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d-slot="6549521856"</ins
第119章 四海九州(修,增加字數)
侍膳太監奉上剔肉的銀刀, 秦夏挽袖淨手,上前一點點挑開羊肚子上的縫線。
順着線頭抽出,一刀劈開羊腹, 露出裏面的鵝肉。
熱油滴落, 香氣騰騰。
“此乃第一層。”
他片肉的同時不忘講解, 大雍版的渾羊殁忽, 比書中記載的“羊套鵝”要複雜多了。
鵝肉取出, 放于小一號的盤中,重複上面的一步,這次拆出來的是烤雞, 接着是鴿子, 最後是蛋。
四層嵌套, 從鵝到鴿子, 全都是頭尾皆全,但骨頭盡去,任誰都明了,不說別的,光是去骨就很見功夫。
更別提每一層取出後, 都是色香俱全的形态,惹人贊嘆。
秦夏手起刀落,順着肉的紋理, 依次片下四種不同的肉, 大小、厚薄都近乎一致, 随後裝入盤中,配上不同的蘸料, 呈給皇上太子,還有幾位大臣。
“羊肉味膻, 性溫,宜配孜然,去膻、驅寒。”
“雞肉單吃味寡,宜配蒜蓉,增香提味。”
“鵝肉內裏肥腴,鴿肉外皮焦脆,配果子醬中和解膩。四樣湊在一起,鹹甜交錯,更添回味。”
秦夏侃侃而談,顯然深谙此道,且每一樣食材的搭配都有其緣由,在場幾人聽得入神,吃得也入神。
至于集精華之大成的那枚蛋,自然是要由皇上親自品嘗。
皇上體弱,平日裏多用清淡養生的膳食,像炙肉這種吃食久不入口了,平日裏這些大葷的肥膩之物,他多吃一點就會覺得反胃,尤其是偏肥的鵝肉。
不過今天蘸着果子醬,卻是吃出了與過去都不同的味道。
但他也沒有多吃,而是一樣嘗了一塊,就放下了筷子,不禁有些懷念過去的好胃口。
而太子……
他低頭看向自己的兒子,發現這小子已經開始用筷子單獨蘸果子醬吃了。
皇上哭笑不得,到底沒戳穿他的小動作,還把分開來的另一半雞蛋賞給他。
小太子謝了父皇恩典,用勺子舀起,小小地咬了一口,眼睛亮起。
“好吃。”
皇上含笑,摸了摸他的發頂,如同一位尋常的慈父,再張口時,笑意未斂。
“這道渾羊殁忽,朕便算你過關了。”
在下旨令秦夏複原這道古菜之前,他也打發禦膳房研究過,但那些人明顯沒有鑽研透徹,做出來的菜品相較于秦夏的,有形而無神,色滿而味不足。
兩層肉尚且烤不明白,又哪裏會有秦夏這等自行添入其中的巧思。
人在高位,最喜歡聰明人。
他就此多問了幾句,方得知秦夏舍了炭烤,挪來了烏纥人的 “馕坑”炙肉法,對秦夏的頭腦更多幾分肯定,下令道:“宮宴之前,在宮裏也建個馕坑來。”
皇上的目光轉回到飛龍面塑上,既知這東西是面捏的,再看就能看出些端倪。
“草民的酒樓中有兩名夥計,出身晉省,擅面藝,這尊面塑,乃是我等三人合力完成。”
又講面塑如何制成,面團如何加彩雲雲。
他雖是掌櫃,卻也不能攬功。
小太子聽得津津有味,話題翻篇後,看神情還有些戀戀不舍。
“再來說說這道沒有名字的菜。”
皇上點了點那一圈瓷碟。
“朕有一問,為何是九?”
“九”乃陽數之極,意義不凡,應當不是随便出現的。
秦夏唇角擡起,“皇上聖明,這九樣配菜,實則是取九州之意,且這九樣食材,也的的确确,分別來自天下九州。”
所謂九州,其實已經是古籍中的舊說法了,到了大雍,舉國州府,何止共九,但不妨礙借這個意頭一用。
“哦?”
皇上興致愈濃,一國之君,富有九州。
這等寓意,實在最适合宮宴不過。
他卻示意秦夏不必急着說,而是點了點另一頭的幾個大臣。
“既如此,朕就考考幾位愛卿,這幾樣食材,都來自于九州何處?”
秦夏沒想到皇上神來一筆,還來個“随堂小考”。
他順勢退回虞九闕的身旁,只等着一會兒揭曉正确答案。
朝臣們卻犯了難,他們熟讀經史子集,出口成章,可這竈房之地,當真是一年都進不去一回。
但皇上都開了尊口,也只得硬着頭皮,上前仔細辨別。
“這個好似是山藥。”
“這個綠的,是否是蘿蔔?”
“這道肉糜,看顏色……或許是魚肉?”
“這個必定是菌子!”
……
幾個腦袋湊在一起,秦夏是越聽越搖頭,分明是能認得出就不錯了,遑論辨別出自何處。
果然沒過多久,他們就滿頭大汗地開始請罪了。
“陛下恕臣等愚鈍,實在是推斷不出。”
皇上擡眼,将他們一一掃過。
那股壓迫感連秦夏都有所察覺,看來再是仁君,也有喜怒難辨的時候。
片刻過去,皇上終于收了視線,聲線淡淡。
“再耽擱下去,菜便冷了。”
他緊接着看向秦夏。
“你來說說,這道菜要怎麽吃?”
接下來秦夏的所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只見九個盤子中,原本就各放了一個小勺,勺子很小,舀不起幾粒米的樣子。
秦夏的手就像那點水的蜻蜓,執起勺子,每樣挑起一點,放入“龍舟”,随後用筷子提起龍舟兩角合攏、卷起,抽掉定型的竹簽,九樣食材皆被包在其中。
這居然是一道卷着吃的菜。
不過此時此刻,大家的心裏都生出同一個問題——這樣一道菜,真的會好吃麽?
很快他們就意識到,自己想多了。
秦夏此人,絕不會為了追求一個缥缈“九州之意”,犧牲掉食物本身的美味。
首先“龍舟”本身,居然不是面捏的,而是豆皮做成的。
取是豆漿上最薄的那一層油豆皮,五張合一壓實,鍋內刷薄油,微微煎一道,使其定型,再配合竹簽,攏成龍舟形狀。
其中九樣食材,滋味相輔相成,各有其妙。
魚是團頭鲂,生于浩蕩江水,頭小身大,肉多而鮮美,唯一的缺憾就是毛刺略多。
将其去骨,細致剔刺,配合嫩豆腐,加一勺高湯,成就一盅魚肉糜,亦是這一道菜打底的主味。
山藥、百合、菌子切丁,蘿蔔、鮮筍、貢菜切絲,在此之外,還有青豆與炒熟的鴨蛋。
乍看八竿子打不着的九樣東西,一股腦包裹在豆皮當中,偏偏清而不淡,味美意濃。
如同絲竹管弦齊奏,口感繁複而彼此無間,使人欲罷不能。
細說的話,山藥産自豫州,又名鐵棍山藥,蘿蔔乃是青州最有名的小纓蘿蔔,鴨蛋來自揚州獨有的紫羽麻鴨,百合采自雍州河谷,潔白如玉,味甜美,菌子生于梁州深林……
一一數來,取用的食材還真都是當地叫得上號的土産,且是各地州府會優中擇優,年年循例送入盛京的土貢。
九州山野之珍,盡彙于此。
皇上想到這道菜未曾命名,再加上秦夏“求賜名”的說法,不禁展顏。
渾羊殁忽越四層而真章,這道菜更是擇九州歸一舟。
四、九之數,明擺着是有意為之。
是有備而來,到他面前讨巧的。
他原本只是想用一道菜,為接待使團的宮宴增添點別樣的趣味。
現下看來,卻是有意外之喜。
“渾羊殁忽這個名字,實在也不甚好聽。”
很快有臣子請命。
“還請陛下一道賜名。”
但見天子負手前行,一路回到座位,這才示意近侍準備筆墨。
“朕知曉,前朝有一古菜,名為山海兜。雖是春日小菜,名字卻很是大氣,像是要将山海燴于一爐。”
“既如此……”
今上沉吟片刻,筆蘸飽墨,落宣揮毫。
渾羊殁忽,改做“四海歸一”。
另一道菜,賜名“九州攸同”。
“自此同入宮宴常例,以宣我大雍國威。”
煌煌上國,四海九州。
洋洋大觀,物阜民豐。
“秦夏,上前聽賞。”
<span本站無彈出廣告,永久域名