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暮鼓声声。
安禄山播乱大唐江山,恶贯满盈,终至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
安庆绪与严庄听得宫内再无声息,知道皇帝已死,当即入内。命李猪儿挪开床榻,挖了一个数尺深坑,以带血毡被裹着安禄山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次日清晨,严庄拿出早已拟好诏书,对百官宣告说皇帝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国师处分。
闪回结束。安庆绪继承帝位,尊安禄山为太上皇,数日后方宣告太上皇驾崩。
因改年号载初,诏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
史载安庆绪乃安禄山次子,生来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骑射功夫一流,在历次大战中皆能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便为其父麾下大将。
至此虽然得以篡位为帝,却因生性懦弱,说话颠三倒四,更无称孤道寡之乐。
严庄遂不令安庆绪跟大臣见面,自己身兼御史大夫,又封冯翊郡王,独揽军政大权。并大力提升将领官职,安插心腹,以此笼络人心。
便在洛阳宫变同时,叛军与唐兵在并州却激战正酣。
至德二年正月,燕将史思明、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太原,企图由北道夺取灵武。
此时李光弼奉唐肃宗之命,新任太原留守,加上自己所带来五千精兵,城中只有军士不满万人,且半为疲弱之卒。
诸将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皆大为恐惧,便向主将献策,须严防死守,筑墙抗敌。
李光弼不以为然,说道:太原城方圆四十余里,如今叛军十万大军兼程而来,三两日便可兵临城下,此时才修城墙,如何来得及耶!只能空耗人力。
于是从容分兵派将,安排已定,只等燕军前来。
果然到第三日辰时,只听战鼓隆隆,又见尘土飞扬。史思明前锋大军已至,四面围城,逼近城墙扎下营寨,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声势浩大。
李光弼见燕军近城下寨,心中早有计较,一面安排滚木擂石一应器械防御固守,一面暗命掘子军从城中挖地道通到城外,只一天一夜便挖到燕军大营之下。
史思明当日安营,休息一夜无话;翌日五更传餐,天明便命架梯攻城,势在必得。
李光弼早有预备,在城上四面安装大量石炮,喝令一声:发石!
斗大巨石便如石雨落入敌人军阵,刹时击毙大量叛军。
李光弼又见叛军冒石登梯攀爬上城,喝令:泼火!
原来四门各有数百军士早架大锅烧开滚油,闻命各以铁勺就锅内舀油,顺着云梯往下倒去,那滚油见风便着,不一时便将云梯烧断。
攀城叛军也都浑身着火,跌落城外,惨号之声耳不忍闻。
史思明在东门亲自督军攻城,从寅末卯初直至未时,城下早已死尸累累,填满城壕,但无一人能登上太原城墙。
蔡希德从西城飞马跑来,劝谏史思明:城内守备严密,如此强攻徒伤士卒,不如暂且收兵回营,另谋良策。
史思明虽然怒火冲天,万般无奈,只得依从,便令鸣金收兵回营。
李光弼听得城外鸣金,亦命止战,容其收尸掩埋,不许放箭。
燕军激战一日回至营盘,疲累欲死,倒头便睡,便连夜饭亦不想吃,个个鼾声如雷。史思明与蔡希德等众将商议来日攻城之策,安排值哨之兵妥当,也自去睡了。
睡到中夜,忽听营中喊杀声四起,犹如天塌地陷,好不惊人。史思明被从梦中惊醒,未及细问,早被四个亲军从榻上架起,急忙胡乱披挂了拥出大帐,上马便走。
史思明在马上放眼望时,只见满营冒火滚烟,到处都是唐军,正在放火杀人,勇猛如虎,如同砍瓜切菜,自家兵马毫无还手之力。
好不容易在亲军护卫下冲出大营,又见蔡希德从西面驰来,狼狈万状。
史思明见到蔡希德,惊怒问道:却是见鬼,我大营内哪里来的这许多唐兵?
蔡希德欲哭无泪,叫道:李光弼甚是奸狡,早将地道挖至我大营之下。伏兵夜半齐出,在我营中内里杀起,致令鹿角寨栅无施其用。
史思明:叵耐狡贼。我必报此仇!
蔡希德:城内之兵就要杀出来也。请将军向正北去罢,某来断后!
话犹未了,忽听城上号角大作,又见城门大开,火炬如同长龙,杀声震天,却是李光弼亲率大军,杀出城来。
史思明与蔡希德只得各寻生路,纵马便逃,哪里还顾得甚么前锋断后?
李光弼率众军直杀到天明,次日早不见了燕军踪影,打扫战场清点战果。
不一时军政司来报:此战俘斩叛军一万多人,马匹千余,缴获辎重粮草无数,可谓大胜。
李光弼大喜,遂收兵进城,设宴与诸将贺功,并以所获军资犒赏三军。
经此太原一战,李光弼以少胜众,天下扬名。
史思明一直跑出三五十里,一路收集溃散之兵,最后查点人马,见折损近二万兵马,另有万余带伤,焦头烂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史思明大怒且恨,下令安营扎栅,与诸将商议,必欲整军,回师再战。
正说之间,忽听探马来报:洛阳京师,父子内讧。主公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及军师严庄合谋所杀,安庆绪自立为帝。
史思明听罢心凉半截,不由仰天长叹,于是只得退兵范阳。却留下蔡希德等诸将,命其整军再围太原,听候继任皇帝旨意。
蔡希德眼见众军断臂折腿,斗志全无,心中虽然暗骂,但如何敢与史思明相拗?只得口中应诺,执手而别,眼睁睁地看着史思明去了。
转眼过完残冬,到了二月春暖。蔡希德等燕将围困太原既久,又未得洛阳指令,于是各怀狐疑,渐渐懈怠。
李光弼料知时机已至,遂率敢死队突然开城而出,向燕军发动进攻。
燕军毫无防备,被一击而溃。城中守军趁机倾巢而出,奋勇追杀,直斩首七万级,再次缴获大批军械。蔡希德仅率数百骑及十数员副将逃脱,燕军几乎全军覆没。
唐军太原之战,至此取得完全胜利。
李光弼志气昂昂,继而乘胜而进,又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好畤、大横关一带叛军。
捷报传至行在,唐肃宗大喜,加李光弼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魏国公。帐下随征诸将,亦各有升赏。
太原之战是平乱以来首次大胜,李光弼自此名满天下。
唐肃宗闻知并州之敌已被肃清,乃南巡凤翔郡,准备调集诸路兵马,光复洛阳。
及至凤翔,忽然得报,方知安禄山已死。
李亨大喜若狂,认为反击时机已至,乃传檄各州勤王之师、各路节度使向关中聚集,并急遣仆固怀恩出使回纥,以宗室公主与回纥可汗缔结婚姻,并求其出兵讨伐叛军。
仆固怀恩领命,遂赍圣旨国书,护送公主直往西域回纥去者。
字幕:仆固怀恩,铁勒族仆骨部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世袭金微都督。
仆固家族乃属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乃系“仆骨”音讹之误。
安史之乱初时,仆固怀恩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随节度使郭子仪在振武军及其以东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又配合李光弼战于常山,数次挫败史思明部。
去年七月,因随郭子仪赴灵武见驾,故此被唐肃宗留下,以为禁军统领。
仆固怀恩既奉肃宗圣旨,送公主联姻回纥,并请借兵,果然不辱使命。回纥可汗允许借兵五千,皆是勇猛善战回纥精骑,与唐军联手,共平伪燕叛军。
当仆固怀恩引回纥兵回返之时,肃宗皇帝已由灵武移驾到凤翔府,距长安三百一十里。
此时江南税赋正溯汉水而上,河西、陇右、安西、西域镇兵也正向凤翔集结,总计兵力数十万,形势一片大好。
仆固怀恩便至凤翔,向天子回报。
肃宗闻听回纥肯予出兵相助,更是锦上添花,不胜之喜。乃命各路军马发兵平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派郭子仪率朔方军攻克河东郡,以仆固怀恩为副将。
大唐平叛反击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至德二年二月,初十戊子日。
郭子仪大军行至河东郡蒲津关,与燕军对阵。蒲州到潼关一带,皆是燕将崔乾佑部扼守,襟带长安与洛阳两京要冲,实乃两军必争之地。
蒲州城西门外蒲津渡建蒲津长桥,夹岸及黄河洲渚分置西关、东关、中潬三城,统称蒲津关,皆以蒲津桥相连,形如锁钥。
果然是开下形胜,雄关险道,易守难攻。
郭子仪命令三军,在河西关前扎下营寨。当夜率二十名侍卫潜登高处,远望雄关,详察地形。回营之后,因思蒲津易守难攻,不由眉头紧锁,饮食俱废。
正在此时,营外门军来报:禀大帅,捉到一个敌国奸细,因在大营前面探头探脑,形迹可疑,故此拿来,呈报将军发落。
郭子仪命令唤进,问其何来,究系何人。
来人却不惊慌,行完参见之礼起身,便环顾左右,欲言复止。郭子仪会意,遂命左右退出,帐中只余自己与来人两个。
那人赞道:早闻节度大人胸怀磊落,果然将军本色。实告将军,某非奸细,倒是卧底间谍,专为献关而来。将军可识得李子锋殿下乎?
郭子仪闻言大喜,一跃而起:某在长安之时,与殿下常相往来,交情甚厚。闻说贼军攻占两京之时,殿下陷落于潼关城中。先生莫非是殿下派来,以教我耶!
来人大笑:大将军心思睿敏,一猜就着。在下李通,正是李子锋殿下门客。
郭子仪:殿下今无恙乎?城中情势如何?
李通:殿下安好。如今这蒲州城中,不但有李子锋殿下,另有故唐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司士徐景等,皆心向唐室,不曾忘本。因闻将军奉天子之命而来,意欲克复两京,故差在下来见将军,愿为内应。将军可差人随某回城,面见殿下详议,便知真假。
郭子仪闻说大喜,以手加额道:此真乃皇帝陛下洪福,天佑我大唐也。既子锋殿下有意献关立功,郭某敢不从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