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集 哥舒哭师
    将军百战后,一旦凯旋归。

    天宝六年,哥舒翰大胜吐蕃而回。朝廷战后叙功,诏命提拔其为右武卫将军,充当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此前吐蕃每当麦熟,就到积石军收割庄稼,唐军无人敢御。哥舒翰就任,派王难得、杨景晖等人暗中引兵到积石军设伏,将吐蕃五千骑兵杀尽,匹马不还。

    哥舒翰擅使长枪,每次临阵皆都一马当先。追上吐蕃军后,又每自身后用枪搭在敌人肩上喝斥,待吐蕃军惊恐回头,便用长枪刺中其喉,挑落马下。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车,年仅十五六岁,颇有膂力。每当主人挑敌落马,左车必定随侍在旁,便下马将敌将斩首,然后飞跃上马,如演杂技。

    主仆配合默契,如影随形,遂成常事。

    彼时唐玄宗极重边功,有次诏命王忠嗣挂帅,攻打吐蕃石堡城。

    王忠嗣审时度势,于是奏道:石堡城地形险固,吐蕃举国而守。若攻下此城,定死数万士兵,得不偿失。不如休兵秣马,以待时变。

    唐玄宗不悦,遂派将军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令王忠嗣出兵配合。

    石堡城果然未能攻克,董延光将责任尽数推到王忠嗣身上。

    宰相李林甫趁机落井下石,让王忠嗣旧属出首,诬陷故主阴谋拥立忠王为太子。唐玄宗大怒,将王忠嗣召回朝中严加审讯,又征哥舒翰入朝。

    临行之时,帐下幕僚中有人谏劝哥舒翰,宜多拿金帛进京,以营救王忠嗣将军。

    哥舒翰道:若朝廷正道尚存,王公定不会冤死。如其正道将丧,贿赂又有何用。

    于是轻装入朝,参见天子。玄宗与哥舒翰谈得投机,命哥舒翰取代王忠嗣职位,任鸿胪卿、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谢恩已毕,便于天子高兴时进奏,极言王忠嗣无罪。

    唐玄宗不听,哥舒翰叩头跟随进言,言辞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感于哥舒翰赤诚,亦明王忠嗣之冤,终于高抬贵手,仅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经过此事,朝廷上下对哥舒翰交口称赞,谓其侠义勇壮。

    天宝七年,哥舒翰就任陇右节度使,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屡败吐蕃来攻。又在青海龙驹岛建造应龙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哥舒翰深知天子开疆拓土心愿,既被委以重任,便采取步步为营方略,以神威城及应龙城互为犄角之势,取得节节胜利,之后兵发石堡城。

    石堡城地势极为险要,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前沿阵地。吐蕃举国以守,唐军此前多次试图夺取石堡城,都未能奏效。

    唐玄宗此番势在必得,便将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士兵统归哥舒翰指挥,以倾国之力,奔袭石堡城。天宝八年六月,唐军远奔而至,石堡城攻坚战打响。

    吐蕃人据险而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唯一山道。

    唐军猛攻数日,仍然不能得手,哥舒翰欲杀攻城先锋官高秀岩、张守瑜。二将恐惧获罪,乃不惜一切代价,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以死伤数万人代价终于攻下石堡。

    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及四百部众被俘,战死无数。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切正如王忠嗣预料,石堡城一战,果然得不偿失。

    唐玄宗闻报却是大喜,以为不世边功,哥舒翰亦因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赐绢物千匹,庄园一座,并加摄御史大夫,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再次击败吐蕃,攻占洪济、大漠门等城,占据九曲之地。

    至此,唐军在河西、陇右占据绝对优势,与吐蕃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以西。

    十三年七月,哥舒翰在九曲设置洮阳、浇河二郡,成立宛秀、神策二军。

    画外音:神策军后在唐代宗逃难时护驾有功,入京成为朝廷禁军,唐德宗、宪宗时常以此军讨伐藩镇,长安西北两面防御吐蕃重任,也由神策军承担。至于素日宿卫京师及四出征战,神策军皆为顶梁之柱。

    哥舒翰由此功成名就,每次承奉帝旨,皆骑白毛骆驼入朝,日行五百余里,风光非凡。

    自天宝以来,朝中宰相与藩镇大将之间关系极为微妙,以至互为攀援。先是李林甫为相之时与安禄山交好,其后哥舒翰则与杨国忠融洽。

    杨国忠取代李林甫为相,便极力拉拢哥舒翰,一边打压安禄山。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睦,趁三人一同入朝之机,欲撮合其冰释前嫌。乃派宦官高力士设宴款待哥舒翰与安禄山,命两人以兄弟相称。

    安禄山虽长相愚蠢,但极富贼智,深知天子心意。又寻思此时自己靠山已倒,杨国忠用事,于是酒足饭饱之际,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攀亲扯情。

    哥舒翰:我与你有甚亲情可攀?

    安?山:我父是胡人,母为突厥人;贤弟父为突厥人,母是胡人,正所谓血脉相同,怎令愚兄不感到亲近哉?

    哥舒翰:野狐嗥窟,是乃忘其根本,不祥之兆。哥舒翰深受皇恩,怎能不尽心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安禄山咂摸半晌,以为哥舒翰是在讥讽己为胡人,不由勃然大怒,指着哥舒翰破口大骂道:我以诚意相待,尔突厥逆种,竟敢如此说话,对某指桑骂槐!

    哥舒翰正要回骂,高力士连使眼色,只得隐忍不言。

    哥舒翰屡立战功,加上宰相杨国忠着意拉拢,是以官运亨通,冠于当朝。但亦因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子渐被淘虚,渐渐再无当年威猛睿智。

    安禄山起兵反唐之时,哥舒翰入朝面圣行至土门军,因洗澡导致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方才苏醒,落下半身不遂遗症,回京以后,只好在家中闭门不出。

    唐玄宗既信宦官边令诚诬陷,斩了封常清、高仙芝,忽然想起哥舒翰病废在家,于是只得遣使赍旨往府中宣召,命其挂帅。

    哥舒翰以身体有恙极力推辞,天子不允,最后只得接受任命,带病出征。

    玄宗又命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为将,与哥舒翰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

    出师之际,唐玄宗亲自饯行,命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对哥舒翰寄予殷切厚望。

    不知今日老将,已非当年勇壮。

    安禄山造反之初,族弟安思顺先向唐玄宗告发,因此免罪。

    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此时大权在握,就命心腹人伪造安禄山写给安思顺密信,又假装在潼关城门抓住送信之人,构陷成罪,上报朝廷。

    安思顺无法辩解,与弟安元贞都被玄宗处死,家人被流放岭南荒芜之地。

    大军到至潼关,哥舒翰部下心腹之将王思礼进言道:安禄山造反,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未说要反叛朝廷。若将军留兵三万镇守潼关,自率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安禄山叛军自然瓦解。此乃汉景帝挫败七国之计,明公以为如何?

    哥舒翰虽有此意,但又恐被朝廷视为安禄山第二,终未采纳其计。

    不料营中却有杨国忠心腹细作,探知此事,急遣密使上京,报与奸相。

    杨国忠大惧,遂奏请唐玄宗同意,复招募一万三千精兵,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屯兵灞上,名义抵御叛军,实为防备哥舒翰率军回京杀己。

    哥舒翰心知肚明,表请将灞上军纳入潼关军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大营,将其斩首,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抱病难以处理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遂请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步骑两营各行其事,致使军中号令不一。由是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致令兵锋未交,败局已定。

    时在河北,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叛军范阳老巢归路。

    叛军东进,复被张巡阻于雍丘,南下之军又被鲁炅阻于南阳。潼关在哥舒翰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

    安禄山腹背受敌,西进长安又变得十分渺茫,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哥舒翰乃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自然看得十分清楚,于是数次上疏天子,奏道:安禄山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不会归心。如我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进退失据。到时尽出潼关守军,趁势出击,复又加之各路勤王之师相助,则叛乱可平,大局可定也。

    唐玄宗因当时各地捷报频传,重新充满必胜信心,览奏见说固守待机,于是不悦。

    杨国忠察言观色,遂承帝意,不停煽风点火,要求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于是再度听信杨国忠谗言,屡派中使持诏前到军中,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

    哥舒翰明知必是杨国忠设计陷害,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统大军,精通兵法,远路而来,利在速战。我军占据险隘以逸待劳,利在持久。今其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定有诡计。若是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矣。

    唐玄宗此时已被冲昏头脑,哪里肯听?反而屡降诏旨,使者项背相望,严词苛责。哥舒翰因有高仙芝、封常清前车之鉴,当然知道抗命后果,于是彷徨无计,只得奉旨出兵。

    天宝十五年六月四日,哥舒翰集合二十万军马,恸哭出关东进,驻扎于灵宝西原。

    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七十里狭窄山道。叛军早已依山傍水设伏,唐军出关迎战,主客之势由此逆转。

    六月初八,两军决战。

    唐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诸将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另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唐军中计,一路被诱进狭隘山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