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2章 舌战群儒!你的知识库该更新了!
    马德福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像被踩了尾巴的猫。

    “你这个毛头小子!”他拍桌而起,“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苏联的农业理论是世界最先进的!你一个轧钢厂的学徒工,有什么资格质疑?”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其他几个局长也皱起眉头,显然对李卫国的“狂妄”很不满。

    李卫国却淡定地喝了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马局长,您先别激动。我问您一个简单的问题——去年咱们京州市的粮食单产是多少?”

    “这…”马德福一愣,“去年全市平均亩产230斤!”

    “230斤。”李卫国重复了一遍,“那请问,这个数字,跟十年前比,提高了多少?”

    马德福的脸色有些不自然:“大概…大概提高了20斤左右。”

    “十年才提高20斤,年均增长不到2斤。”李卫国的声音很平静,但字字诛心,“按这个速度,再过五十年,亩产也就300斤出头。可全市人口每年都在增长,这样下去,大家都要饿肚子。”

    刘书记的眉头紧锁。这确实是个要命的问题。

    “那是因为自然条件限制!”马德福急于辩解,“我们已经严格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在做了!”

    “苏联专家的指导?”李卫国笑了,“马局长,您知道苏联专家什么时候来的吗?十年前。您知道他们教的那些理论,是基于什么时代的研究吗?二十年前。”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笔就开始画图。

    “您看,这是土壤的微生物结构图。”他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点,“每一克健康的土壤中,应该有十亿个活跃的微生物。它们负责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维持土壤的生命力。”

    众人都看傻了。这个十八岁的小伙子,画出来的图竟然专业得可怕。

    “可现在呢?”李卫国在圆圈旁边又画了一个,里面只有稀稀拉拉几个点,“长年使用化肥,土壤板结,微生物死亡,地力越来越差。这就是为什么用肥越来越多,产量却不见涨的根本原因。”

    马德福坐不住了:“你胡说!苏联的化肥增产理论是科学的!”

    “科学?”李卫国转过身,眼神中带着一丝嘲讽,“马局长,您知道什么叫'土壤酸化'吗?”

    “这…”马德福语塞。

    “长期使用化肥,土壤pH值会逐渐降低,变成酸性。酸性土壤中,许多营养元素会被固化,作物根本吸收不了。”李卫国在黑板上写下“pH值”三个字母,“这就是为什么肥用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的科学原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几个局长面面相觑,显然被这个理论震住了。

    刘书记终于开口了:“小李,你说的这些,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李卫国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转身面对众人,神情严肃。

    “当然有。而且不止一种。”

    他重新走到黑板前,写下四个大字:生物农业。

    “第一,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发酵技术,制造富含有益菌群的生物肥料,既能提供养分,又能修复土壤微生态。”

    “第二,轮作休耕。让土地有喘息的机会,恢复地力。”

    “第三,引入豆科植物固氮。利用根瘤菌,让作物自己给土壤'充电'。”

    每说一条,他就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解。那些图画得简单明了,连没文化的人都能看懂。

    马德福憋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反驳点:“你说得天花乱坠,可这些都是理论!有实际效果吗?”

    李卫国笑了:“马局长问得好。理论再漂亮,不能增产就是废纸。”

    他走回座位,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倒出几粒种子放在桌上。

    “这是经过改良的高产小麦种子。按我的方法种植,亩产能达到800斤。”

    “800斤?”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惊呼。

    现在的亩产才230斤,800斤岂不是翻了三倍多?

    马德福第一个跳起来反对:“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这是吹牛!”

    “是不是吹牛,试试就知道。”李卫国淡淡地说,“我可以提供种子和技术,选一块试验田,当着大家的面种给你们看。”

    刘书记眼睛一亮:“这个提议不错。”

    “刘书记!”马德福急了,“这小子就是在胡说八道!哪有什么800斤的小麦!您可别被他骗了!”

    李卫国看着马德福,忽然问了一个不相关的问题:“马局长,您知道美洲那边的玉米,亩产能达到多少吗?”

    “这…我哪知道那么远的事。”马德福被问得有些发懵。

    “1200斤。”李卫国报出一个数字,“而且这还不是他们的最高纪录。为什么同样是玉米,咱们这里只能产300斤,人家却能产1200斤?”

    他环视会议室一圈,最后目光落在马德福身上。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农业技术,还停留在石器时代。”

    马德福被这话刺激得差点跳起来:“你放屁!我们的技术…”

    “您的技术?”李卫国打断他,“马局长,您知道什么叫'杂交育种'吗?知道什么叫'滴灌技术'吗?知道什么叫'土壤检测'吗?”

    一连三个问题,问得马德福哑口无言。

    李卫国继续说道:“杂交育种,就是让不同优良性状的作物杂交,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的新品种。我手里这几粒种子,就是用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

    他拿起一粒种子,放在掌心展示给大家看。

    “滴灌技术,是精确控制水分供应,避免浪费,提高利用效率。土壤检测,是分析土壤成分,缺什么补什么,不再盲目施肥。”

    每说一项技术,会议室里的人就更震惊一分。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完全是闻所未闻。

    刘书记忍不住问:“小李,这些技术,你都掌握了?”

    “基本原理都懂。”李卫国点头,“具体实施起来,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但绝对可行。”

    马德福脸色铁青,但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这些技术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而且李卫国说得头头是道,不像是胡编乱造。

    这时,工业局的张局长忽然开口:“小李,如果真能实现你说的效果,需要什么条件?”

    李卫国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三个条件。第一,给我一个试验田,让我证明技术的可行性。第二,给我一个化验室,用来检测土壤和培育种子。第三,给我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当助手。”

    “就这些?”张局长有些意外,“不要设备?不要资金?”

    “暂时不需要太多。”李卫国摇头,“技术才是核心,设备可以因地制宜。”

    刘书记沉思了一会儿,忽然拍板:“好!我批准你的试验计划!”

    马德福彻底急了:“刘书记,您可要慎重啊!这小子就是在吹牛!万一失败了,浪费的是国家资源啊!”

    “失败又怎样?”刘书记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现在这个样子,再坏还能坏到哪里去?”

    这话说得马德福脸上火辣辣的。

    刘书记转向李卫国:“小李,我给你三个月时间。如果真能证明你的技术有效,市委全力支持你推广。但如果失败了…”

    “如果失败了,我自动离开轧钢厂,再也不碰农业。”李卫国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赌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