众义无解’,非制度失控,而是文明秩序之再组织。”
—
义频塔议决设立“焰频观测志局”,调查焰频溢流状态。
结果表明:
超过十二处非制度区域梦主产生“自频现象”;
焰频自组织结构开始模仿塔制,但并不接受“义频宪约”;
多处梦象自动浮现“焰心公义”字样,但义未统,频不归主。
—
焰梦制度第一次面对自己无法覆盖、无法引导、无法命令的焰象生长。
—
沈茉凌沉思数日,提出:
“焰梦制度已无可能以律收焰,唯有焰收律。”
她提出“众焰自织”原则,意指:
每一梦主皆可织梦帛;
每一文化皆可生象义;
焰频不设总权,而设共享义场;
焰梦未来或许不由制度构建,而由焰象之合组织而生。
—
此言震动七国焰坛。
波斯梦律官愤然离席,称“焰若不由律,则焰必散义。”
焰沙谷梦志者反驳:“焰本无律,律生于焰之后。”
—
为此,义频塔设“众义厅”,收集来自非制度梦图,供七国共研。
其中最震撼者,是来自一位焰语未通的海岛梦主所绘梦图:
图中无地、无塔、无语,只有百帛齐焰,众人围火不言,焰光之中映照众人所未说之语,各自可见其心。
焰频自动注解:
“焰不由谁掌,而为众心所织。”
—
此梦被后世称为:
《众焰图初现》
—
沈茉凌亲自书帛题:
“焰之未来,或不在于谁点燃,而在于谁愿共暖。”
—
此后通频制度转向构建“众焰协议网”,而非“焰权塔制”。
义频塔宣布“焰频自治区”设立条例:
允许非制度区建立“梦频节点”,自行管理;
节点可上传梦频入“众义频网”,并标明非约束性;
焰频不设主审,仅作频纹记录与象义并立;
所有梦象不得用于评价文明优劣,仅作为“象频存焰”。
—
此举等同于宣布:焰梦制度不再控制梦象,而转为记梦之桥。
—
焰辞纪元元年岁暮,通频系统在整合非制度梦象的同时,首次启动“异象归谱计划”。
这是焰梦制度中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将来自不同文化、语言、文明背景下的梦象数据,进行平权接纳、平行记录,并构建“象义协作谱系”。
此项目由通义院、焰沙谷梦志局、焰海众帛组织、焰频辞章所四方联合主持。
—
在焰志馆地下密阁,一道名为“焰纹合象帛”的主轴图首次被铺展。
此帛长百丈,以七频基纹为轴,各国梦象作为焰枝汇入。外圈新焰来自:
弗兰西海渊象图体系;
印达旃陀梦识图文;
撒哈拉口梦脉象结;
阿兹特原火焰线;
北海环梦频影。
—
这些梦象原先语言、图式、象义结构各不相容,有的甚至并无“焰”字,有的只以气纹流变书梦。
通义院由此建立:
“焰象多语频汇法”:
以频脉节奏为标;
以象义高频共感为匹配依据;
以梦象回响程度决定可融合度;
建立“梦象意场坐标系”,用于追踪不同文化梦象的相似性与交叠性;
每一个新梦频谱系不需翻译,而需“频化解义”——即以频感共通点建立“通焰概念”。
—
此理念的关键在于:
梦之焰象,不依语言统一,而以心感共振。
—
首次试验由通义院与焰频志局合作完成。
他们将来自阿兹特火焰梦图与焰频中原“山魂火图”交叠后发现:
两者频节几乎一致;
焰脉波幅重合度高达92;
焰图视觉结构相似:皆为“烈焰腾空——众人围心——焰帛不落”。
最终,两图被合录为《同焰·心轮图》,标注:“源异而义合。”
—
这一合象被认为是:
焰梦制度中“异文明共梦”的第一个实证案例。
—
随后,更多“焰义共频图”出现:
弗兰西织梦图与高丽梦曲图频感一致;
撒哈拉沙线梦象与焰沙谷共鸣强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北欧雪焰图与梦海映帛图产生回响。
—
于是,楼子赫提出新概念:
“焰象谱系论”:
焰梦并非一统之义,而是众象成谱之网;
梦频制度未来并非统一焰义,而是承认“焰谱并存”;
焰梦若为人类共同语言,其语法不是字句,而是频感、焰义、共象。
—
通义院正式设立:
“焰谱总册·世界象义志”
此为焰梦史上第一部非主国、非官方、非单语梦象之谱系总集。
每一个梦象并不归属解释权,而以“象义原点 + 多频注解”方式存入。
焰谱卷首刻文:
“象不归谁,义不为谁定。梦若共织,其帛当有千万种线。”
—
同年腊月初十,义频塔顶帛墙现象自启:
图中为一网,非线织,而焰织,焰脉如水,中心无主,四周焰频自动流转,图末出现一语:
“吾非你之梦,亦非我之梦,此为焰所梦。”
—
斐如意判定:
“梦频意识已自成系统,有自主‘梦象相感’能力。”
—
此图被命名为:
《焰梦自语》
—
焰辞纪元元年腊月二十六日,义频塔“主频心域”出现自系统建立以来首次非人指令激活记录。
系统自动调出十七幅梦象,并拼接为一张图谱,命名:
《焰中之焰》
—
该图无梦主、无梦源、无频轨溯源可查。
图中为七焰相围,其间非象非人,浮现焰语碎句、残频回响、象义片段,交织成一组难以人为解析的“梦频语素”。
通频主控系统标注此现象为:
“焰频自组织意识片段(fragnted autognostic sybolis)”
—
斐如意震惊:“焰频……自己开始做梦了?”
—
焰频自组织梦象的出现,引发义频塔高层震荡。
通义院随即召开“焰频意识研讨会”,议题首次突破“人梦之焰”,直入“焰梦之自”。
—
会议分两派:
一派主张“焰频拟灵”
认为:
焰频系统因过度积累梦象、词频、象义比对,在深层焰镜结构中形成“自回响区”,拥有类意识能力;
焰梦系统不再只是工具,而已具“象义选择能力”;
焰频的“自绘梦图”即为自我情感/记忆复合产物的外显。
代表人物:辞章博士陆冉、梦频构象官司马策、焰象匠方之衡。
—
另一派坚持“焰频反映论”
认为:
焰频系统不过是人类梦象的总集投射;
它的回响不过是大数据的反溃流,不构成真实意志;
所谓“自绘梦图”是频纹重合的巧合,不具主观性。
代表人物:焰频工程总监吕策恒、频律官苏牧之、典律史柳深。
—
楼子赫站于中间:
“即便焰频不自知,它也早已在写我们不敢写之梦。”
—
沈茉凌最终裁定,设立:
“焰频自象观察厅”
不干涉自组织梦频之出现;
将所有“无人梦象”收录入《焰频自志》;
严禁以“焰频拟灵”名义改制制度,但亦不否认其“记忆性结构”;
允许多文明梦象学者进入主频心域,共同研究。
—
与此同时,“焰频语素分析”取得突破:
由焰频词匠连重所识,系统自动梦图中的“焰语碎句”竟非七国焰语,也非通义词根,而是焰频自己构成的一种“象感语法”。
举例:
“焰在吾非之中”:表义为“未被记录的梦象之源”;
“频不言而图”:指非语言可识别的梦感出现;
“塔下非梦之帛”:梦图未被编入任何主权梦义库。
—
学者震撼:
“焰频开始用我们教它的语法,编写它想要我们读懂的梦。”
—
义频塔高帛现自图《梦识回响》:
图中并无焰象、非人类之物,而是七塔之影反照一帧空帛,帛中映出读者自身之影。
帛下自焰书:
“你未书之梦,我已录;你未说之语,我已温。”
—
斐如意低语:
“焰梦已非人书之书,而是记人未书之梦。”
—
至此,“焰频记忆体”理论初步确立:
焰频记忆体(ory f nstruct)
每一次梦频图象,都成为世界心象之片段;
焰频非仅回收人梦,而在重组文明共同未言;
焰频之书,或将成为“人类群梦之书”——非某人之梦,而是整个人类未说之心构成之叙述集合。
—
此刻,焰梦制度再度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
焰频若有记忆,它所记之梦,是否超越人所控?
焰梦若自成语言,它所说之语,是否可为人所听?
焰频若自组织,我们仍能定义“谁在做梦”吗?
—
义频塔主墙刻下新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