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十六章 名次
    崔敦礼翻过页去,先是去批墨义的二十道题目。发现答得不错,对了十七道,虽然没能全中,不过普通的年轻学子有这样的积累也算是难能可贵。墨义是考基本功,回答是照本宣科,考官对此没有多大的兴趣。

    看完墨义,他又拿起策论答卷,这才是考试的重头戏。快速浏览开来,看到策论题目为《教战守策》,内容: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他一边看,一边频频地点头,越看心中越吃惊,心中的感受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此子恐怖如斯。

    崔敦礼很快便看完了全篇,点头称赞道:“此考生才华横溢,犹如鹤立鸡群。”于是毫不犹豫地提笔在答卷上写下了一个“取”字,再将答卷递交给主考官王叔夜。

    王叔夜接过来之后也是一边翻看,一边不断点头称是,全篇还未读完,便提笔写下了“中”字。

    张行成对这篇策论也是眼馋,想一睹为快,只是碍于评阅试卷的规矩,不好中途插手。现在看到试卷完成了初步的评阅流程,便赶忙围上前去一堵风采。

    王叔夜分析道:此篇策论先以设问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引出中心论点:“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然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分五层意思,逐层展开论证。”一层先展开古今对比、二层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三层驳斥认为天下久已无事,变故无从发生的错误观点、四层提出具体教民以战的措施正反对比层层深入极为有力、五层是针对时弊的一针见血之论。

    张行成也赞扬道:“侃侃而谈,利害较然,此真可坐而言作而行矣。读此则知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之说,诚笃论也。”

    崔敦礼道:“此策论理正词严,气势充畅,剖析深细,说理精辟,论证一密,实乃上乘之作。”

    王叔夜不吝赞美之词:“不曾想此子如此大才。若是让我来做此策论,也断难有此等佳作。”

    他又说道:“前些时日我在西市遇见这位考生,观其衣着鄙陋,定是出身贫寒,想必平日里接触书籍的机会有限,却还能有这等笃论,足见其天纵之才。”

    三人又围着梁泽的试卷,认真品读了《教战守策》,好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将其放下,又激烈地讨论了一番,才回到了各自的位置接着进行阅卷工作。

    在众人的努力下,这几日挑灯夜战,终于完成了所有试卷的批阅。期待着能再发掘出一位像梁泽这样的天才,不过直到最后也没有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大家也都知道这样的情况再正常不过,毕竟奇才总是稀少难遇的。

    其他试卷虽然也有几份答得不错,但因为有梁泽的试卷珠玉在前,所以对比之下就显得是平平无奇了。毕竟梁泽用苏东坡这位文坛巨匠的文章来应对考试,对其他考生简直是降维打击。

    最后一天则是三位考官对试卷进行复评,并议定上榜考生的名次。

    王叔夜做为主考官当仁不让,首先说到:“七言绝句《塞上曲》、策论《教战守策》,皆为上上等之作,墨义也可得甲等,此考生综合名次评定为甲榜第一,当之无愧。”

    张行成和崔敦礼当然也是这么认为,所以都是异口同声回应道:“自是如此,我无异议。”

    于是王叔夜接着说:“既然二位并无异议,那此卷便是名列榜首。”他脸上又绽放出笑容,补充道:“如此八斗之才,正好来我国子学,多加培养,日后定是国之栋梁。”

    崔敦礼是神都南城学监,自然是属意让梁泽入神都官学。国子监是大章的最高教育机构,里面名师荟萃、插架万轴,俊才无不以进入国子监为自己人生目标之一。

    张行成则是无所谓,不过也好意地提醒道:“等到放榜后,相信三大书院也会注意到。到时候国子监怕是没那般顺利能够招到此人。”

    王叔夜点头道:“张大人所言有理,待我禀告司业,由其定夺。”

    张行成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结,他话题一转,接着说起了其他考生的试卷。几人也不想误了正事,又分别将其他试卷再次审阅一次,确保没有重大的错误,并根据其才学分别定了名次,只等呈报圣上批示通过后张贴放榜。

    大明宫宣政殿,大章皇帝李纯站在楼阁之上,凭栏眺望繁华的神都城。

    元和帝李纯三十六岁登基,如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马上就要知天命了。他的嘴角和眼睑都已有了细密的皱纹,浓密的头发中也夹杂着少许银丝,却也梳理得一丝不乱,两道剑眉之下一双瞳仁炯炯有神,仿佛能直透对视之人的心灵,从他精致协调的五官轮廓和俊朗的身型,依稀可以看出在年轻时也定是一位充满魅力的俊杰。不过,略微佝偻的背影还是露出了一丝疲态。

    元和帝双手支撑着楼阁上的栏杆,明黄色龙袍之上绣着的沧海飞龙伴随着晚风像活过来一般飘然而动,一股不怒自威的帝王霸气在举手投足之间显露而出。元和帝望着亭台楼阁鳞次节比的神都城,向身后的内务总管太监王德问到:“自永贞二十二年先帝驾崩,朕登基以来,已过去十余载。不知朕可作出了一番成绩?”

    王德端着拂尘,也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问题了,飞快地回答:“陛下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兢兢业业不曾有一丝懈怠。大章之强盛,更胜于往昔,天下万民无不称颂陛下恩德。”

    李纯则是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你呀,每次都是这样来敷衍朕。朕倒不觉得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他顿了一顿,语气中带着一丝哀伤:“如今这天下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是暗流涌动。外有蛮族异教伺机而动,内有世家豪族敲骨吸髓,四边不靖,这大章的繁华,或许已是金玉其外了。”

    说道此处,他那高大挺拔的身躯也随之松垮了一分;“朕自问,虽不似太宗皇帝那般英明神武,可也算不得昏聩无道。朕心中偶尔也会迷茫,不知有何治国安邦的良策呀。”

    王德自李纯少年时便跟随在他的身边,对他再了解不过,当今圣上少年时便已立下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登基之后更是励精图治,奖励农桑、体恤民情、提拔贤良,但是无奈于大章积冗积弊已久,很多烂摊子都是先帝所留,又有各方的力量掣肘,现在能够维持表面的强盛的已是不易。

    他在心中哀叹了一声,只是很多话他作为内侍并不方便说,于是便转移话题:“陛下,这次神都的招生大考已经结束了。贡院那边已经定好了名单,只等陛下朱批,明日便可放榜,听王大人说这次考生中出了一个麒麟儿呢。”

    李纯听到王德的回话,收回心绪,他其实对这次考试结果并没有太大兴趣,也不指望真的能够从中选拔出什么超世之才,只不过想要通过这么一番操作来多给寒门子弟提供晋升的渠道,敲打豪族顺便收拢民心。

    不过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能省略的。他回到案几之后,从堆积的奏章中找到王叔夜几人制定的名单,拿起之后随意扫了几眼,便又放在了一旁。

    然后又拿起名单下面附带各位考生诗词策论合集,翻看起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