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82章 内阁陈羽,群臣疑惑
    一名身居要职却能力匮乏的文官,即便终日勤勉、夙兴夜寐,也难以应对治国理政中的复杂难。

    他们或许有实干的态度,却缺了破局的才能;

    而自科举制度兴起以来,有不少人才因偏科,导致落榜。

    于这类学子而言,科举失利便意味着入仕为官、一展抱负的通路被阻断,毕生才学难觅用武之地;

    而于朝廷层面,这般因选拔机制的局限错失贤才,又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中的一大憾事。

    本可辅佐社稷、裨益民生的栋梁之材,就此与朝堂失之交臂。

    这般“才士空怀志,朝廷失良辅”的困境,自科举推行的百余年里,各朝统治者并非未曾察觉。

    无奈受限于制度本身的桎梏,始终未能找到破解之法。

    终究只能任其迁延,成为历代选官体系中难以根除的隐痛。

    昨日,大殿内的官员,都收到了朝会议题内容。

    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朱棣命令李志刚将他跟陈羽联名上奏的奏疏,在宣传口谕的时候,一同告知。

    后来,朱棣担心陈羽无法在此奏疏之上,进行创新性的提出建议。

    保险起见,只将奏疏上面的内容告知了二品官员。

    至于从四品到正三品官员,则只知道议题。

    这就够了。

    毕竟,这件事情提前跟正二品通气,那么他们那些‘小弟’饶是反对,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殿内,三、四品官员闻声后,纷纷摆出思索的姿态。

    有人眉头拧成一团;有人垂眸凝视地面;还有人时不时抬手抚须,一副沉心琢磨的模样。

    可这种种举动,终究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就如同往日学堂里,先生点名提问时,即便对问题一窍不通,学子们也总得装出绞尽脑汁的神情,免得被先生斥责不用功。

    此刻的官员们亦是如此。

    面对眼前的难题,他们是真的毫无头绪。

    所谓的思索,不过是掩饰窘迫的幌子。

    朱棣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内众臣。

    那些未曾提前互通消息、没做过准备的官员,见状纷纷下意识地低下了头,有的甚至悄悄缩了缩身子。

    那姿态再明显不过:

    陛下,千万别点我的名,我根本想不出对策!

    官员们的心都悬在半空,生怕下一秒就被陛下点到名,陷入答不上来的窘境。

    然而,

    朱棣接下来开口说的话,却让这些提心吊胆的官员们瞬间松了口气,紧绷的身体也不由得放松了几分。

    “这个议题,自隋唐开始,就已存在。朕发现后,想着跟众大臣好好商议一番,探讨出一个可行性的结果。”

    “可就在昨日,礼部尚书李志刚连同内阁主事陈羽,联名上奏了一份奏疏,上面讲解了如何处理这种偏科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大明人才储备。”

    “朕今早议题,就是商议一下这份奏疏执行的可行性!”

    此话一出,那些早就知晓那份奏疏内容的正二品官员,表情上没有多大的波动;而那些不知情的官员,则一个个脸上满是疑惑。

    解决了?

    恩科成绩公布后,礼部负责对接那些学子。

    也在这个时候,李志刚发现了偏科与人才方面的问题,然后也跟各个部门探讨过。

    可这些天过去,他们清楚这件事情一点进展都没有。

    他们本来猜测,李志刚是在做无用之举,最终还是会跟隋唐一样,不了了之。

    结果你现在告诉我,李志刚对这种百年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不对,

    这不是重点。

    瞬间,大多数从四品到正三品官员发现了其中不对劲的地方。

    陛下这番话中的内阁主事陈羽是谁?

    作为恩科状元的陈羽,起初的热度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高考状元。

    最开始夺得头筹的那段日子里,他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即便寻常百姓,也能说上几句关于他的话题。

    然而热度褪去得极快。

    不过短短几天,当人们谈论起他,若不再特意点明状元身份,只说陈羽二字,大多数人都会面露茫然,仿佛从未听过一般。

    陈羽是谁,只有极个别的人,从脑海中搜索出来了相关信息。

    更多的人,联想到了内阁成员。

    而内阁里面,官阶最高不过七品!

    也就是说,内阁这个部门成员,正八品就是顶了天了!

    而如今呆在这奉天殿内的,官阶最低的都是从四品。

    古代不要说二品与三品,单单拿四品官与八、九品之间的差别。

    本质是高级官员与基层官员的层级鸿沟。

    对应到后世官职体系中,四品官相当于厅局级干部,如地级市市长、省直厅厅长,负责统筹市或厅级区域的核心事务,拥有决策、审批和干部任免等关键权力,直接对接省级层面;

    而八品官仅相当于乡科级干部,如县属镇镇长、区教育局科长,管辖范围局限于乡镇或县级部门下属科室,无独立决策权,仅负责落实上级政策、办理基层具体事务,如民生服务、日常监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者在管辖规模、职权分量、政治地位和待遇上存在根本性差距。

    类似现代市级领导与乡镇负责人。

    因此,八、九品对于这些四品乃至以上的官员来说,根本不值得记忆。

    哪怕是内阁成员,顶多给予一点尊敬。

    仅此而已。

    内阁成员目前不到十人,这里面的几人,因平日里工作经常与各部门接触的缘故,都还是比较清楚。

    只不过,这个内阁陈羽,究竟是何方神圣。

    完全没有记忆。

    关键是这位内阁成员还联名了正二品大员李志刚,上奏了一份奏疏。

    这可是内阁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最后,这份奏疏,竟还被陛下在常会期间,当众提了出来。

    要知道内阁成立的原因,就是为了弥补宰相被废的空档;

    但为了限制内阁的发展到宰相那种权臣,又有了一个官阶限制;

    这样一来,大明就有了一个只干活、而无实权的‘宰相’!

    因此,一般内阁成员充当皇帝审阅政务的工作,只起到辅助作用。

    可竟做出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关键是陛下跟礼部尚书还同时认了!

    难不成……

    这位不出名的内阁成员,新加入之后,获得了天子青睐?

    又或者是内阁将要发生什么变故?

    内阁这种部门的变故,很有可能引发朝中局势的变故……

    能做到四品这个位置,都没有蠢人。

    众官员一时间,心思活络起来。

    毕竟,在永乐帝这样的雄主手下办事,永乐帝一个念头,朝中的格局都会因此发生改变。

    面对未知的变故,已经有不少官员心中决定,常会结束之后,先接触一下这个陈羽是谁,然后能结交就结交一二。

    反正有益无害,提前布局!

    这样一来,哪怕今后朝中格局如何更改,自己也能安然无恙!

    感受到大殿内的气氛,朱棣对着身旁的王忠点了点头,示意其开始朗读那一份联名奏疏。

    王忠拿着那份奏疏,开始读了起来。

    瞬间奏疏的内容,开始在大殿内回荡。

    像二品官员,他们已提早知道奏疏中的内容,因此有几个眉头微皱,似乎里面的内容,他们不是很赞同,但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永乐帝的强势,不亚于昔日的洪武帝!

    唉!

    还是建文好啊。

    什么事情都商量着来,而不是一意孤行!

    喜欢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请大家收藏:()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